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98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341.
2010年5-6月国内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文章统计了2010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268起,其中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268起事故中,交通事故最多,占60.82%,其次是其他事故(20.15%)、矿业事故(13.43%)、爆炸事故(2.61%)、火灾事故(1.87%)毒物泄漏和中毒(1.12%).268起事故共死亡1472人,伤869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8.57%、其他事故29.89%、矿业事故17.93%、火灾1.56%、爆炸事故1.43%、泄漏中毒0.61%;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52.47%、其他事故36.82%、矿业事故7.36%、火灾1.96%,爆炸事故1.27%、泄漏中毒0.12%.  相似文献   
342.
SBR-BAF工艺处理效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物除磷和脱氮的机理,污水的脱氮除磷存在基质竞争和泥龄等方面的矛盾。为了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开发了一种新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SBR-BAF复合工艺,并以模拟城市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对该工艺的处理效能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对COD(不计BAF加入的外碳源)、TP、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98%、93%和84%,出水中COD、TP、NH+4-N和T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0、0.23、3.24和7.68 mg/L,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 规定的一级标准中的A标准。  相似文献   
343.
利用双梯度液相色谱仪与固相萃取技术结合,建立了一种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环境水体中甲萘威和百菌清的方法。在取样2.5 mL时,甲萘威和百菌清的检出限分别为0.6 ng/mL和0.4 ng/mL。以20 μg/L标准溶液作为样品溶液,连续进样5针,测定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结果甲萘威的RSD为1.45%,百菌清的RSD为1.20%,符合方法学要求。  相似文献   
344.
调理剂对堆肥产品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是限制污泥农用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污泥堆肥化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对污泥的农用具有重要意义。实验以城市污泥为原料,以菌菇渣和秸秆为调理剂,设置4个处理:A(污泥∶菌菇渣∶秸秆=1∶0.4∶0.025)、B(污泥∶菌菇渣∶秸秆=1∶0.3∶0.025)、C(污泥∶秸秆=1∶0.12)和D(污泥∶秸秆=1∶0.09),进行好氧堆肥实验,采用BCR顺序提取法测定各种形态的重金属,研究堆肥前后重金属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城市污泥中Cu、Ni、Pb和Cr主要以可氧化态及残渣态存在,生物有效性较低,而Zn和Cd主要以酸溶态和可还原态存在,生物有效性较高;堆肥过程显著降低了Cu、Zn、Ni和Pb的生物有效性,并改变了Cu、Zn、Ni、Pb、Cr和Cd的形态分布,使污泥中的Cu、Zn、Ni、Pb和Cd向着更稳定的可氧化态或残渣态转变;污泥经过堆肥处理后,Cu、Zn和Ni 3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关系为:ABCD,与其他处理相比,处理A残渣态的Pb和Cr增加比例较多,综合来看,处理A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降低最为明显,重金属钝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45.
包气带土壤对石油烃的截留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气带土壤对地表污染物的截留作用是地下水免受污染的一道天然屏障.土壤截留污染物的能力对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的治理起着关键作用,在对实际污染场地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土柱淋滤、吸附/解吸、石油挥发等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包气带土壤对石油烃的截留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细砂、中砂和粗砂3种土壤对石油烃的截留率分别为81.0...  相似文献   
346.
植物对二氧化硫的净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试用一种新方法测算植物对SO2的净化能力 植物在伤害阈值的情况下,对SO2的最大吸收强度定为净化SO2的能力。利用开顶式熏气罩对植物进行SO2慢性(低浓度、长时间)处理。达到SO2伤害阈值(5%叶面积上出现可见伤害症状)时,停止处理 根据此时叶内硫含量的增加,计算硫积累速率。从停止熏气后叶内硫含量下降(直至对照水平)的速率计算硫的转运速率。从硫的积累速率和转运速率计算叶片吸收SO2的强度 再引进生物量和生长期两个参数,就可估算地区植被年净化SO2的潜力 本研究对阔叶树(杨、柳、刺槐)、针叶树(油松、桧柏)和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进行了净化SO2能力的测算 初步结果表明,此法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347.
城市垃圾填埋场植树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青岛湖岛垃圾场的现场试验,研究了城市垃圾填埋场上植树造林的方法、适宜树种的筛选以及影响树木成活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结果指出,垃圾中有机质发酵所产生的甲烷气体是抑制树木成活和生长的关键因素。覆土层除为树木提供支持和生存环境外,还能阻挡甲烷气体的逸出,因此,土层越厚,越有利于树木成活和生长。还对18种木本植物对甲烷气体的耐性进行了筛选。   相似文献   
348.
磁性还原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对抗生素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日益突出的抗生素水污染问题,利用共沉淀法制备磁性还原石墨烯(rGO/Fe_3O_4),并研究其对污染物去除性能。通过考察pH、吸附时间、污染物浓度等影响因素,研究rGO/Fe_3O_4对四环素(TC)和磺胺嘧啶(SDZ)2种典型抗生素的吸附性能,并分析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rGO/Fe_3O_4对2种抗生素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对TC和SDZ的最佳吸附pH分别在4.0和5.0左右,对应的最佳吸附量分别达到(114.29±1.60)和(20.64±2.17)mg·g~(-1);对TC的吸附效果要好于SDZ。rGO/Fe_3O_4对2种抗生素污染物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反应模型,表明吸附过程是由化学反应控制,而不是物理扩散控制,通过计算可知,TC的吸附速度要快于吸附SDZ。rGO/Fe_3O_4对TC和SDZ的吸附过程更接近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模拟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3.46和28.49 mg·g~(-1),与实测值很吻合。rGO/Fe_3O_4具有优良的磁性分离效果,可以快速完成与液相污染物的分离;对rGO/Fe_3O_4吸附2种抗生素的机理主要包括π-π共轭作用、氢键作用、静电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这些作用力使rGO/Fe_3O_4对抗生素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349.
第21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柴股份”)紧扣“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主题,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结合公司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宣传教育活动,公司上下营造出了人人关心安全生产、全员参与安全发展的浓厚奥论围。  相似文献   
350.
皮脂-角质层是有机磷阻燃剂(OPFRs)从环境进入人体皮肤的桥梁,揭示OPFRs在皮脂-角质层中浓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对于准确评估OPFRs的皮肤暴露剂量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40名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基于胶带粘贴技术,分5层采集了志愿者额头皮脂-角质层样品,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测定其中9种OPFRs的浓度.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额头5层皮脂-角质层中Σ9OPFRs的总浓度为1320~3650 ng?m-2,平均浓度为2550 ng?m-2.其中TDCIPP含量最高(933 ng?m-2),TPP最低(3.1 ng?m-2);除TPHP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外(p<0.01),男女额头表面OPFRs负荷无显著性别差异.整体上,9种OPFRs均在表层皮脂中的浓度最高,且随深度增加逐步降低,Σ9OPFRs在5层皮脂-角质层中的浓度变异系数为71%±22%.基于皮脂-角质层第1和第5层中OPFRs浓度估算其皮肤暴露剂量,分别为1.7×10-4 ng?kg-1?d-1和2.3×10-5 ng?kg-1?d-1,存在显著的差异.由此可知,OPFRs在皮脂-角质层中并非均匀分布,基于擦拭法获取皮肤表层皮脂中OPFRs的平均浓度并用于评估OPFRs皮肤暴露剂量,可能显著高估其生物学实际暴露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