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0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环境一号”卫星(HJ-1)在轨测试阶段,选择渤海辽东湾的大连、营口和盘锦地区为典型试验区。对HJ-1A/B星CCD多光谱数据与TM数据进行了比对,并进行了生态环境遥感测试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生态功能分区是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依据生态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在综合考虑关中—天水经济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干燥度指数、河道和水源地以及古城等因子,建立生态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区域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并对各分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及发展方向提出科学规划。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被划分为6个重要生态功能区:(1)农业种植区,整治重点为提高耕地质量,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2)植被保护区,整治重点为保护现有植被,封山绿化,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3)防旱抗旱区,整治重点为合理利用牧草地资源,选用蒸散较小的耐旱植被涵养水源,控制土壤干旱化;(4)河道保护区,整治重点为注重河道水质的改善和河道两岸的水土保持工作;(5)水源涵养区,整治重点为加强保护水源涵养林,提高林分质量和功能;(6)古城保护区,整治重点为保护古城历史环境、建设古城生态环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结果为明确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生态整治重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渭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区,流域内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是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其值的增强对于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陕西省渭河流域提出了基于若干指标来综合表征缺水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漉域6个城区的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建立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分级评价标准.引入灰色关联理论,构建了灰色关联分析等级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域内各城区的水资源可再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宝鸡的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最强,西安、咸阳较强,杨凌区中等.渭南、铜川较弱.本文最后提出了增强这些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区域尺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采用遥感和GIS技术,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3类生态系统服务以及土地沙化、水土流失2类典型生态问题,建立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开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定量揭示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明确的地块边界,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68万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9%,主要分布在北部燕山山地、西部太行山山地和冀北坝上高原等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森林、草地二者面积比例比红线外高55.7%,红线范围内的植被NPP平均值比红线外高23.5%,划定结果符合“以较小面积获取较大服务”原则,适于作为京津冀地区最重要、最需要严格管控的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5.
以辽东湾沿岸大连、营口、盘锦3市为"环境一号"卫星(HJ-1)在轨应用测试典型示范区。在对HJ-1A/BCCD多光谱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选取50个样本,对生态环境及土地利用进行信息提取和测试。在GIS,GPS支持下,通过不同时相、不同卫星数据源生态环境变化遥感解译的对比分析,进行生态环境系统分类,评价其分类效果和综合应用能力,并对卫星数据应用潜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卧龙湖湿地是辽宁省最大的内陆湿地,也是沈阳市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本文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利用多个时期不同平台的卫星影像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建立解译标志。然后,运用AreGIS8.3进行矢量化和空间数据分析。此外,还分析了卧龙湖地区的气象资料,以及近年来的人类干扰活动。研究表明:从1993年~2004年,卧龙湖地区的湿地面积逐渐萎缩,最后完全干涸。年降水量与湿地面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步关系,年降水量减少是卧龙湖湿地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合理的人为开发活动和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促使了卧龙湖湿地快速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