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0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公元1600年秘鲁Huaynaputina火山喷发是过去1 000年全球最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之一。考察了此次火山喷发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能气候效应。经查阅中国历史文献,在《见闻杂记》、《袁宏道集》和明清地方志中发现了有价值的资料。此次火山喷发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效应可能表现得比较复杂。结合《见闻杂记》和明清地方志,发现1601年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雪,异常寒冷;结合《袁宏道集》和明清地方志,发现1602年年初至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多雪和寒冷,这些气候异常与欧洲历史文献和北半球树轮序列等比较一致。另外,结合《见闻杂记》和明清地方志,还发现1601年秋季长江下游部分地区异常炎热。上述气候异常未必都能完全归因于Huaynaputina喷发,但Huaynaputina喷发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通过水热共沉淀法制备了Mn1-yNiyOx复合氧化物催化剂(y=0.1~0.5),考察掺杂Ni对Mn基氧化物在甲苯燃烧中的影响,在获得最优锰镍比例后,对其热稳定性与耐久性进行测试,然后通过XRD、N2吸脱附、SEM、H2-TPR以及XPS对其物理结构和氧化还原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n和Ni在甲苯吸附和活化中产生相互作用,生成更多的Mn4+以及表面吸附氧,提供大量的反应活性位点,增强了催化氧化性能.Mn0.8Ni0.2Ox在甲苯催化燃烧中表现出的催化性能最好,其热稳定性与耐久性也表现优异,与MnOx在甲苯催化燃烧中相比,其T50T90分别下降12和11 ℃,在238℃即可将甲苯完全氧化,并且碳平衡值约为99%,无二次污染产生,该研究成果可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催化燃烧提供更好的方式和材料.  相似文献   
23.
为研究山东省淄博市某化工园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于2019年夏季对园区12家企业厂界及2处园区边界进行VOCs采样,共获得64组有效样品,分析VOCs浓度水平及空间分布,并评价环境影响及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化工园区ρ(TVOC)(TVOC为总挥发性有机物,total volatile compound)为(275.07±115.03)μg/m3,范围为46.64~460.40μg/m3,其中烷烃占比最高,浓度为(173.42±79.29)μg/m3,占总浓度的63.05%.主要贡献物种为2, 3-二甲基戊烷和2, 4-二甲基戊烷.(2)烯烃和芳香烃为主要臭氧贡献组分,关键活性物种为顺-2-丁烯、反-2-戊烯和间/对-二甲苯.异戊二烯的臭氧贡献较高,企业K、企业L为异戊二烯的主要工业来源.(3)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表明,苯和乙苯对人体造成的非致癌风险均在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内,可忽略不计.苯的平均致癌风险为8.42×10-6,会对人体造成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24.
为得到高效原油降解菌,从天津大港油田废弃钻井附近的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高效原油降解菌YQJ-1.经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对该菌株鉴定分析,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环境因素对该菌株生长和原油降解特性的影响,并对动力学和烷烃降解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在35℃,pH为8,接种量为10mL,氮源为酵母浸粉时降解效果最佳;且1~5 g/L的原油降解与一级动力学模型一致,原油浓度为5g/L时的降解率高达77. 58%,石油降解半衰期仅为4. 93d; GC-FID分析发现,YQJ-1对链长C_(11)—C_(25)的烷烃平均降解率达到87. 84%。该研究为未来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环境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25.
调查了我国第一条全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河流——猫跳河中梯级水库对磷的拦截效应。于2007年丰水期7~9月在猫跳河流域采集水库坝前分层水样以及下泄水,分析和测试水样中的总磷和正磷酸盐。结果表明:丰水期猫跳河流域梯级水库内部总磷和可溶性正磷酸盐变化趋势相似,而下泄水的磷含量均大于该水库表层水体的磷含量。在猫跳河流域的梯级水库中,上游水库(红枫湖和百花湖)的磷含量明显高于各下游水库,即猫跳河流域各水库顺水流方向磷含量具有逐渐减少的特征,说明该流域梯级水库开发对于全流域磷具有梯级拦截效应;另一方面,各水库的富营养化指数表明该流域各水库均处于较高的富营养化状态,全流域富营养化状态差别与磷的分布特征相似,表现为顺水流方向减弱的规律。  相似文献   
26.
中国和加拿大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加拿大是世界上较早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之一.并且在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上处于领先水平。中国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时间相对较短.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制度和立法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虽然中国已建立了相当数量的保护区但与加拿大相比.无论是在设立时间,还是在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  相似文献   
27.
文章利用乌海市2006-2010年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值和气象资料,分析了乌海市近5年空气污染的特征,计算了各污染物与主要气象要素的单相关系数,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近5年来影响乌海市污染物浓度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乌海市环境空气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其次是SO2。(2)2006-2010年,NO2变化不大;SO2下降幅度较大,从平均值超标1倍下降到不超标;PM10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稍小,5年均超标。(3)SO2一年内平均值变化幅度最大,12月浓度最大,7、8月最小,相差达3倍;PM10也是夏季最小,冬季12月最大,但3、4月份沙尘天气频发时也较大。(4)相关系数通过信度0.05检验的情况下,SO2、NO2、PM10浓度值与平均风速、平均气温、水平能见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总云量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影响SO2和PM10的气象因素排序,平均风速是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气象因素,日照时数和总云量与污染物浓度关联较大。  相似文献   
28.
为了研究环境中常见重金属污染物铅对大鼠胰岛瘤细胞INS-1自噬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使用不同浓度醋酸铅暴露大鼠胰岛瘤细胞INS-1,利用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法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醋酸铅对细胞中自噬与凋亡标志蛋白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标志分子表达的影响;利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试剂盒检测细胞内ROS水平;用ROS清除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预处理细胞,检测醋酸铅引起的细胞自噬与凋亡是否受到影响。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与对照组相比,醋酸铅导致INS-1细胞的存活率下降(p0.05),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随醋酸铅浓度增大,自噬和凋亡标志蛋白表达增加,mTOR信号途径标志分子没有明显变化;NAC预处理后醋酸铅引起的细胞自噬和凋亡减少。实验结果表明,醋酸铅可通过mTOR-非依赖途径诱导INS-1细胞的自噬与凋亡,其可能机制为刺激细胞内ROS的产生。  相似文献   
29.
羟基磷灰石对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羟基磷灰石掺杂前后模拟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混匀释放实验及化学连续萃取法分析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特征及形态分布特性,考察了羟基磷灰石对重会属污染沉积物中Cu、zn、Pb、Cd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模拟污染沉积物中松花江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最易重新释放,而伊通河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释放量最小;同时伊通河沉积物中残渣态重金属的比例较其它沉积物高很多,而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重金属比例较其它沉积物低很多,说明同时进入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伊通河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相对稳定一些.羟基磷灰石的掺杂不同程度降低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能力,促使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由较不稳定结合态向较稳定结合态转化,减小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增强了重金属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0.
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黄河流域9个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用修改后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最大吸附容量PAC、Langmuir吸附平衡常数k.利用所得拟合参数通过公式计算方法得到EPC_0,以此判断沉积物是磷"源"还是磷"汇",分析了沉积物组成及其理化性质与磷吸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沉积物的吸附,解吸平衡磷浓度EPC_0范围在0.0031~0.109 3 mg/L,,其值也较低,与可解吸的内源磷含量正相关,与地理位置没有表现出相关性.在本研究条件下,在壶口张家湾断面,沉积物对磷表现为"汇";而其他沉积物对磷表现为"源",但释放量和吸附量不大.黄河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容量PAC的范围为0.073~0.454 mg/L,吸附能力较弱,沉积物的最大吸附容量与沉积物的有机质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此外,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存在明显的固体浓度C_S效应,吸附滞后角随着C_S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同体浓度的增加,沉积物对P的吸附量逐渐降低,但EPCC_0值却增大,体现了颗粒物在磷循环中的两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