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0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2 毫秒
61.
高锰酸盐指数(CODMn)是衡量水质状况的最重要参数之一,能反映水体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结合经验小波变换(EWT)和双向长短期记忆(BLSTM)神经网络,提出了一种先利用EWT将原始的CODMn时间序列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利用BLSTM神经网络对分解出来的每个成分进行预测,最后将所有成分的预测结果重建获得最终CODMn预测值的新的混合模型EWT-BLSTM;并以2017年8月—2020年4月鄱阳湖CODMn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模型性能验证。结果表明:EWTBLSTM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预测未来1 d以后的CODMn时,EWT-BLSTM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2.25%,与单一BLSTM神经网络模型相比降低了10.53%;预测未来7 d以后的CODMn时,EWT-BLSTM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8.36%,与单一BLSTM神经网络模型相比降低了16.16%。在CODMn峰值处,该模型依然保持较高稳定的预测性能,说明在...  相似文献   
62.
在众多海洋突发事故中,尤以石油泄漏最为常见,严重的海上漏油事故往往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损害。石油烃组分复杂,在环境中难以降解,易于在海洋生物体中富集,并且石油烃还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对海洋生物的生长、生存和繁殖有严重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石油烃组分对双壳贝类毒性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毒性机制、富集规律、对贝类抗氧化酶系统的破坏和基因的影响。最后对双壳贝类中石油烃毒性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双壳贝类毒性机制和海洋污染修复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为探究我国西北城市地区臭氧(O3)生成机制及减排策略,2021年夏季在伊宁市开展环境大气加强观测,基于0-D盒子模型(采用MCMv3.3.1化学机制)分析伊宁市大气O3生成机制并初步探究大气O3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①由O3生成潜势(OFP)、·OH反应速率(k·OH)和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这3个指标共同分析可知,烯烃、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和芳香烃是影响O3生成的关键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AVOC)组分,且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对O3的生成贡献也不容忽视.基于RIR分析发现优控VOCs物种主要为乙醛、乙烯和丙烯等;②由盒子模型模拟可知,伊宁市O3受到本地光化学生成和区域输出作用共同影响,且HO2·+NO和·OH+NO2反应途径分别对本地O3光化学生成和去除贡献最大;③基于RIR(NOx)/RIR(AVOC)和EKMA共同表明,伊宁市夏季O3生成主要处于过渡区且靠近VOCs控制区.不同削减情景模拟表明,AVOC和NOx协同减排能有效降低当地O3体积分数,其中AVOC减排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区域类似城市大气O3污染管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4.
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丽  张丽坤 《生态环境》2011,20(5):904-907
利用淡水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标准测试程序(SMT),研究了黄河中下游10个沉积物样品中磷的赋存形态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沉积物中磷的来源和释放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沉积物中总磷(TP)的含量为85.0~128.2 mg.kg-1,无机磷(IP)的含量范围在52.4~80.0 mg.kg-1,有机磷(OP)的含量范围在28.4~48.2 mg.kg-1。其中主要以无机磷的形式存在,而无机磷中以钙结合态磷为主。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aOH-P的含量与活性态Fe、Al含量总和有一定的线性关系。黄河沉积物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的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65.
为了有效、合理地对码头管道进行分级管理,本文设计了一种在LabVIEW环境中基于DT法的码头管道危险性动态分级系统。该系统通过模拟码头管道危险物质泄漏造成的事故后果,计算出11种事故后果伤害参数作为分级指标,并将这11种分级指标代入DT动态分级模型进行计算,可快速得到码头管道的危险性等级。通过将该系统应用于实际码头管道危险性分级,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这种在LabVIEW环境中基于DT法的码头管道危险性动态分级系统可以快速、有效、准确地实现码头管道危险性的实时动态分级,可为码头安全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LabVIEW的应用也避免了复杂的人工计算。  相似文献   
66.
以自然恢复的草坡(SH)为对照样地,分析广东鹤山共和样地不同配置人工林——10种树种混交林(10NS)、30种树种混交林(30NS)、厚荚相思纯林(Acacia crassicarpa,AC)、红椎纯林(Castanopsis hystrix,CM)和尾叶桉纯林(Eucalyptus urophylla,EU)在种植后第1年、第6年和第11年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探讨不同人工林配置下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年际动态。结果表明:除EU外,其他4种林型及对照SH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均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不同人工林MBC含量在6 a林龄时达到最高,最高值在AC中可达266.078 mg?kg~(-1);相同林龄MBC在不同林型间存在差异,在11 a林龄时该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表现为混交林(10NS和30NS)的MBC含量最高,AC和CM纯林次之,SH和EU最低。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在林龄间的变化趋势与不同人工林的MBC(EU除外)在林龄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微生物墒(MBC/SOC)在不同林型间的变化趋势与MBC基本一致,均在11 a林龄时产生显著差异且土壤微生物墒值在混交林达到最高。MBC与SOC(P0.01)、TN(P=0.01)呈显著正相关,而MBC/SOC与SOC呈显著负相关(P=0.03)。MBC在人工林中的年际变化存在波动,可能与人工林林分和土壤尚未达到成熟水平有关。该研究可为亚热带丘陵荒坡人工林的生态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四溴双酚A(TBBPA)作为目前用量最大的一种溴系阻燃剂,在含TBBPA用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置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介质,造成持久性污染,危害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为探明TBBPA对人体健康的潜在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选取人体正常肝细胞L02作为模型,通过分析暴露后细胞形态、存活率、胞内活性氧(ROS)含量、...  相似文献   
68.
为研究城区及背景点夏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的差异,于2020年7月在淄博市城区站点和背景站点在线监测环境VOCs,分析其污染特征和化学反应活性,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解析VOCs的来源.结果表明,城区点ρ(TVOC)和ρ(NOx)高于背景点,但ρ(O3)较低;城区点ρ(TVOC)和ρ(NOx)呈...  相似文献   
69.
黄河中下游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黄河中下游12个沉积物的临界磷平衡浓度(EPCo),以此判断沉积物是磷"源"还是磷"汇".用修改后的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型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得到最大吸附容量(PAC).Langrnuir吸附平衡常数(k).利用所得拟合参数通过公式计算方法得到EPC0、原有交换态磷(NAP)以及固·液分配系数Kp值并考察了环境因子(pH、离子强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沉积物的EPCo均大于上覆水体中的磷浓度,沉积物有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的能力.吸附容量与总有机碳(TOC)含量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pH<6.0,沉积物释放磷并且随着pH增大吸附量增加很快;69.7.吸附量略有增高.随着Ca2 离子强度的增加,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减小.  相似文献   
70.
为探究临沂市PM_(2.5)和PM_(10)中元素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对临沂市环境空气中PM_(2.5)和PM_(10)进行了同步采样.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了其中的23种元素,并采用富集因子法和PMF法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临沂市PM_(2.5)和PM_(10)中主要元素为Si、Ca、Al、Fe、K、Na和Mg,分别占所测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93%和94.61%. 18种元素(除Ti、Ni、Mo、Cd和Mg)的浓度水平在冬春季最高,夏秋季最低.其中Si、Al、Ca、K和Na表现为春季浓度最高,主要分布在粗颗粒中;Cu、Zn、Pb和Sb表现为冬季浓度最高,主要分布在细颗粒中.富集因子结果表明Cd、Sb和Bi元素富集程度显著,主要受燃煤、工业生产、垃圾焚烧等人为源共同影响.PMF源解析结果表明,临沂市PM_(2.5)中元素来源主要有燃煤和铜冶炼的混合源、市政垃圾焚烧源、扬尘源、机动车排放和工业源,贡献率分别为22.64%、 7.49%、 41.22%、 14.71%和13.94%.PM_(10)中元素来源主要有扬尘源、燃煤和铜冶炼的混合源、机动车排放和工业源,贡献率分别为55.47%、 19.80%、 7.48%和12.83%.由此可见,扬尘源和燃煤与铜冶炼的混合源是临沂市颗粒物污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源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