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4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85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蒋燕  尹元畅  王波  王斌 《环境化学》2014,(11):2005-2006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通常具有光化学活性,是对流层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据估算,沈阳市2007年餐饮业VOCs排放量达581.1吨[1];而北京市餐饮业每年将有1500吨细粒子有机颗粒物排入大气[2].餐饮油烟作为城市VOCs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大气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成都市8家社会餐饮实地监测数据,分析VOCs排放特征,估算全市餐饮业VOCs排放总量,并计算其臭氧和  相似文献   
52.
荒漠草地沙漠化对土壤养分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土壤养分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关系,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演替的方法,对宁夏中北部盐池县荒漠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极度沙漠化)草地的土壤养分、土壤胞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胞外酶活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速效氮、铵态氮和硝态氮随着草地沙漠化的加剧呈显著降低趋势,而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速效磷无显著变化。土壤速效氮对荒漠草地沙漠化的响应更加敏感,轻度沙漠化阶段、重度沙漠化阶段和极度沙漠化阶段土壤速效氮分别比潜在沙漠化阶段降低了12.0%、50.1%和54.4%。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α-1,4-葡萄糖苷酶(AG)、β-1,4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1,4-木糖苷酶(BXYL)、β-1,4-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碱性磷酸酶(AP)的活性均表现为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极度沙漠化,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胞外酶的分解能力逐渐变弱。土壤胞外酶活性与土壤速效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胞外酶可以反映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53.
HDTMAB改性粉煤灰对水体中磷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改性粉煤灰,研究了该改性粉煤灰对水体中磷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①当HDTMAB负载量为10%时,改性粉煤灰吸附磷酸盐的效果最佳;②改性粉煤灰对磷酸盐的吸附速度很快,20min可达吸附平衡;③改性粉煤灰对磷酸盐的吸附行为能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但在Freundlich模式下表现为两个线性区;④pH对改性粉煤灰吸附磷酸盐的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着pH的升高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54.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编制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期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是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较为突出的一块短板,也是基层生态环境部门面临困难和问题较多的一项工作,治理路径和实践经验都有待进一步探索.据统计,国家层面已发布了六大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14个省(区、市)也发布了地方技术指南(指引、导则或规范),但省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体系尚不完善...  相似文献   
55.
本文根据2016年5月和11月日照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海域共发现浮游植物78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66种,甲藻门(Pyrrophyta)10种,金藻门(Chrysophyta)2种。主要优势种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和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春、秋两季平均丰度分别为69.38×104 cells/m3、24.61×104 cells/m3;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56、2.99;平均丰富度指数为2.21、4.00;平均均匀度指数为0.44、0.73。聚类分析表明,研究海域可划分为3个群落。BIOENV分析表明,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相关性最密切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水深、水温、油类、总悬浮物和Zn。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春季浮游植物丰度的环境因子为水深、水温、铵盐、总悬浮物和重金属(Cu、Zn、Hg);影响秋季浮游植物丰度的环境因子为水深、pH、盐度、DO和铵盐。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影响因子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6.
正一、前言随着电子、通信和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目前电子门锁已成为各类门禁系统的首选用锁,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甚至在大中城市民用领域已成为普及产品。而国防、金融、保密、重要文物管理单位等要害部门,已经或正在应用更高安全级别的生物识别技术。国内门禁安防领域已进入智能化时代。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应用场合如:文物管理部门、  相似文献   
57.
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思路创新与转型是关键。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现阶段农村环境治理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和显著"弱项"。本文在分析"十四五"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基础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高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核心,以解决农民群众身边最紧迫、最直接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聚焦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三大重点领域,统筹城乡污染治理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多元共治体系,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打好升级版的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思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8.
徐晨曦  陈军辉  姜涛  韩丽  王波  李英杰  王成辉  刘政  钱骏 《环境科学》2020,41(12):5316-5324
2019年6~9月在成都市区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在线观测,研究夏季VOCs浓度水平、变化特征、臭氧生成贡献(OFP)及来源贡献.结果表明,成都市区夏季TVOCs(总挥发性有机物)平均质量浓度为112.66 μg·m-3,烷烃(29.51%)和卤代烃(23.23%)为主要组分;VOCs日变化峰值主要出现在上午10:00~11:00,受城市机动车、油气挥发和工业排放影响;夏季VOCs的OFP贡献中芳香烃贡献率(42.7%)最高,其次为烯烃(27.4%),关键活性物种为间/对-二甲苯、乙烯、丙烯、邻-二甲苯、异戊烷、环戊烷和丙烯醛等;使用PMF受体模型进行来源解析表明,移动源为成都市区夏季VOCs的主要贡献源,贡献率为34%,其次为工业源(17%)和油气挥发(14%),溶剂使用源和天然源分别贡献11%和13%.因此,机动车和工业排放为成都市区VOCs的重点控制源,同时溶剂使用及油气挥发等污染源的管控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9.
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测得活性炭对室内污染物苯和甲醛的吸附穿透曲线,结果表明增加湿度会降低苯和甲醛的吸附量,由于两者极性不同,湿度对其影响程度不同。在实验基础上,利用Materials Studio分子模拟软件中的Visualizer模块构建不同孔径(1、2、4 nm)的活性炭狭缝模型,以巨正则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单一组分的苯和甲醛在不同温度(288.15、293.15、323.15 K)下的吸附情况以及苯、甲醛共存时的竞争吸附情况。通过实验吸附量与模拟吸附量对比验证模拟结果正确性。模拟结果显示,3种温度条件下,苯的吸附量变化较小,但是孔径对苯的吸附量影响较大,吸附量随着孔径的增大而增大。苯的吸附能大于甲醛,活性炭对苯的吸附能力大于甲醛。  相似文献   
60.
以乙二胺(EDA)还原氧化石墨烯(GO)制得一种吸附剂材料,即还原态氧化石墨烯(RGO)。考察了动态条件下Cd2+溶液的初始浓度、流速及吸附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利用Bed-Depth-Service Time(BDST)模型对吸附床高度与穿透时间的关系进行线性拟合分析,研究了RGO对Cd2+溶液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RGO可以有效地去除水溶液中的Cd2+,随着吸附床高度的增加,离子的去除率增大,穿透时间延长;当溶液初始浓度增大时穿透时间缩短,离子的去除率减小;而溶液的流速加快,穿透时间和去除率都相应减小。吸附床高度与穿透时间的关系可用BDST模型较好地进行描述,预测新的操作条件下的穿透时间与实验值误差均小于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