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3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684篇
安全科学   905篇
废物处理   134篇
环保管理   417篇
综合类   2688篇
基础理论   484篇
污染及防治   389篇
评价与监测   215篇
社会与环境   151篇
灾害及防治   175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81.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监测和评估区域生态安全状况,针对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中出现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构建了基于正态云模型和熵权法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首先,结合PSR理论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正态云模型进行评价,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了区域生态安全等级;并利用GIS技术实现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计算结果的可视化表示。最后,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0—2015年的相关指标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除了2013年处于III级水平,2010—2015年安徽省生态安全状况基本处于II级水平,表明安徽省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为危险等级。  相似文献   
482.
为了研究动车组发生火灾时车厢内火焰不断蔓延、火势不断增大导致车厢内轰燃的情况,并得到引起车厢轰燃的临界初始引火源热释放速率及所需燃烧持续时间,采用火灾动力学三维模拟软件FDS模拟其燃烧过程,分析在持续燃烧和非持续燃烧2种状态下不同热释放速率的初始引火源引起的动车组车厢轰燃情况。结果表明:引起动车组车厢轰燃的临界初始引火源热释放速率值为160 k W,燃烧持续时间临界值为1 470 s。随着初始引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增大,车厢发生轰燃的时间变短,两者之间存在乘幂函数关系;且发生轰燃所需的火源燃烧持续时间也随之缩短,两者之间同样存在乘幂函数关系。根据动车组车厢内常见初始引火源特征,明确了不同行李物品作为初始引火源对动车组车厢发生轰燃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83.
基于遥感资料的中国东部地区植被VOCs排放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充分基于遥感资料获取中国东部地区叶面积指数和叶生物量的最新信息,并广泛调研了植被VOCs排放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以2008—2010年的植被和气象的平均状态为背景,基于MEGAN排放模型,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植被VOCs(BVOCs)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BVOCs年排放总量为11.3×106t(以C计,下同),其中异戊二烯(ISOP)、单萜烯(MON)和其它VOC(OVOC)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44.9%、31.5%、23.6%.BVOCs排放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占全年的11.2%、71.8%、14.1%和3.0%.空间分布上,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秦岭大巴山脉、东南丘陵、海南等植被茂密的区域,年均排放强度一般在1500~6000kg·km-·2a-1之间,福建、广东、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等省份BVOCs的排放总量与平均排放强度均较高.本研究所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的BVOCs排放清单,可以为区域环境与气候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84.
在环境地学研究中应用GIS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环境地学的常用工具,但主要被用来存储和显示地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本文认为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空间数据分析和挖掘队及模型集成等是其中三个最主要问题。多源环境数据集成是基础,空间分析是连接多源数据集成与模型集成的桥梁和纽带,数据通过这个桥梁传输给模型,模型对环境系统进行模拟和仿真。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更好地在环境地学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485.
渭河宝鸡市区段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污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改进的亚甲蓝分光光度法,对渭河宝鸡市区段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监测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渭河在进入宝鸡市至植物园断面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较低,日平均值为0.049mg/L,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I类标准(≤0.2mg/L)(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在流经市区新世纪桥、渭河桥断面时,由于分别有清姜河和金陵河两个支流的汇入,污染越来越严重.在这两个断面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日平均值分别为0.34mg/L和0.54mg/L;在即将流出宝鸡市的斗鸡断面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日平均值为0.424mg/L,已远远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0.3mg/L)(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从监测结果看:双休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普遍高于工作日;清姜河、金陵河污染严重,这两条支流的汇入对渭河水质影响巨大,要治理好渭河,须先治理好清姜河和金陵河这两条支流。  相似文献   
486.
本文以支持城市生态建设为重点,探索了改善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潜力,探讨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支持城市生态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87.
哈尔滨市沙尘期大气颗粒物物化特征及传输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沙尘期大气颗粒物的物化特征及传输途径,分别采集TSP、PM10和PM2.5样品,分析3种颗粒物的分布特征、浓度变化以及离子和无机元素组成,同时利用HYSPLIT逆轨迹模式对沙尘颗粒的远距离输送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沙尘期,PM10~100是颗粒物的主要组成,占TSP的50%~57%,PM2.5/TSP和PM10/TSP分别达最低值0.17和0.43;在TSP和PM10中,Na、Si、Al、Ca、Fe、K、Mg浓度变化较为明显,在沙尘期是非沙尘期的2~3倍,在TSP中的最高浓度分别为7.28、1.98、19.89、25.82、18.77、4.68和6.49μg/m3,以土壤尘和扬尘为主;TSP中Ca2+、K+、Mg2+在沙尘期的浓度是非沙尘期的2~3倍,最高达22.23、2.04和1.68μg/m3,主要来自土壤、尘埃,与沙尘有相似的来源;逆轨迹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沙尘事件由外来沙尘输入导致,其传输途径比较明显,起始位置为内蒙古的西北部和中部地区,沿途向南经过山西,后转为东北方向,经过河北、天津、辽宁、吉林等省份,最后输送到哈尔滨.  相似文献   
488.
通过对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苏州地区黑碳气溶胶浓度的季节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水平风场、大气环流形势决定黑碳扩散条件;秸秆焚烧是秋季黑碳浓度增加的主要来源;降水是导致冬季黑碳浓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89.
环境污染事故作为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污染事故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并制约着环境、经济和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根据近几年环境污染事故的现况系统分析了其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止和减少污染事故的对策。  相似文献   
490.
以祁连山黑河流域十一冰川为例,利用机载三维激光扫描数据(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SRTM DEM数据,在LiDAR点云数据预处理、高程数据配准、校正、误差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大地测量法的冰川物质平衡计算流程。表明:2000-2012年十一冰川冰面高程变化为-7.47±0.92βm,变化率为-0.62±0.08 m·a-1,估算十一冰川的年均物质平衡为 -0.53±0.07βm w.e.,累积物质平衡为-6.35±0.78βm w.e.,折合水当量约为(330.4±40.8)×10m3;与其他典型监测冰川物质平衡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证了估算结果的可靠性;LiDAR数据具有非常高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目前关于其在冰川物质平衡研究中的应用很少,论文尝试将其应用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