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102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263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排污权交易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文中通过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的调查和对治理污染的手段和措施的分析,结合排污权交易的优势和特点,探讨排污权交易体系引入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系统的可行性,相比较于大型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成本较低的状况为排污权交易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分析面源污染具有涉及个体多、发生不确定性强、减排结果监测困难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点源与农业面源排污权交易的总体框架。同时针对农业面源排污权交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解决思路,期待着为今后相关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12.
提出一种适用于大区域噪声评价的模型——NEM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暴露人群和声环境功能区差异,并根据城市声环境质量标准及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级表征。文章运用该模型对广州市噪声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分别与NPI法和NII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NEM模型用于大区域环境噪声评价科学合理,结论可靠。  相似文献   
213.
2017~2018年北京大气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特征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为探究近年来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过程中PM2.5及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特征,于2017~2018年在北京城区进行了连续1 a的PM2.5样品采集,对其中9种主要WSIIs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77.1±52.1)μg ·m-3,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春季[(102.9±69.1)μg ·m-3]和夏季[(54.7±19.9)μg ·m-3].WSIIs年均浓度为(31.7±30.1)μg ·m-3,对PM2.5贡献比例为41.1%,季节贡献特征为:秋季(45.9%) > 夏季(41.9%) > 春季(39.9%) ≥ 冬季(39.2%).SNA是WSIIs的重要组成,春、夏、秋和冬季在总WSIIs中的占比分别可达86.0%、89.5%、74.6%和73.0%.随温度升高,NO3-和SO42-分别呈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以及波动性升高的趋势;而当相对湿度低于90%时,2种离子浓度均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升高,反映了光化学和液相过程对2种离子组分的贡献差异.随污染加重,WSIIs整体贡献比例大幅升高,且各类WSIIs演化特征各异,其中,NO3-浓度和贡献均持续升高,而SO42-和各类源自扬尘的离子组分(Mg2+、Ca2+和Na+)贡献降低.观测期间WSIIs主要来源包括二次转化、燃烧源和扬尘源,对燃煤和机动车的管控是其减排的重要途径.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源自北京市南部和西部的气团对应着较高的PM2.5浓度和WSIIs占比,且二次离子贡献显著;而源自西北和北部的气团对应的PM2.5浓度和WSIIs占比则较低,但Ca2+贡献较高.  相似文献   
214.
污水厂污泥碱式胶凝稳定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氯氧镁稳定剂对污水厂污泥进行了稳定化实验.结果表明,氯氧镁中的MgCl2具有高吸水性,MgCl2对每100 g污泥的吸水效率可以达到1.55 mL/g,同时氯氧镁稳定剂在污泥中发生水化反应,还能结合部分水分,可以有效降低污泥的含水率.氯氧镁凝结硬化后的3相和5相为晶体结构,使污泥抗压强度可以达到85.14 kg/cm2, 最佳的MOC/污泥=3/100,MgO/MgCl2=3/1.同时污泥中的Si2+、Al3+、Cu2+等离子在Mg2+和OH-激发下形成了Mg-Si-Al凝胶体系,对污泥中的重金属离子有稳定化作用.浸出实验表明,稳定化污泥中Cu、Zn、Cd、Cr、As 的含量均低于浸出标准值.  相似文献   
215.
齐齐哈尔市春季大气中PM2.5的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13年4—6月分析了齐齐哈尔市大气PM2.5的浓度特征、元素组成、水溶性离子及其来源,并利用单颗粒分析技术获得了单颗粒的形貌、化学组成及粒度分布。结果表明,监测周期PM2.5日均质量浓度为34μg/m3,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PM2.5单颗粒类型主要为烟尘集合体、飞灰和矿物颗粒,分别来源于煤炭燃料的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扬尘。其中约90%的PM2.5颗粒粒径小于1.0μm,属大气细粒子。全样分析表明,PM2.5主要组成元素是Al、Fe、Ca、K、Mg和Na,而Zn、Cu和Pb因受到人为污染富集度较高。SO42-、NO3-和Cl-为PM2.5主要监测到的水溶性阴离子,NO3-与SO42-的质量浓度比说明了固定排放源对齐齐哈尔市春季大气PM2.5的贡献大于移动排放源。  相似文献   
216.
为研究高架斜坡道路声场分布规律,根据城市快速路设计规范建立相应的斜坡道路模型,通过微观交通仿真软件结合噪声计算插件对其进行噪声动态模拟,获取三维空间的噪声值及道路垂直截面声场分布图,给出高架斜坡道路的声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高架斜坡道路上下坡两侧声场分布不对称,上坡一侧声影区界限划分较为明显,而下坡一侧声影区界限划分不明显;下坡侧接受点在高度4~20 m时,噪声值大于上坡侧对称点处的噪声值。  相似文献   
217.
采用环境一号卫星(HJ1A/1B)的多光谱(CCD)数据,通过影像预处理提取巢湖湖域蓝藻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巢湖湖域的蓝藻进行动态遥感监测,在GIS平台上计算蓝藻在研究时段内的平均空间分布、模拟其变化趋势及平均改善速度,结果表明,HJ1A/1B-CCD影像数据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对巢湖湖域蓝藻的识别能力强;巢湖湖域生态环境总体较好,蓝藻只是在局部湖域暴发,其中蓝藻极高密度区、高密度区呈团状、片状,主要集中分布在巢湖西湖区北部沿岸,并且为楔形向中心延伸;巢湖蓝藻暴发的湖域总体呈现改善趋势,但各区改善的程度、速度差异较大,原因复杂,尤其是西湖区北部沿岸不仅改善速度缓、改善程度不佳,甚至出现退化;巢湖西区应以治理为主、监测为重,东区则以着重监测。  相似文献   
218.
原位热传导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机污染土壤高效修复手段。由于施工过程中加热井与土壤间会存在一定空隙,关于是否使用回填材料以及回填材料的选取原则,尚未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利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原位热传导修复过程中回填材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加热温度(200、400 、600 、800 ℃)、回填材料(空气、原土)、回填厚度(40、100、150 mm)对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实验数据所建立的原位热传导数值预测模型是可靠的,模拟计算值与实测值最小平均相对误差为6.69%;当加热温度高于450 ℃时,无回填料时传热效果更好;当加热温度小于300 ℃时,用土壤回填较好;在300~450 ℃时,有无回填料传热效果相差不明显;原位热传导修复技术工程在应用过程中,回填材料厚度100 mm时传热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可为污染土壤原位热传导修复的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9.
针对曙光采油厂绕阳河潮汐对油田生产及人身安全影响逐年加剧的情况,为减少潮汐对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影响,曙光采油厂对潮汐的变化规律及防范措施进行研究。通过科学摸索潮汐规律,动态调整区域油井生产,采取防潮、排涝,"打时间差"组织运行,安全防护,防汛预案演练等手段,有效指导了潮水期间油井生产运行,达到良好的防潮汐、防污染、保安全的目的,同时对今后潮水期间的生产运行具有实际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20.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伊里亚·普利高津是当代世界科学界相当活跃的人物。他生于莫斯科,现任布鲁塞尔的自由大学和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的教授。1969年,他在一次“理论物理与生物学”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urctures)这个概念,立即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接着他于1971年用此理论解释了“贝纳德”(Bernard)花样,并于1973年严格地从数学和物理学方面论证了耗散结构的存在。由于这一理论解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