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1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12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3篇 |
废物处理 | 17篇 |
环保管理 | 25篇 |
综合类 | 302篇 |
基础理论 | 51篇 |
污染及防治 | 50篇 |
评价与监测 | 46篇 |
社会与环境 | 13篇 |
灾害及防治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71.
172.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奉节地区草堂河、梅溪河和大溪河三条支流为研究区域,对蓄水期和非蓄水期库区支流的非回水区和回水区(常年回水区和变动回水区)附石藻类组成及其相关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条支流共发现附石藻类103种,隶属4门45属,非回水区67种,隶属3门34属,回水区82种(常年回水区64种,变动回水区41种),隶属4门34属.蓄水期,非回水区优势种为变异直链藻、扁圆卵形藻、普通等片藻、锉刀布纹藻和巨颤藻,回水区优势种为变异直链藻、近缘桥弯藻、普通等片藻、高山立方藻和颗粒直链藻;非蓄水期,非回水区优势种为变异直链藻、近缘桥弯藻和扁圆卵形藻,回水区优势种为巨颤藻、岩栖颤藻、美丽颤藻、尖针杆藻、丝藻、优美平裂藻和小颤藻,表明非蓄水期不同河段优势藻种差异显著,而蓄水期不同河段优势藻种差异较小;非回水区不同时期优势藻种无明显差异,在非蓄水期常年回水区和变动回水区优势种属差异相对较小,而蓄水期差异较大.冗余(RDA)分析表明,附石藻类组成变化是温度、电导率(SPC)、p H、总氮(TN)和总磷浓度(TP)等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各样点优势藻种细胞密度变化主要受氮、磷元素浓度变化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库区不同水文情势不仅影响支流水体环境,而且对底栖藻类组成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3.
多种微塑料提取方法在中国典型土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我国典型区域土壤中微塑料的提取及成分鉴定方法,通过人工模拟微塑料的方法,评估了水+油(T1)、饱和NaCl溶液+油(T2)、饱和NaCl溶液(T3)这3种处理方法对4种典型区域土壤(黑土、黄土、红土和紫土)中4种类型微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和聚乙烯(polyethylene,PE)]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①T3处理下土壤中微塑料提取率随微塑料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对PP、PE、PS的提取率均大于86.67%,而PET的提取率仅为0%~13.30%;②T1和T2处理下,黑土、黄土和紫土中4种微塑料的提取率均为86.67%~100.00%,但微塑料表层残留的油会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微塑料成分性质的鉴定,配合无水乙醇清洗后,PE和PS鉴定效果仍不佳;③T1和T2处理下红土中PET的提取率分别为56.60%和50.00%,T3处理下红土中PET、PE和PP的提取率分别为3.33%、10.00%和56.67%.结果表明,黄土、黑土和紫土中4种微塑料采用T1和T2提取效果均较好,但需配合无水乙醇进行清洗,T3处理会导致对密度>1 g·cm-3微塑料PET的漏测;红土中微塑料的提取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研发. 相似文献
174.
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的北运河水体及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微生物群落在沉积物和水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水生态系统与沉积物之间污染物质交换的桥梁.但非常规补给水源扰动和闸坝、衬砌截流为主的城市河道水体和沉积物微生物对比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以高度人工化的北运河京津冀段为研究区域,尝试利用高通量测序结果对水体和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沉积物较水体具有更高的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β多样性则表现为水体中微生物群落较沉积物群落的相似性更高.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在水体与沉积物中无显著差异,且在两种生境条件下均为优势类群.α变形杆菌纲(α-Proteobacteria)、放线杆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在水体中的丰度较高,而γ变形杆菌纲(γ-Proteobacteria)、δ变形杆菌纲(δ-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则在沉积物中有着更高丰度.好氧或兼性厌氧菌为主的水体类群和厌氧菌为主的沉积物... 相似文献
175.
三八河河口潮滩有机碳、油类、硫化物及微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烟台市牟平区三八河河口潮滩中主要污染物的分布及土著微生物的修复潜力,研究了潮滩沉积物中w(TOC),w(油类),w(硫化物)和微生物的水平及垂直分布规律. 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各因子污染指数由大到小为有机碳(TOC)>硫化物>油类,河口区域w(TOC),w(油类)和w(硫化物)明显高于对照点,越靠近河口表层(0~≤20 cm)沉积物污染越重,说明潮滩污染主要由河流排污引起. 垂直深度上污染物主要集中在亚表层(5~≤20 cm),0~≤50 cm深度范围内w(TOC),w(油类)和w(硫化物)随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微生物分布规律显示,外源有机物的输入可提高沉积物中异养菌总数和呼吸强度,潮滩微生物可通过呼吸过程实现有机碳的矿化和输出,具有一定的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76.
177.
178.
179.
180.
从我国"九五"期间新建、改建、扩建的83个燃煤火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取得相关数据,采取实证研究的办法,对这些项目的SO2控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83个项目中有87%的计划装机容量使用含硫量小于1%的低硫煤;大于31%的计划装机容量采取了脱硫措施.从国家鼓励的增产不增污的效果来看,自1997年起,区域内实现增产不增污的项目比例较高,达到60%以上,2000年达到了100%.同时,火电厂内实现增产不增污的项目比例也逐年上升.可以看出"九五"期间提出的有关新建火电厂的SO2控制政策在环境影响评价这一阶段得到了很好的执行.提出在今后的SO2控制政策设计中要注意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政策协调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