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安全科学   183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440篇
基础理论   113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对安徽及周边地区断层水准观测资料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南段安徽和江苏境内的断层以继承性构造运动为主,伴有幅度较大的波动变化;中段山东境内的断层活动主要反映了季节性变化和构造活动。整体上看,研究区内断层活动速率不高,断层均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个别断层垂直形变变化趋势与地球自转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区域主压应力轴方位角变化比较一致,这种相关表明其垂直形变变化与区域应力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32.
为探究小尺度空间区域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风险和来源,以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为例,运用富集系数、污染负荷指数、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结合相关性分析、空间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中ω(Cr)、ω(Hg)、ω(As)、ω(Pb)、ω(Ni)、ω(Cd)、ω(Cu)和ω(Zn)的均值分别为54.87、0.25、8.35、56.00、15.38、0.35、30.56和124.23 mg ·kg-1,均超过广东省土壤背景值;Cr、As、Pb和Ni无富集,Zn和Cu轻微富集,Hg和Cd中等富集;污染负荷指数的均值为2.37,总体上属于重度污染水平,8种元素处于不同的污染水平.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整体处于重度生态风险,其中Hg和Cd属于强烈生态风险,其他元素属于轻微生态风险.不同元素在3种暴露途径下产生的非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成人和儿童的致癌风险分别为9.81E-05和5.59E-04,Cr和As是致癌风险的主要贡献者,需重点关注.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共有4种主要来源:交通来源(37.02%)、成土母质来源(18.53%)、大气沉降来源(26.49%)和工业来源(17.96%).  相似文献   
933.
微塑料(MPs)和雌激素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新型污染物,MPs可作为环境中雌激素的载体而产生复合污染.为了解聚乙烯(PE)为代表的MPs对典型雌激素的吸附特性,采用批平衡吸附实验法,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研究不同体系下PE对6种典型雌激素的吸附行为和位点能量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初始浓度(100μg·L-1和1000μg·L-1),PE对目标雌激素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初始浓度的增加会影响吸附平衡时间和雌激素吸附量占比.在单一体系(单一雌激素)和复合体系(6种雌激素共存)中,雌激素在PE上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94).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及XPS和FTIR表征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主要受范德华力和疏水分配作用影响;单一己烯雌酚(DES)体系中出现的C—O—C官能团和单一炔雌醇(17α-EE2)体系中出现的C—O—C及■官能团,表明化学键合作用对合成雌激素在MPs上的吸附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天然雌激素基本没有影响.与单一体系相比,复合体系中各雌激素的吸...  相似文献   
934.
利用生物炭吸附面源污染水体NH4+-N并将其进行还田可实现此氮资源由水体到农田的安全有效迁移,而探索负载NH4+-N生物炭对N2O-N排放和NH3-N挥发的影响则对于减施化肥和降低土壤氮素损失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土柱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不施氮肥,CK)、单施化肥(NPK)、负载氮+化学磷钾肥(N-BC+PK)和生物炭+化肥(BC+NPK).结果表明,相较NPK和BC+NPK处理,N-BC+PK处理N2O-N累积排放量、NH3-N累积挥发量、气态氮素累积损失量(以N计)分别显著降低了33.62%和24.64%、70.64%和79.29%、64.97%和73.75%(P<0.05).特别需要说明的是,BC+NPK处理相比NPK处理显著增加了NH3-N累积挥发量(P<0.05).综上所述,负载NH4+-N生物炭可显著减少N2O-N排放和NH3-N挥发,且其减排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生物炭化肥配施.本研究结果将为富营养化水体NH4+-N农田回用和土壤气态氮素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35.
936.
为探究钻孔有效抽采半径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交互作用,构建应力应变-瓦斯吸附解吸耦合渗透率变化模型,采用COMSOL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单一因素变化对钻孔有效抽采半径的影响,并通过Design-Expert软件设计响应曲面试验,分析多因素交互作用对钻孔有效抽采半径变化的影响机制,获得有效抽采半径对多因素交互影响的响应曲面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钻孔有效抽采半径影响的显著性顺序为:煤层初始渗透率、原始瓦斯压力、抽采时间,煤层初始渗透率和抽采时间与有效抽采半径呈正相关关系,原始瓦斯压力与有效抽采半径呈负相关。1个影响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因素对有效抽采半径的影响,煤层初始渗透率能够放大其他因素对有效抽采半径的影响,而原始瓦斯压力则会降低其他因素对有效抽采半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7.
综述了几种常用的填埋场渗漏检测方法,指出电学法已成为填埋场不同运行阶段(施工期和运营期)渗漏检测的主流方法。分析了各阶段电学检测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在防渗膜铺设阶段,常利用双电极法或电极-偶极子法进行施工完整性检测;在填埋场运营期间,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可以选择电极格栅法、基于物联网的监测预警云平台、阵列式偶极子法或高密度电法进行膜渗漏检测及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938.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年来,为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政策,发挥了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但也存在部分试点政策执行进展偏慢、效果不如预期等问题,亟待进行系统评估。本研究基于政策过程理论,从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两个维度遴选26项评估指标,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我国的生态文明试点政策体系(共9大类、53项)进行系统评估。研究发现:(1)政策目标有待完善,考核机制尚需健全;(2)改革任务交叉重复且分工不明,存在部门利益导向;(3)试点的空间、类型分布不均衡,试点选择科学性不足;(4)立法、市场、社会参与等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目标设置、任务优化、试点布局以及管理机制运用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39.
草原荒漠化是导致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为掌握中蒙毗邻草原区荒漠化的时空动态,利用2001年、2010年和2020年的Landsat和Modis遥感影像、Albedo-NDVI特征空间及荒漠化监测差值指数(DDI)对该区域荒漠化动态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2001—2020年中蒙毗邻草原区荒漠化现状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 其中,蒙古苏赫巴托尔省典型草原区以未荒漠化(ND)和轻度荒漠化(LD)为主,东戈壁省荒漠草原区以极重度荒漠化(ESD)和重度荒漠化(SD)为主;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荒漠草原以中度荒漠化(MD)和重度荒漠化(SD)为主. ②2001—2020年研究区荒漠化总体呈逆转态势,净逆转面积(荒漠化逆转面积与加剧面积之差)约147 220 km2,其中2001—2010年逆转面积占34.89%,2010—2020年逆转面积占65.11%. ③研究区荒漠化逆转程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其中,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草原区逆转趋势最为明显. ④研究区荒漠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表明降水增加有助于区域荒漠化逆转;近20年来降水量波动增加决定了中蒙毗邻草原区土地荒漠化总体呈逆转态势,而中国在中蒙毗邻草原区实施的多项生态保护工程有效加速了荒漠化逆转速率. 研究显示,实施荒漠草原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政策可有效遏制荒漠化的发展并促进荒漠化逆转,在巩固我国荒漠化治理政策的同时,应加强与邻国合作,以防治境外荒漠化程度加重导致的沙尘暴灾害.   相似文献   
940.
河湖连通是保障城市水体水生态健康的一种常用工程手段,但对于蓝藻水华严重的湖泊,湖泊出流携带的藻团颗粒会对河道水质产生明显的影响.为了分析富营养化湖泊引水对受水河道水质的影响程度,以太湖梅梁湾连通河道梁溪河为例,连续3a开展夏季河道蓝藻颗粒通量及其水质的高频监测,分析河道蓝藻水华颗粒物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①梅梁湾藻情的好转及河道入口加压抑藻井运行显著降低了梁溪河的叶绿素a浓度与藻颗粒通量,2019年夏季河道叶绿素a浓度与通量均值分别为54.34 μg·L-1和84.7 t·d-1,显著低于2017年;②连通河道调水工程对改善受水水体的水质效果显著,除DTP外,梁溪河其余各形态氮、磷浓度2017~2019年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调水工程将湖水外排后,对梁溪河水质有一定改善效果;③携带大量蓝藻水华颗粒物的湖水进入河道后,显著增加了河道颗粒态氮、磷等营养盐含量,2017~2019年梁溪河水体中氮、磷均以PN和PP为主,分别占TN和TP的62.5%和70.8%;④梅梁湾水体大量携带的藻颗粒未对连通的京杭大运河等其他河道产生水质影响,2019年8月京杭大运河水体中叶绿素a相较于6月下降了65%,说明蓝藻颗粒物未在运河中积累;⑤在湖泊藻情未能得到有效改观的前提下,调水携带的藻颗粒态会对连通河道局部河段水质和景观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