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太平洋上空硫酸盐的分布和来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我国首次南极考察(1984年11月—1985年3月)在太平洋和南极半岛周围海域收集了31个海洋气溶胶样品。采用离子色谱法分析气溶胶中硫酸盐、火焰原子吸收法分析钠离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洋气溶胶中非海盐源硫酸盐含量自北纬向南纬明显降低。在北太平洋主要是由于陆源污染源的硫酸盐在风系作用下经长距离传输而进入海洋上空;而在南太平洋,特别是南极半岛海域大气中非海盐源硫酸盐,可能主要来自海洋生物活动的产物。利用通量计算模式,估算了南极半岛海域生物源输入大气的硫通量为0.065gS/m~2·a。  相似文献   
12.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海洋放射性监测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面总结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不同核素通过海洋途径排放的放射性总量;介绍多个国家开展的海洋放射性监测工作;基于海洋放射性本底与各国制定的限值标准,对福岛核事故后海洋放射性监测结果进行评价;最后对国内外的海洋放射性监测工作进行展望,从海洋环境安全角度出发,提出建立我国海洋放射性数据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