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174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在刚过去的"十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发电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二位,电力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机组快速增长,电网覆盖面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电力工业已经进入大电网、大机组、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全国联网新的发展阶段,电力生产已从紧缺转变为相对过剩.浙江省发电企业在经历了四年缺电及近期电源的超常规的发展,省内机组平均利用小时将开始呈下降趋势.同时随着目前大容量高参数机组不断投运,125MW机组容量小、能耗高、生存能力弱的缺点已充分体现,在即将正式投运的华东电力市场中处于劣势已是不争的事实,给纯发电型125MW容量发电企业的生存及经营带来了危机,要使他们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82.
龙花楼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6):1090-1090
正《Land Use Policy》是一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刊载的论文涉及城市与乡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自然和规划管理等诸多方面。该期刊在2014年第40卷出版了"中国土地利用政策"(Land use policy in China)专辑(http://www.  相似文献   
183.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HSE管理体系一、二级要素进行了权重分析,并以某企业为例对其承包商管理进行了HSE管理绩效评估。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量化分析企业HSE管理所处等级,有助于企业之间互相学习,提升HSE管理绩效。  相似文献   
184.
吴庆洲  龙可汉 《灾害学》1992,7(4):23-28
本文回顾了我国近40a洪涝灾害的概况,从中探索引起洪涝灾害的原因,论述了建立防御洪涝灾害综合体制的必要性,及这一体系的特点和组成,最后提出防御洪涝灾害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85.
为探究絮凝池内部颗粒聚并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群体平衡模型(PBM)模拟颗粒聚并行为,通过CFD-PBM耦合方法,研究了絮凝颗粒初始平均粒径和絮凝颗粒体积分数对栅条絮凝池内部颗粒聚并行为的影响,提出了颗粒平均粒径增长率指标来表征CFD-PBM耦合方法下絮凝池内部絮凝效果。结果表明:1)当进口颗粒体积分数为0.1时,随着絮凝颗粒初始平均粒径由10μm增长到76μm,出口处粒径由117.54μm增长到154.82μm,但颗粒平均粒径增长率由1075.4%迅速降低至103.7%;2)在进口颗粒初始粒径为40μm时,随着颗粒体积分数由0.05增长至0.2,出口位置颗粒粒径由127.16μm增加至155.74μm,而平均粒径增长率也随之由208.7%增加至289.4%;3)从整体上来看,当颗粒体积分数从0.05增加到0.1时,平均粒径增长率的变化最快,絮凝效果的提升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对于栅条絮凝池的结构设计指导和絮凝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6.
太湖草、藻湖区沉积物WSOM组成和分子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型湖泊(区)和藻型湖泊(区)是浅水湖泊的两种典型状态,两种湖泊中有机质(OM)的来源和转化存在明显差异.有机质在沉积物上的埋藏是湖泊碳汇功能的重要体现.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可能发生后续的转化,影响湖泊碳汇功能;其转化过程与其固有的性质密切相关.目前为止,有关草型和藻型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组成,特别是分子结构差异的信息较少.为此,采集太湖草型湖区(东太湖)和藻型湖区(梅梁湾)沉积物,提取和纯化沉积物中的水溶性有机质(分别记为M-WSOM和A-WSOM),并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对WSOM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进行详尽的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①M-WSOM的相对分子质量比A-WSOM的(E2 :E3指标)稍大;FT-ICR MS的数据显示,M-WSOM和A-WSOM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88.9和379.9.②M-WSOM的芳香性略高于A-WSOM的(SUVA254和HIX指标);同样地,FT-ICR MS的结果显示,M-WSOM中稠环芳烃(6.3%,强度加权平均占比,下同)、芳香类物质(7.7%)的含量高于A-WSOM (分别为1.1%和4.4%);③荧光组分结果表明A-WSOM中类蛋白质组分的含量大于M-WSOM;FT-ICR MS的结果与之对应,A-WSOM的多肽含量(35.5%)高于M-WSOM的(15.6%);④质谱数据显示了高分辨的分子信息:M-WSOM和A-WSOM中,沉积物中含杂原子的分子分别占82.9%和91.7%;其中含氮元素的分子占比高达53.5%和78.5%;含磷元素分子占30.4%和41.4%,M-WSOM磷元素主要分布在脂肪烃和高度不饱和低氧物质中,而A-WSOM则主要分布在多肽中.揭示了浅水湖泊两种典型状态沉积物OM的组成和分子结构;有助于研究湖泊沉积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氮、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7.
磷脂脂肪酸(PLFA)是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之一,能够提供有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信息。将PLFA分析与稳定性同位素13C示踪技术结合(13C-PLFA),可以指示微生物群落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微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该技术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基于13C-PLFA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和分析方法,举例阐述了13C-PLFA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包括植物-土壤系统中碳的微生物利用、外源碳的微生物利用、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以及在甲烷氧化菌等特定微生物群体的应用。同时分析了13C-PLFA技术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其未来应用。  相似文献   
188.
为更好了解贵阳市饮用水源地阿哈水库的水质动态变化规律,对近10年来(2009~2018)库区及主要支流的水质、水文气象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水文气象及藻类生长的周期性影响,阿哈水库库区及支流水体的营养盐、透明度(SD)、叶绿素a (Chl.a)均呈季节性变化。阿哈水库水质以III类为主,库中水质(超标率为19.82%)优于库东(超标率为45.05%)。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分析表明,阿哈水库水体处于中营养至轻度富营养状态,近年来水质有所改善。入库支流水质优劣顺序为:游鱼河>白岩河>蔡冲河>金钟河,主要表现为总磷(TP)和氨氮(NH3-N)超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库区Chl.a和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气温、降雨量、日照时数等呈显著正相关,和SD、水位、气压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藻类生长主要受控于水文气象因子。当前,加大金钟河等入库支流外源污染整治力度,是提升库区水质的关键。未来应加强水文、气象因子作用于藻类水华的过程机制研究,提升藻华应急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9.
该文首先通过简单的方法制备磁性纳米材料Fe_3O_4,然后在PVP材料联接作用下掺杂进多孔材料ZIF-67中制备了新型ZIF-67@PVP@Fe_3O_4复合材料。对该复合材料进行了充分的表征后,利用多孔、比表面积大、热/机械稳定性好、结构规整、活性位点多的ZIF-67与磁性纳米材料Fe_3O_4所表现出的协同作用,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在环境污染物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中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在该反应体系中添加ZIF-67@PVP@Fe_3O_4复合材料,与未添加催化剂以及只添加单一材料相比,响应灵敏度增强,反应速率加快,表现出最大的催化活性。另外该复合材料中因为添加了磁性纳米材料Fe_3O_4,所以有利于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对ZIF-67@PVP@Fe_3O_4复合材料进行了6次重复循环实验,催化效率仍维持在95%以上,表明该复合材料稳定性较好,有望发展成为有应用前景的环境污染物催化材料。  相似文献   
190.
为了探究基于纳米过氧化钙(CaO2)的类芬顿氧化技术(Modified Fenton,MF)修复污染地下水的可行性,本研究先对纳米CaO2制备方法进行改进,制备出有效含量高达88.35%的纳米CaO2粉末;其次,通过分析静态试验中反应体系的pH值、DO以及硝基苯浓度变化,探究纳米CaO2降解硝基苯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确定了硝基苯的降解动力学和最佳反应条件;通过掩蔽实验探究不同自由基的作用效力;最后进行一维模拟柱动态模拟,综合分析评估纳米CaO2去除硝基苯的机理和效果.结果表明:CaO2投加量、EDTA-Fe2+浓度与硝基苯初始物质的量浓度满足48:8:1时降解效果最佳,其降解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曲线,且反应过程中起主要降解作用的自由基是·OH,但降解效果会受到HCO3-、SO42-、Ca2+、Mg2+等离子的影响;一维模拟柱的模拟结果表明,在存在适量铁的条件下,纳米CaO2可以作为过氧化氢缓释剂,通过类芬顿催化产生自由基降解污染物,这说明纳米CaO2在场地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