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安全科学   92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471篇
基础理论   111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851.
环境因子对香溪河库湾淹没土壤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峡工程建成后大量的耕地良田被淹没,淹没土壤对水体环境的影响问题受到各方关注,该研究针对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磷释放研究,评价淹没土壤的营养释放对三峡支流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影响。采集香溪河库湾的3种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通过静态淹水模拟实验,研究3种土壤的磷释放特点,结果表明:施肥次数多且土质松软的菜地土对上覆水TP含量影响最大,柑橘园土其次。菜地土的磷释放量为柑橘园土的1.7倍。林地土其自身磷含量较小,上覆水无明显影响。TP累积释放量为:不同pH下,TP累积释放量之间的大致关系为:pH=11.02时,TP累积释放量最大,为4.710 mg/kg;pH=3.98时次之,为3.645 mg/kg;pH=7.01时最小,为2.235 mg/kg。水温的升高能够有效加速受淹土壤内源磷的释放,在30℃条件下,土壤的TP最大释放量分别约为10℃,20℃时的1.7倍、4.2倍。因此冬季淹没土壤的释放对水体TP的影响较小;而夏季库区水温升高,引起淹没土壤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852.
江苏地震监测工作始于1930年南京北极阁地震台的创建,经过几代地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地震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回顾江苏地震监测系统发展历程,从1932年6月维歇尔地震仪正式投入观测,到现今在全省分布的涵盖测震、地磁、地电、形变、流体的多学科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历经了地震仪器从外国引进到完全自主研发,从模拟观测到数字化网络化观测,从人工识别波形到AI自动识别地震事件的飞速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观测设备的不断完善更新,覆盖全省的测震台网、前兆台网、流动监测网取得了丰富的地震监测成果,获取的大量观测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速报、地震预测研究、地震灾害防御、地震紧急救援以及地震科学研究,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鉴往知来,回顾江苏地震监测的发展历程,致敬老一辈科学家的励精图治,地震监测科技发展薪火相传,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书写江苏地震监测新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853.
磁性壳聚糖微球吸附水中As(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考察实验室制得的乙二胺改性磁性壳聚糖微球对毒性高,迁移能力强的A(sⅢ)去除效果。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A(sⅢ)溶液初始浓度和吸附剂投加量对磁性壳聚糖微球吸附除A(sⅢ)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2,吸附时间为90 min,磁性壳聚糖微球投加量为0.4 g时,对初始浓度为10 mg/L,体积为100 mL的A(sⅢ)溶液去除率达到96.96%,吸附后溶液中A(sⅢ)浓度仅为0.304 mg/L,低于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砷含量标准值。磁性壳聚糖微球的解吸实验表明,吸附剂解吸4次后,对A(sⅢ)的去除率仍达到95%以上,吸附性能稳定,具有较好的可重复利用性。因此,磁性壳聚糖微球是一种去除低浓度含砷废水非常有效的材料。  相似文献   
854.
介绍了新乡市水资源的基本状况和新乡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结合新乡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从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全面治理水土流失,有效防控旱涝灾害,严格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乡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为新乡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性依据。  相似文献   
855.
稻秸还田对水稻土CH4排放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微宇宙厌氧培养,研究了两种水稻土[江西(JX)和广东雷州半岛(GD)]在稻秸(RS)添加条件下经相对较长时间的厌氧培养后产甲烷古菌及细菌菌群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RS添加量对JX水稻土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而对GD水稻土产甲烷古菌群落的影响不大. RS添加量与mcr A基因拷贝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JX水稻土的mcr A基因拷贝数变化对RS添加量的响应更敏感.相同RS添加条件下,JX水稻土mcr A基因拷贝数大于GD水稻土.相同稻秸量添加条件下两种水稻土的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也有差异. JX水稻土共检测到的产甲烷古菌有Methanosarcinaceae、Methanocellaceae、Methanomicrobiaceae、Methanobacteriaceae以及未知菌群(494 bp). GD水稻土中仅有3大类产甲烷古菌,分别为Methanobacteriaceae、Methanosarcinaceae和Methanocellaceae.对2%RS处理培养第270 d的细菌菌群进行了测序,发现两种水稻土的细菌菌群明显不同,GD水稻土的细菌多样性高于JX水稻土,而其优势细菌数量(共有Longilinea、Acidobacteria/Gp6、Bellilinea及Thermosporothrix)低于JX水稻土(共有Bacillus、Desulfovirgula、Thermosporothrix、Acidobacteria/Gp1、Acidobacteria/Gp3及Ktedonobacter). RS作为底物促进产甲烷古菌的生长.不同类型的水稻土经相对较长时间的厌氧培养后其产甲烷古菌及细菌菌群结构也不同.  相似文献   
856.
综述了装甲防护衬层的技术应用现状,从防辐射、抗弹、防破片等方面分析了相关防护机理,着重总结了玻璃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聚苯并双噁唑纤维(PBO)以及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等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57.
利用蛋壳粉对水中的磷进行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蛋壳粉对水中的磷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ΔH、ΔS与ΔG显示蛋壳粉对水中磷的吸附是自发吸热的物理过程.磷在蛋壳中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存在两个吸附平台,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磷在蛋壳中的吸附可能受到吸附边界层和内部孔道结...  相似文献   
858.
芦苇床与传统干化床污泥脱水和稳定性能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积存污泥的脱水性能和稳定化进程,进行了为期3 a的试验研究.试验分3个单元,Ⅰ单元为对照床,未种植植物;Ⅱ单元和Ⅲ单元种植芦苇.Ⅰ单元和Ⅱ单元底层通过穿孔PVC通风管与大气相连通.前2 a为负荷期,植物生长期进泥,冰封期闲置,期间每个单元进泥总厚度为8.4m;第3 a为污泥自然稳定期.结果表明:种植芦苇的Ⅱ单元和Ⅲ单元对污泥中有机质的去除效果优于传统干化床Ⅰ单元,对应的有机质降解率分别为54.5%、51.5%和43.3%,填料层设置通风结构利于污泥有机质的降解;具有通风结构的Ⅰ、Ⅱ单元比不设通风的Ⅲ单元污泥脱水率略高,平均脱水率分别为33.69%、34.15%和32.79%.经过3 a芦苇床处理,稳定化污泥最低有机质质量分数为28.7%,可以作为土地利用的营养源之一.  相似文献   
859.
危险废物焚烧飞灰(以下简称“飞灰”)在热处理过程中,挥发性重金属铅(Pb)的释放对环境的潜在风险备受关注.本文研究了飞灰在600~1200 ℃热处理过程中,常见添加剂CaO对飞灰中Pb的浸出及挥发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处理温度超过1000 ℃且CaO含量为38.7%时可有效抑制飞灰中Pb的浸出,促使其转移至稳定的残渣态.而CaO的含量为47.9%时,在飞灰热处理过程中可促使飞灰中Pb转移至Ca3PbSiO6矿物相,进而抑制飞灰中Pb的释放,这对精准控制飞灰热处理过程的重金属二次污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60.
胡森林  鲍涵  郝均  曾刚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6):1572-1585
环境规制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是复杂且有争议的议题。基于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首先科学构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计算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及空间动态演变;其次,借鉴可拓展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构建面板计量模型,深入探究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环境规制和绿色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绿色发展水平从东南向西北,呈现圈层式递减态势,而环境规制强度重心经历了由东南向西北转移的演变。(2)总体上,环境规制显著影响城市绿色发展,两者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过强的环境规制会抑制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3)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即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中介路径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约为50.1%。因此,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来制定本地的环境规制,并重视提升本地的技术创新水平,进而实现城市绿色发展转型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