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4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412篇
安全科学   169篇
废物处理   215篇
环保管理   378篇
综合类   1048篇
基础理论   1301篇
污染及防治   908篇
评价与监测   224篇
社会与环境   211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515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440篇
  2004年   566篇
  2003年   450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介绍了循环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的工艺流程及设计参数、调试和运行情况,分析探讨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稳定运行期间的检测结果表明,反应器对COD和NH3-N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6.2%和92.1%,但对TP的去除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2.
水溶性巯基壳聚糖对污染土壤吸附态汞的解吸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两种巯基化试剂半胱氨酸(Cys)和硫代乙醇酸(Thi)与壳聚糖(CTS)反应,制备了两种水溶性巯基壳聚糖,即Cys-CTS和Thi-CTS,对比研究了这两种巯基壳聚糖与CTS对被染毒土壤中吸附态汞的提取能力.结果表明,Thi-CTS在pH=3、质量浓度为0.5g/L、用量为20 mL的条件下.对汞的提取率为59.44%,相同条件下CTS和cys-CTS对汞的最高提取率只有31.81%和10.15%.  相似文献   
153.
一株产絮凝剂的黑曲霉的分离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产絮凝剂的霉菌,初步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其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良好的絮凝作用.通过培养条件优化,其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从85.6%提高到98.7%,实验结果表明,(1)黑曲霉孢子最佳接种量为9.33×108 个/L;(2)产絮凝剂适宜的碳源为蔗糖,氮源为尿素,用量分别为30.00、1.600 g/L;(3)最佳培养条件为:查氏液体培养基初始pH 7.0,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80 r/min,培养时间120 h;(4)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絮凝剂的产量为1.805 g/L;(5)絮凝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能优于传统絮凝剂.  相似文献   
154.
放射性废物处置库工程屏障的设计对处置库中放射性废物的长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毛细屏障作为处置库顶盖的工程屏障之一,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阐述了放射性废物处置库顶盖毛细屏障设置的意义,对近年来毛细屏障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5.
AERMOD在国内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实例验证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ERMOD是美国环保局推出的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它由AERMET(气象数据预处理器)、AERMAP(地形数据预处理器)和AERMOD(大气扩散模型)3部分组成.结合宁波市北仑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该模式系统进行模式验证,并应用于实际预测评价.验证结果表明,在采用适当的模型参数时,该系统预测值与实际监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SO2、NO2日均最高浓度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64.3%和85.7%.最后结合实际预测评价工作,提出AERMOD模式系统在国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156.
微波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COD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英贤  丁少军  陈寒玉 《环境工程》2007,25(5):76-77,81
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测定COD的新方法——微波消解-分光光度法。该方法准确度、精密度符合分析要求,与国标中回流法的测定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而且采用该方法测定COD可克服回流法、微波消解-滴定法及HACH-COD测定法的操作复杂、耗时长等缺点。  相似文献   
157.
淮河流域安徽省2007年的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系统研究淮河流域安徽省2007年的暴雨洪水特征,对降雨过程和暴雨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的主要暴雨特性是梅雨时间长,梅雨量淮河以北多、淮河以南少,降雨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通过淮河干支流洪水过程和淮河干流洪水特征值的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的主要洪水特性是水位高、流量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干支流洪水并发,洪水组合恶劣.虽然淮河干流经过了大规模的治理,2007年洪水期间沿淮启用了蒙洼等9个行蓄洪区,但淮河中游仍然持续高水位,润河集至汪集段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表明淮河流域洪水灾害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科学调度沿淮行蓄洪区、如何协调淮河与洪泽湖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该流域的洪水管理.  相似文献   
158.
159.
The theory of space accessibility analysis, space syntax, has been considered for capturing trip-makers’ route-choice decisions with an understanding that, while selecting routes, trip-makers tend to follow forward-facing fields traditionally represented by axial lines. But the idea of treating axial lines as a set of roadway segments representing an urban texture has remained under scrutiny when distinct procedures have been tested without much success. Nor has the axial-line theory seemed to gain much popularity within the orthodox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community. Studies show that a long axial line is found gaining configurational centrality, in general, for being well connected to its incident lines. Fragmenting a long axial line results in weakening it (in centrality terms), but also in generating a locally oriented model. Recent investigations, dealing with this problem, have resulted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unit-segment theory, which has turned out to be more sensitive to the local structures located within a large urban texture than the axial counterpart for the purpose of modeling vehicular movement networks without using origin–destination trip-counts. Essentially, the question now is: Is the unit-segment analysis also capable of generating syntax configurations that are equally sensitive to large and complex urban textures? What should be the methodology of such an analysis? This paper throws deeper insights into these questions by producing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findings and seeks to develop a common ground for both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space syntax communities to work together for gain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urban configurations relate to urban vehicular movement networks.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