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5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939篇
安全科学   232篇
废物处理   134篇
环保管理   193篇
综合类   1538篇
基础理论   444篇
污染及防治   700篇
评价与监测   128篇
社会与环境   128篇
灾害及防治   9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洛阳分公司是以石油加工为主的大型石化企业,多年来一直坚持"管理出效益"的原则,近几年相继推行了国际化的管理标准.1997 年按ISO14001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2001 年根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Q/SHS0001.1建立了HSE 管理体系,2003 年按ISO9001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2.
应用Agilent 6890 plus 气相色谱仪(配有FID),把一根50 m×0.25 mm×0.5 μm PEG-20M毛细管色谱柱和一根100 m×0.25 mm×0.5 μm HP-1毛细管色谱柱串接,使得甲基叔丁基醚(MTBE)能和石脑油中其它组分完全分离,解决了石脑油中微量MTBE的测定难题.方法的标准偏差是0.20%,回收率为100%.  相似文献   
123.
长三角区域城市间一次污染跨界影响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高强度的能源消耗致使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十分突出.为了定量弄清城市之间一次污染传输情况,以长三角15个城市的污染排放清单、MM5气象场为基础,利用CALPUFF空气质量模型,模拟测算了长三角区域内城市间一次污染跨界输送影响.结果显示,环太湖地区的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由于自身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24.
为研究搅拌-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WS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利用WSBR反应器与传统SBR反应器对好氧活性污泥颗粒化的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添加同量的聚炳烯酰胺(PAM)条件下,具有合理二次流场的WSBR反应器在4d就可见好氧颗粒污泥,而SBR反应器则在第10d才出现好氧颗粒污泥,且W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  相似文献   
125.
2009年4月末,发生了一次罕见的粗粒子气溶胶远距离输送造成华南地区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其特征主要是气溶胶质量浓度超标,而能见度没有明显恶化,对这次空气污染事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过程中,粗细粒子质量比(PM2.5/PM10)有明显的3次下降,最低达到0.3,即PM2.5仅占PM10的30%,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通常以细粒子为主的污染特征有很大不同,反映了外来粗粒子的侵入特征.长江流域浮尘天气的沙尘粒子变性后,长距离输送污染物叠加本地污染物,造成这次严重空气污染事件.  相似文献   
126.
后寨河流域岩溶含水层脆弱性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强烈的溶蚀作用,岩溶地区溶蚀裂隙、管道等高度发育,并相互贯通,形成岩溶区特有的地下、地表“双层空间”结构体系,地下空间成为地下水存储和运移的重要场所。岩溶地区由于土层浅薄或缺失,并且溶蚀裂隙、管道、落水洞、竖井等高度发育,使含水层更易受地表状况的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岩溶水质的变化能集中反映人类活动胁迫下岩溶含水层脆弱性程度的增加。以典型岩溶单元--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水文地质背景下的岩溶含水层本质脆弱性,结合流域地下河水近20年的水化学资料,分析了含水层脆弱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农业活动、城镇建设及居民活动都对地下水质变化有明显影响。因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恢复岩溶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是保护和改善岩溶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7.
介绍了采用曝气调节-水解酸化-两级生物接触氧化为主的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工程实例。经过调试运行,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稳定,工艺运行成本低,污染物处理效果好。其中COD、BOD5、SS与氨氮去除率均在85%以上,出水水质优于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8.
The effect of crystal structure on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of manganese oxides and underlying reaction mechanism wer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29.
固体废物做到资源化即通过综合利用,使有利用价值的固体废物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一直努力方向。钢铁联合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量大、面广,如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不仅可获得好的效益,同时也解决了环保难题。通过借鉴国内外钢铁企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功技术,使我们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对钢铁企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0.
The choice of substrates with high phosphorus adsorption capacity is vital for sustainable phosphorus removal from waste water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this study, four substrates were used: quartz sand, anthracite, shale and biological ceramsite. These substrat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 ray diffractometr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tudies for their mineral components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The dynamic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ranking order for total phosphorus (TP) removal efficiency: anthracite 〉 biological ceramsite 〉 shale 〉 quartz sand. The adsorptive removal capacities for TP using anthracite, biological ceramsite, shale and quartz sand were 85.87, 81.44, 59.65, and 55.98 mg/kg, respectively. Phosphorus desorption was also studied to analyze the substrates' adsorption efficiency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as well as the substrates' ability to be reused for treatment. It was noted that the removal performance for the different forms of phosphorus was dependent on the nature of the substrate and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moval of particulate phosphorus was much easier using shale. Whereas anthracite had the highest 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 (SRP) adsorptive capacity, biological ceramsite had the highest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DOP) removal capacity. Phosphorus removal by shale and biological ceramsite was mainly through chemical adsorption, precipitation or biological adsorption. On the other hand, phosphorus removal through physical adsorption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or ion exchange) was dominant in anthracite and quartz s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