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6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716篇
安全科学   164篇
废物处理   98篇
环保管理   161篇
综合类   1121篇
基础理论   232篇
污染及防治   519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61篇
灾害及防治   5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人粪便中温好氧堆肥过程的有机物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帆  王晓昌 《环境工程学报》2011,5(8):1863-1866
利用密闭式小型堆肥反应器,以锯末作为堆肥载体,采用批量反应的操作方式,在35℃的温控条件下进行了人粪便的中温好氧堆肥实验。结果表明,在14 d的堆肥反应周期内,粪便中以COD为参数的有机物去除率可达到70%左右,且在10~12 d内基本完成有机物降解。在中温条件下,堆体容易保持适宜的含水率和pH值,维持适宜微生物繁殖生长的条件。运用磷脂法进行堆肥过程中微生物总量的分析,表明在一个堆肥周期内,微生物经历了环境适应期、稳定增殖期、生物量下降期等3个阶段,这一微生物繁衍规律与有机物的去除密切相关。与高温堆肥相比,中温堆肥能够减少设备加热的能量消耗,是缺水地区人粪便处置的可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32.
提出利用阴极氧还原和阳极微生物产电作用的产电生物可渗透反应栅(CORE-PRB)方法用于被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的修复,并以不锈钢毛为电极建立模拟反应装置验证了CORE-PRB的技术概念。实验中考察了分别以蔗糖+醋酸盐和不同浓度的污泥消化液为进水时的反应电流,并研究电极距离对反应电流的影响。由于氧还原阴极阳极反应能力的限制,随着与阴极室距离加大,模拟反应装置各阳极室的电流迅速减小。有机基质的可生化性对模拟反应器的总电流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33.
双氧水催化氧化中Cu/γ-Al_2O_3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平  范益群 《环境工程学报》2011,5(8):1745-1749
针对废水湿式双氧水催化氧化,采用浸渍法制备Cu催化剂,研究非均相Cu催化剂在常温常压湿式双氧水催化氧化中的稳定性与失活问题。研究表明,催化剂制备条件及催化氧化反应条件对催化剂中Cu2+溶出均有影响。研究同时表明,催化剂失活与活性组分流失和活性组分被有机中间产物覆盖有关,高温焙烧可对催化剂再生。  相似文献   
234.
构建阶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处理富营养化太湖水源水,对其净水效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工况条件下,阶式生物氧化反应器的三阶对太湖水源水中DOC的累积去除率分别为34.4%、40.2%和47.5%,对BDOC的总去除率为68.4%,除生物降解外,填料拦截、生物吸附絮凝等物理、化学作用对去除原水中的DOC仍有重要作用。DOC分子量分级表明,太湖源水中含量最大的是分子量〈500Da的DOC,含量最小的是分子量在5k~500Da间的DOC。阶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对分子量〈500 Da的DOC的去除率在60%以上,而出水中5k~500 Da区间的DOC含量相比原水增加近1倍。  相似文献   
235.
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示踪剂实验从停留时间分布(RTD)曲线及其统计特征值等方面对垂直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学特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表明水流在垂直流人工湿地中的流动是一种非理想的不均匀流动,存在一定的死区和水流的扩散;垂直流人工湿地较大的死区率与其表面布水的不均匀性有关,这也可能是其死区率大于表流人工湿地的最主要的原因。实验还表明,进水流量对垂直流人工湿地停留时间分布影响较大,随着进水流量的增加,平均停留时间减小,但标准平均停留时间增大,死区率减小;当进水流量为15L/h(水力负荷为620mm/d)时,水流在湿地中的散度最大,水流更接近全混流,不利于污染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236.

Purpose

Hexachlorocyclohexane (HCH) isomers (??-, ??- and ??- (Lindane)) were recently included as new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in the Stockholm Convention, and therefore, the legacy of HCH and Lindane production became a contemporary topic of global relevance. This article wants to briefly summarise the outcomes of the Stockholm Convention process and make an estimation of the amount of HCH waste generated and dumped in the former Lindane/HCH-producing countries.

Results

In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the countries and the respective amount of HCH residues stored and deposited from Lindane production are estimated. Between 4 and 7 million tonnes of wastes of toxic, persistent and bioaccumulative residues (largely consisting of alpha- (approx. 80%) and beta-HCH) are estimated to have been produced and discarded around the globe during 60 years of Lindane production. For approximately 1.9 million tonnes,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regarding deposition. Countries are: Austria, Brazil, China, Czech Republic, France, Germany, Hungary, India, Italy, Japan, Macedonia, Nigeria, Poland, Romania, Slovakia, South Africa, Spain, Switzerland, Turkey, The Netherlands, UK, USA, and former USSR.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environmental relevance of deposited HCH wastes and the related POPs?? contaminated site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eps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 of the legacy of HCH/Lindane production.

Conclusion

It can be expected that most locations where HCH waste was discarded/stockpiled are not secured and that crit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are resulting from leaching and volatilisation. As parties to the Stockholm Convention are legally required to take action to stop further POPs pollution,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uch sites ar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237.
范进昕  孙杰 《化工环保》2011,(2):152-155
对炼油废水处理场现有工艺进行流程优化,将MBR装置调整在接触氧化池之后运行.优化流程后氨氮平均去除率可从近于0提高至71.70%;COD平均去除率可从50.00%提高至72.00%.通过对工艺流程的对比,分析了现有工艺氨氮质量浓度难以降低的原因,指出废水中存在的某些污染物对硝化细菌起到抑制作用,减少了反应器中硝化细菌的...  相似文献   
238.
制药废水有机污染物特性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某制药企业废水生物处理站进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气相色谱—质谱图谱,提出了根据废水水质特性有针对性地确定制药废水处理工艺的新思路.实验结果表明:进出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是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000的物质,且主要来源于车间5排放的COD比重大、水量小的工段废水;采用旋转蒸馏预处理法处理车间5废水,可使...  相似文献   
239.
四溴双酚A(TBBPA)是全球消耗量最大的溴系阻燃剂。通过活性物质的定位、分离和TBBPA产物的分析等步骤,对Pseudomonas sp.fz胞外分离物降解TBBPA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于胞外的活性物质通过异丙基断裂和脱溴两条途径降解TBBPA。通过超滤,Sephadex G-10分离纯化得到了具有降解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分子量约为376~456 Da,初步鉴定为短肽类物质。这种小分子物质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30~80℃),在弱酸性条件下(2.0~5.0)活性较高,其活性还受金属离子、氧气和抑制剂(Na N3)的影响。此外,部分纯化的小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羟基自由基(·OH)。  相似文献   
240.
首先将聚乙二醇单甲基甲醚酯(PEGMA)接枝到聚醚砜(PES)上得到PES-g-PEGMA,然后利用溶液共混的方法,将聚氯乙烯(PVC)与PES-g-PEGMA共混,通过溶剂-非溶剂扩散诱导相分离法(NIPS)制备PVC/PES-g-PEGMA共混膜。在此基础上对PVC/PES-g-PEGMA共混膜的断面和表面微观结构、水通量、截留率、机械性能及耐污染等性能进行测试,并采用接触角,含水率(EWC),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来表征PES-g-PEGMA的质量百分含量对PVC/PES-g-PEGMA共混膜亲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VC/PES-g-PEGMA共混膜水通量,亲水性较纯PVC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耐污染性实验表明,随着PES-g-PEGMA的增加,耐污染性逐渐增强。实验结果同时也表明,该共混体系最佳共混比为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