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52篇 |
免费 | 154篇 |
国内免费 | 117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36篇 |
废物处理 | 154篇 |
环保管理 | 221篇 |
综合类 | 1908篇 |
基础理论 | 471篇 |
污染及防治 | 989篇 |
评价与监测 | 147篇 |
社会与环境 | 122篇 |
灾害及防治 | 1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151篇 |
2021年 | 130篇 |
2020年 | 99篇 |
2019年 | 107篇 |
2018年 | 110篇 |
2017年 | 162篇 |
2016年 | 148篇 |
2015年 | 192篇 |
2014年 | 231篇 |
2013年 | 287篇 |
2012年 | 245篇 |
2011年 | 246篇 |
2010年 | 218篇 |
2009年 | 188篇 |
2008年 | 203篇 |
2007年 | 197篇 |
2006年 | 181篇 |
2005年 | 131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124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80篇 |
1998年 | 75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93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332.
采伐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初期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人为采伐活动形成的林窗对马尾松低效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以39 a生的马尾松人工林7 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m2、G6:1 225 m2、G7:1 600 m2)以及林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窗中央和林窗边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①林窗大小显著影响了林窗内各位置土壤MBC和MBP,对MBN影响不显著;MBN与MBC变化趋势相同,均随林窗增大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型变化,但MBN变化幅度较小,MBP仅在林窗中央具有单峰型变化。MBC、MBN和MBP分别在面积为400~900 m2、225~625 m2和625~900 m2的林窗较高。总体来看,中型林窗更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值。②季节变化对土壤MBC、MBN、MBP均有极显著影响,MBC为夏高春低,MBN夏高冬低;MBP的变化较复杂,秋季相对较高。③林窗中央与边缘间MBC、MBN、MBP差异不显著,但MBC、MBN显著高于林下。说明较之马尾松纯林,林窗内土壤微生物活性有较大提高。④土壤温度对MBC、MBN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对MBN、MBP有显著影响,土壤温度和水分是林窗形成后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33.
334.
在研究放射源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现有体制进行了充分的研究,结合实践中遇到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着眼于制度创新,针对使用单位、监督管理部门分别进行了制度构建,对黑龙江省移动放射源,低活度放射源的管理进行了管理实践探讨,为黑龙江省放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335.
采用ATP-EMTP仿真软件建立有无避雷线输电线路的仿真模型,并考虑接地电阻、档距大小,进行仿真比较.结果表明:杆塔塔顶电压与接地电阻成正比,并呈线性增加,随着电阻值增加,杆塔塔顶电压增加越来越快;当杆塔水平档距小于100 m时,直击杆塔塔顶电压随档距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当档距大于100 m时,杆塔塔顶电压的变化就不明显了;验证35 kV线路全线架设避雷线可有效降低输电线路杆塔塔顶电压幅值,提出石化企业35 kV输电线路应全线架设避雷线. 相似文献
336.
荸荠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植物种植水培养、植物浸提液培养及植物共培养3种培养方式研究了荸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荸荠植株种植水、荸荠浸提液以及荸荠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均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产生了化感抑制作用.100%浓度的荸荠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率达到91.40%,而荸荠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为86.83%.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直接验证了荸荠能够通过不断地向水体中释放化感物质来长久、有效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337.
Yongguang Yin Xiaoya Yang Xiaoxia Zhou Weidong Wang Sujuan Yu Jingfu Liu Guibin Jia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5,27(8):116-125
The inevitable release of engineered silver nanoparticles (AgNPs) into aquatic environments has drawn great concerns about its environmental toxicity and safety. Although aggreg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lay crucial roles in the transport and toxicity of AgNPs, how the water chemistry of environmental waters influences the aggreg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ngineered AgNPs is still not well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the aggregation of polyvinylpyrrolidone (PVP) coated AgNPs was investigated in eight typical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with different ionic strengths, hardness,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concentrations) by using UV–visible spectroscopy and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Raman spectroscopy was applied to probe the interaction of DOM with the surface of AgNPs. Further, the photo-transformation and morphology changes of AgNPs in environmental waters were studied by UV–visible spectroscop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both electrolytes (especially Ca2 + and Mg2 +) and DOM in the surface waters are key parameters for AgNP aggregation, and sunlight could accelerate the morphology change, aggregation, and further sedimentation of AgNPs. This water chemistry controlled aggregation and photo-transformation should have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the transport and toxicity of AgNP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338.
339.
沈阳市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污染现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沈阳地区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初步了解其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现状。采用2,4-二硝基苯肼吸附柱采集环境空气样品,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5个监测点位中冬季浑南二点位醛酮类污染物浓度最低,冬季二毛点位醛酮类污染物浓度最高。冬夏两季的环境空气中均检出丙酮和乙醛,冬季醛酮类污染物浓度总和高于夏季。 相似文献
340.
中国是世界上受海冰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严重海冰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根据我国结冰海区海冰灾害风险的自然过程、社会经济状况和成灾机制,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分类、分布及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因素,对海冰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不确定性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开展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理论依据,同时给出了利用致灾因子指标体系对海冰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