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5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581篇
安全科学   366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190篇
综合类   1447篇
基础理论   300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95篇
社会与环境   151篇
灾害及防治   8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91.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涌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并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然而,随着康菲石油渤海漏油事故、江苏启东王子造纸排污和阿玛尼污染投诉等涉外污染事件报道频出,学术界对于FDI涌入可能带来的负面环境效应表现出一定担忧。现有文献多聚焦于整体层面的FDI环境效应检验,而对其区域差异及原因产生机制的系统探究并不多见。为此,本文从理论判断和命题推演出发,利用2003—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改进熵值法拟合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并构建普通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FDI流入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污染光环"假说在中国基本成立,即FDI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环境质量,但不同地区FDI的环境效应有所不同,其主要表现为沿海和内陆地区FDI具有显著的"污染光环"效应,且前者强于后者,而沿边地区FDI具有不明显的"污染天堂"效应。在此基础上,构造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系统考察了FDI对中国环境污染影响的4种主要吸收能力因素的门槛效应。门槛回归结果表明,FDI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存在基于经济发展、环境规制、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双门槛效应。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水平越高,FDI的"污染光环"效应越明显,而适度的环境规制才更有利于FDI环境技术溢出的发挥。基于此,本文建议应进一步全方位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如既往地积极引进并监督FDI;同时地方政府也需认清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采取差异化的引资政策。  相似文献   
192.
洞庭湖湿地土壤持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持水能力是反映土壤调节水文和供给植物耗水的重要指标,受土壤有机质、容重、机械组成和植物地下生物量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与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湿地土壤持水能力关注较少。于2010年12月,对洞庭湖湿地3种主要植被(苔草、芦苇和杨树)土壤持水能力、土壤理化性质和地下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土壤持水能力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非毛管孔隙度外,3种植被上层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均为苔草>芦苇=杨树,而中、下层无显著差异。沙粒为苔草≥杨树≥芦苇,而粗粉粒、细粉粒和粘粒均为杨树≥芦苇≥苔草;容重为杨树≥芦苇>苔草,有机质为苔草=芦苇>杨树。各级别生物量在植被类型大小顺序不一:总地下生物量、0~1 mm和>5 mm径级地下生物量均以芦苇最大,而1~5 mm径级地下生物量则以苔草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上层土壤,容重、有机质和1~5 mm径级地下生物量是影响其持水能力的主要因素,而中层土壤和下层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很小。此研究对于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3.
欧美等发达国家水环境监测方法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简述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或组织水环境监测方法体系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各自水环境监测方法体系特点。对中国水环境监测方法体系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4.
实验研究了NaCl改性沸石去除水中铅的效果,比较了沸石改性前后对铅的静态平衡吸附量变化,着重考察了吸附时间、pH值、竞争离子以及有机物对去除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改性沸石吸附铅速度快,对铅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平衡吸附量由改性前的28.57mg/g提高到了32.26mg/g。pH值对NaCl改性沸石去除水中铅的效果有较大影响,在pH=6~7时,去除效果最佳。水中竞争阳离子和有机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铅的去除效果;随干扰物质浓度的升高,NaCl改性沸石对铅去除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当干扰物质和水样中铅浓度相当时,NaCl改性沸石可对铅保持很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95.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实验室保藏的壬基酚降解菌株沙雷氏菌(Serratiasp.LJ)的最佳产酶条件:以壬基酚、硫酸铵为碳源、氮源,培养基初始pH为6.8,培养温度为30℃,种子活化时间为24h,接种量为3%(体积分数)。在此条件下培养72h后,最高酶活力为1.314IU/mL,是优化前的1.77倍。  相似文献   
196.
农民生态环境感知对促进农民自觉环境保护行为和农村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湖南省洞庭湖湿地水稻主产区6个乡镇的调查,将农户生态影响感知具体化为土壤、水源、身体健康和水稻4个方面的感知,借助定量分析建立了农户综合环境感知指数,研究农民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环境影响感知,并运用Tobit模型探讨了影响农户生态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已经意识到以石化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带来的不利影响,尽管他们的意识还只限于一些看得见的因素如土壤肥力、捕鱼量和健康问题,对于看不见的影响的感知还很薄弱。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采用的水平和持续时间直接决定了人们对于不利影响的感知。提高收入水平与教育水平、强化农业技术推广能提升农民生态环境感知,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肥力对农户环境感知有复杂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97.
青岛市废有机溶剂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青岛市废有机溶剂产生现状、污染特性、处置流向及回收利用的概况。结合青岛市产业结构特点,遵循"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置原则,提出废有机溶剂管理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对危险废物的有效管理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8.
介绍了天津市某城镇污水处理厂NPR工艺的特点及运行状况。通过对污水厂的运行监测数据分析,研究了该工艺在低温条件下处理城镇生活污水时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NPR工艺具有一定的优异性,它能在降低能耗的前提下使系统COD和SS的去除率进一步降低,出水能达到中水回用标准,有利于污水的再生利用;低温影响NPR系统的硝化及反硝化率,低温下有机物的去除更易受到有机负荷的影响;温度对生物去除SS,COD和TP的效果影响不大,对NH3-N及TN的去除效果影响比较明显。低温下污水处理厂COD、SS、NH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1%、94.9%、67.5%、55.1%、66.5%。  相似文献   
199.
为弄清大渡河流域电站建设对虎嘉鱼等5种保护鱼类的影响情况,探索适宜的保护措施,在流域枯水和丰水期分别选择了电站建设上下游6个有代表性的断面采集水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等方法测定了重金属元素等16个指标,用单因子和综合指数评价法对电站上下游水质进行了对比评价;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了5种保护鱼类在近10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电站建设对水质综合影响指数在1.64—1.82之间,影响严重;5种保护鱼类种群数量近10年间急剧下降,目前已为未见或罕见。  相似文献   
200.
运用概念性旅游规划的原理和技术路线分析了都江堰市经济开发区发展城市旅游的驱动机制,根据突变理论探讨了都江堰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模式,为都江堰区域旅游地的整体整合和长远发展提供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