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6篇
  免费   357篇
  国内免费   519篇
安全科学   334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67篇
综合类   1366篇
基础理论   259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115篇
社会与环境   124篇
灾害及防治   13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31.
温榆河氨氮污染控制措施的效果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城市退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北京市温榆河呈现以氨氮(18.68 mg·L-1)污染为主的特征.针对温榆河的水质改善需求,本研究以氨氮为目标污染物,采用QUAL2K河流水质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对温榆河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措施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模拟结果表明,提高污水厂的处理量和排放标准是改善温榆河水质的关键,可降低温榆河北关闸断面氨氮浓度29.66%;建设旁路离线河流净化器可削减5.57%的氨氮污染,是温榆河水质改善的有效措施.本研究提出的包括改善上游来水水质、干流截污、支流污染控制、污水厂提标改造、建设旁路离线河流净化器和生态河道等措施在内的综合实施方案,可使得温榆河的水质全程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  相似文献   
432.
鄂南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红壤CO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杜丽君  金涛  阮雷雷  陈涛  胡荣桂 《环境科学》2007,28(7):1607-1613
以湖北省咸宁地区分布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法对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水稻-油菜轮作田,旱地,林地,果园)土壤CO2的排放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4种利用方式土壤CO2的年排放总量从高到低分别为水稻-油菜轮作田1 129 g/(m2·a),果园828 g/(m2·a),旱地632 g/(m2·a),林地533 g/(m2·a).土壤CO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异,水田夏季淹水期排放低,而其它3种土壤都是夏季最高,春秋次之,冬季最低,并与对应的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5 cm地温与4种土壤CO2排放通量均成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且以林地的相关性最大.除水田外,其它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大气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5 cm地温与CO2排放通量的相关方程计算得出,4种利用方式红壤的Q10分别为水田1.51,果园1.88,林地2.08,旱地2.7.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WFPS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与CO2排放通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DOC在降水或淹水的情况下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433.
V2O5/TiO2催化剂中毒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是SCR烟气脱硝技术的核心,是整个SCR系统脱硝效率和经济性的决定因素.本文工作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以钒钛SCR催化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H2O和SO2,以及相同含量下K、Na、Ca、Pb的氧化物对钒钛催化剂NO转化率的影响.H2O的存在会抑制V2O5/TiO2催化剂脱硝活性,而SO2在一定程度上促进(V2O5/TiO2)催化剂的SCR脱硝反应,提高NO转化率;碱金属K对钒钛催化剂的钝化作用都是最强,K2O和Na2O的掺入会抑制钒钛催化剂上V2O5的还原能力,而CaO和PbO的掺入对钒钛催化剂上V2O5的还原能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34.
厦门春季气溶胶特征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93年春季对厦门市大气气溶胶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对3种不同粒径的气溶胶质量浓度?气溶胶元素浓度?气溶胶离子浓度?气溶胶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接近于国家一级标准,细粒子的气溶胶的贡献较高;气溶胶中元素含量较高的为Ca,Al,Fe和S等;在厦门地区气溶胶中NH+4和SO2-4主要分布在细粒子中,Ca2+和Mg2+则多分布在粗粒子中,并且其值远小于华南地区;气溶胶中细粒子的酸性大于粗粒子,且酸化缓冲能力远低于粗粒子。   相似文献   
435.
在春季开展了黄海与渤海表层海水和上方大气中CO的浓度分布、海-气通量和表层海水中CO的光化学生产的研究.用顶空分析法测得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CO]surf)为(0.19~3.57)nmol.L-1,平均值为1.24 nmol.L-1(SD=0.79,n=69);总体来看,[CO]surf的分布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  相似文献   
436.
采用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对2011年4月、8月、10月和2012年1月桑沟湾溶解态铁(dissolved iron,DFe)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桑沟湾4个季节DFe的平均值分别为3.8 ±0.7 nmol/L、3.3 ±1.8 nmol/L、2.6 ±1.0 nmol/L、1.8 ±0.6 nmol/L,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t-test,p < 0.05,n=19)。桑沟湾DFe的平面分布主要呈现出河口和近岸浓度较高,随离岸距离的增加浓度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桑沟湾周边河流、地下水DFe含量的分析及箱式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桑沟湾海域DFe的主要来源包括河流、地下水的输入和大气沉降等;而其主要的汇为向黄海的输出以及养殖生物的吸收利用。DFe在桑沟湾的存留时间与大洋相比明显降低,可能与特殊的水文环境与养殖生物的吸收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437.
城市污水中的一些微量有机污染物(TOrCs)具有浓度低、风险高和去除难等特点,是污水再生处理研究的热点,但其控制面临"四难"问题.首先,TOrCs浓度低,其化学检测面临结构定性难和浓度定量误差大等问题;其次,TOrCs的风险评价结果受评价物种、毒性终点等影响,优先控制TOrCs种类及浓度限值确定难;再次,TOrCs占总有机碳比例小于0.01%,其处理过程面临选择性弱和效率低难题;此外,城市污水中污染物组分复杂变化大,TOrCs处理工艺运行面临调控难及时、处理效率评价和管理困难等问题.针对以上难题,本文提出利用TOrCs非靶向筛查和"指纹图谱"克服TOrCs浓度检测和处理效率评价难题的新思路,发展去除能力标准、处理技术标准和替代性指标体系支撑TOrCs处理技术开发和工艺运行管理的新体系,指导TOrCs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438.
复合调质提高CaO固硫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CaO 经乙醇调质后的固硫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详细研究了水合温度、乙醇/H2O 配比等因素对CaO 固硫率的影响并作了理论分析,探讨了调质过程的机理.提出了在乙醇调质CaO 后再添加少量金属化合物的方法,发现在1100℃高温下仍可达70 % 的固硫率.  相似文献   
439.
彭建雄  薛安  赵华章  杜莲英 《环境科学》2008,29(9):2513-2517
以正硅酸乙酯(TEOS)、二乙氧基二甲基硅烷(DEDMS)、?-氢丙基二乙氧基甲基硅烷(APDES)这3种硅烷偶联剂为硅源.合成了新型的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利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这3种絮凝剂的铝形态分布.结果表明,3种系列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中,硅源、碱化度(B)、Si/Al摩尔比对铝形态分布都有影响.其中,碱化度对铝形态的影响较大.3种产品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随碱化度的增大,Al,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Alh和AIr含量则明显上升.以TEOS为硅源的产品中,Al为主要形态;以DEDMS为硅源的产品中,硅源对铝形态的影响不明显;以APDES为硅源的产品中.Alh则为主要形态,其含量随Si/Al摩尔比的增大而增多.  相似文献   
440.
王敬  陆小兰  杨桂朋  徐冠球 《环境科学》2014,35(11):4085-4094
于2013年7月对东海和南黄海海水中CO的浓度分布、时空变化、海-气通量和表层海水中CO微生物消耗进行了研究.夏季东海和南黄海大气中CO的体积分数范围为68×10-9~448×10-9,平均值为117×10-9(SD=68×10-9,n=36),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特点.夏季东海和南黄海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范围为0.23~7.10 nmol·L-1,平均值为2.49 nmol·L-1(SD=2.11,n=36),CO的浓度受太阳辐射影响明显;不同站位CO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基本相同,CO浓度最大值一般出现在表层,随深度增加CO浓度迅速减小.夏季东海和南黄海海水中CO浓度具有明显的周日变化,最大值是最小值的6~40倍.各层最大值基本出现在中午,最小值基本上出现在凌晨前后.CO明显的周日变化特征进一步证明海水中CO主要由光化学产生.调查期间东海和南黄海表层海水中CO相比大气处于过饱和状态,过饱和系数变化范围为1.99~99.18,平均值为29.36(SD=24.42,n=29),表明调查海域是大气中CO的源.调查期间CO的海-气通量变化范围为0.37~44.84μmol·(m2·d)-1,平均值为12.73μmol·(m2·d)-1(SD=11.40,n=29).调查海域CO的微生物消耗培养实验中,CO的浓度随时间增长呈指数降低,消耗过程符合一级反应的特点,微生物消耗速率常数KCO范围为0.12~1.45 h-1,平均值为0.47 h-1(SD=0.55,n=5),微生物消耗速率与盐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