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8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357篇
安全科学   16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880篇
基础理论   145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136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基于概率方法的中国居民饮水途径砷暴露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调研收集我国3类主要饮用水类型的总砷浓度.通过回归模型获得不同年龄段人群饮水暴露参数分布模式.基于概率方法评价不同水体和不同人群由于砷暴露造成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结果发现,全国各类水体的总砷浓度几何均值为(13.0±38.1)μg·L-1.其中饮用水中的最高砷浓度出现在内蒙古,广西和山西饮用水中也有较高总砷检出.与相关标准中的砷浓度标准相比,未经处理的井水和未经处理的地表水源水超标的概率分别为23.2%和18.4%.非致癌风险评估发现,井水和地表水源水饮用人群超过单日暴露剂量阈值的概率分别为24.0%和19.5%.致癌风险评估发现,我国全人群终生饮水砷摄入导致的致癌风险(LCR)中位数为3.22×10-5,处于可接受水平.其中18~45岁人群有最大的风险贡献,LCR中位数为1.37×10-5.井水和地表水源水饮用人群LCR仍有一定概率超过美国环保署(US EPA)规定的严重风险水平.综上所述,我国居民存在潜在的饮用水砷暴露健康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饮用水砷污染控制以降低砷引发的健康风险和保障饮水安全.同时建议加强风险阈值研究以期真实反映砷暴露风险,为保护居民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2.
通过零价铁(ZVI)预厌氧与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协同作用,研究其对单一基质碳源吲哚的降解特性、MFC产电性能及群落分析.结果表明:ZVI(4 g·L-1)的预厌氧可明显促进吲哚(250 mg·L-1)在MFC体系中的降解;其中吲哚与TOC在96 h内的降解率分别为97.17%和89.50%,且吲哚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体系中MFC最大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可达600 mV和439.55 mW·m-2;通过LC-MS分析,吲哚在协同体系中的主要中间代谢产物为靛红和水杨酸.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ZVI预厌氧体系的引入有利于MFC体系中梭菌(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链霉菌(Streptomyces sp.)、热单胞菌(Thermomonas)的富集与吲哚的厌氧降解;同时促进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梭菌等在代谢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提高了MFC的产电性能.  相似文献   
233.
运用地统计学对莲花湖库区红松水源涵养林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等因子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毛管孔隙度最优拟合模型是球状模型,其它因子均为指数模型。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块金值、变程、结构比、分数维和空间自相关系数最大值分别为0.311、0.297、0.192、0.293,6.87 m、10.29 m、8.31 m、8.88 m, 0.690、0.694、0.814、0.707,1.968、1.939、1.937、1.945,0.111、0.200、0.246、0.157。可见以上4个因子空间自相关性均较强,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其相关性逐渐减弱。其中毛管孔隙度均一性程度较高;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形态较复杂,破碎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234.
未来气候情景下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风险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中国亚热带地区273个气象站点1961-2005年逐日气象资料,结合IPCC SRES A2情景下未来亚热带地区温度、降水模拟数据,综合考虑柑桔气候适宜性水平及其变率变化,构建柑桔的风险度模型,对未来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风险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风险度出现了不同速度和形式的趋势性变化,近46 a来,柑桔气候风险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以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增加最快;同时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生产的气候风险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存在着区域分异性,中国亚热带柑桔气候风险在其北部边缘地带和西部高山地区风险度是降低的,在中部和南部风险度是升高的,尤其以中部地带升高最快。  相似文献   
235.
基于统计的百花湖表层水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云贵高原深水湖泊百花湖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表层水中9种重金属(As,Hg,Cd,Pb,Fe,Cu,Zn,Mn和Cr)的分布特征并开展溯源研究. 结果表明:各采样点之间重金属含量变化较大,变异系数为5.6%~147%,同一采样点水质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顺序为Fe>Mn>Cr>Zn>Cu>As>Pb>Hg>Cd;地统计分析从空间角度表明百花湖不同水域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较大;ρ(Ca)与ρ(Cu),ρ(Pb)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71(P<0.01)和-0.692(P<0.05);主成分分析揭示了该湖泊水体重金属含量主要受4个因素的影响(分别解释了总因子的33.88%,19.32%,18.02%和11.81%),其中一些重金属同时受2个以上主成分因素的影响;聚类分析将这9种重金属归为4类,Fe单独为一类,Cd,Pb,Hg,As和Cu为一类,Zn,Cr为一类,Mn独自为一类. 地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应用使得影响因素复杂的水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简单化.   相似文献   
236.
我国北方典型地区居民呼吸暴露参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呼吸暴露参数是准确估算人体对污染物的暴露剂量和健康风险评估的重要参数之一,而我国目前对于该项工作的调查研究较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北方典型地区——太原的2 860名受试者进行了时间-活动模式的研究,结合人体能量估算模型,计算出适合该地区居民的呼吸速率参数,并与国内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居民室内日平均活动时间为16.1~18.4 h;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城市和农村居民从事各种强度活动的时间有很大差异;同时得出,该市城市居民长期暴露的呼吸速率参数为10.72~14.53 m3/d,农村居民为15.61~22.59 m3/d.与我国相关文献数据和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的数据相比,如果直接引用US EPA的数据,将会给健康风险带来30%~50%的偏差.   相似文献   
237.
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区划方法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农村环境污染发生的广域性、分散性和随机性等特征,采用清单分析法,核算了农村环境污染物COD、TN、TP排放量和排放浓度,并以环境污染敏感性评价和污染类型划分为研究基础,探讨了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区划方法,提出了区划原则、分区方法和命名方法.采用上述方法,在江苏省进行了应用研究,将江苏省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区共划分为3个一级区和13个二级区,对不同级区实施分区管理和分类控制,分区结果可以为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8.
设置0、0.001、0.01、0.1、l和10mg·L-16个质量浓度梯度,测定了草甘膦异丙胺盐(Glyphosate—isopropylammonium)农药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叶绿素a含量、SOD和CAT活性的影响,探讨了有机磷农药对球形棕囊藻的毒物刺激效应。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草甘膦异丙胺盐对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呈现出刺激效应。在实验所设定的6个质量浓度梯度范围内,0.001mg·L0和0.01mg·L-1质量浓度处理下的刺激效应最为显著。该两个质量浓度处理下,球形棕囊藻的平均相对增长率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27%和0.45%,叶绿素a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2%和2.5%,SOD活性提高了5.9%和7.2%,CAT活性提高了93%和155%;而当草甘膦异丙胺盐质量浓度在0.1mg·L-1以上时,球形棕囊藻的生长率、叶绿素a含量、S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草甘膦异丙胺盐在0.001mg·L-1和0.01mg·L-1范围内对球形棕囊藻均呈现刺激效应,而高于0.1mg·L-1时球形棕囊藻各生理指标表现出显著抑制效应。研究结果为了解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特征,揭示有机磷农药对微藻产生低促高抑的规律和为深入探索赤潮暴发的成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39.
冯强  胡聃  段宝玲  韩晓丽  边俊 《生态环境》2010,26(6):1312-1317
选取北京城区与郊区典型样点,针对栽植多年的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和小叶黄杨(Buxus sinica subsp.sinica var.parvifolia)成龄植株,分别于春、夏、秋3季取样测定叶片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了城区与郊区环境下2种灌木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生长前期(春季)城区车公庄2种灌木的叶绿素总量高于郊区植物园,经过一段时期之后低于植物园(夏秋)。Chlb的城郊变化幅度大于Chla。Chla的变化趋势与Chlb相反造成了Chla/b的大幅度变化。大叶黄杨的叶绿素总量和Chla/b比小叶黄杨受城区环境影响更大。城区环境下2种灌木自由水/束缚水降低,脯氨酸质量分数、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升高,说明城区环境下2种灌木生理代谢水平降低,膜脂过氧化。城区环境下大叶黄杨的自由水/束缚水、脯氨酸质量分数的变化率较小叶黄杨高,2种灌木丙二醛的变化率相近。综合来看,城区环境下大叶黄杨的生理生化反应比小叶黄杨更敏感。  相似文献   
240.
研究了氯化钙(Chlo-Ca)、螯合钙(Che-Ca)和纳米钙(Nano-Ca)对甜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Lind l.)G.Don贮藏品质及钙形态的影响,并采用焦锑酸钾沉淀-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不同钙处理樱桃贮藏后果肉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结果表明,Che-Ca处理提高了果实硬度,且有效的抑制了樱桃贮藏后硬度的降低和VC的消耗,但对果实采摘时维生素C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3种钙处理增加了樱桃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对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糖/酸影响较小。喷钙处理樱桃的全钙、水提取钙(H2O-Ca)、乙醇提取钙(ALc-Ca)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樱桃果肉中的钙主要以ALc-Ca的形式存在,且Che-Ca处理中的ALc-Ca所占比例要显著高于Chlo-Ca和Nano-Ca处理。贮藏后NaCl溶液提取钙(NaCl-Ca)、H2O-Ca和ALc-Ca含量下降,醋酸提取钙(HAC-Ca)和盐酸溶液提取钙(HCl-Ca)的含量有所上升。贮藏60d后的樱桃细胞超微结构照片显示对照处理的细胞壁有断裂,细胞膜系统部分消失,细胞内较干净,且少部分细胞有收缩现象,3种钙处理,细胞壁结构比较完整,发现较多的黑色物质存在,不均衡的分布于细胞壁、细胞膜、液泡膜和线粒体等系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