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5篇
  免费   326篇
  国内免费   656篇
安全科学   367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66篇
综合类   1525篇
基础理论   249篇
污染及防治   42篇
评价与监测   111篇
社会与环境   127篇
灾害及防治   7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资源回收型湿式氨法烟气脱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资源回收型湿式氨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介绍了该技术在电力行业、化工行业的应用情况及应用前景;指出回收型湿式氨法烟气脱硫工艺成熟、适用煤种广、脱硫效率高、运行稳定,其副产品硫酸铵的品质符合农用化肥标准,可完全满足农业应用要求,是一种可实现循环经济的绿色脱硫工艺。  相似文献   
892.
对2014年1月29~31日发生在沪渝高速公路湖北武汉—宜昌段(简称汉宜高速公路)的封路大雾过程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大雾过程发生时,近地层有逆温,地面处于高压底部前端的均压场,中纬度维持偏西气流,为大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场条件;大雾消散后,地面处于冷高压控制;2)大雾造成的高速公路封路、解封前后,气象要素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这些分析结果,对汉宜高速公路的大雾预警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93.
干旱是威胁我国及世界农业发展的自然灾害之一,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干旱监测与评估已成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持续干旱,给冬小麦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基于2000年至2009年Terra卫星MODIS传感器8天合成的地表反射率数据,结合地面实测土壤水分和实地调研数据,利用距平植被指数(AVI)和距平水分指数(AWI)对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干旱程度进行了分级,对干旱的发生、发展和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连续监测,得到了该时期的旱情分布结果:2008年10月份以后旱情逐渐加重,2009年1月下旬各地旱情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研究表明,AWI对干旱的反应比AVI敏感而且准确。  相似文献   
894.
研究探讨土地利用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联动耦合关系,建立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提出在ArcGIS支持下,基于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实现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的方法与技术路线,选择位于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结点河北省廊坊市为实证研究区,开展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的方法与实证研究,并提出基于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的廊坊市土地利用策略,以期为区域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与方法依据,希望对研究区以至相关区域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研究主要结论和建议: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是进行土地利用导向分区行之有效的方法,分区结果能基本反映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际情况;研究提出的矩阵构建思路以及基于土地利用开发-保护关联矩阵在ArcGIS中实现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的操作路线和方法具有普适性;②根据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划分出廓坊市四个土地利用导向区:重点开发利用区、适度开发利用区、适度保护用地区与重点保护用地区;③提出基于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的廊坊市土地利用策略:重点开发利用区,推荐点-轴开发模式;适度开发利用区,采用集群发展模式;适度保护用地区,实行点状集约利用开发模式;重点保护用地区,采用疏解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895.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是环境中具有较大的辛醇/水分配系数(〖WTBX〗Kow〖WTBZ〗)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吸附解吸过程是环境中HOCs迁移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煤是近年来发现的在土壤及沉积物中非线性吸附特征的重要吸附剂之一,通过阐述原煤及富碳沉积物对HOCs吸附解吸机理,并重点分析影响原煤及富碳沉积物对HOCs吸附解吸过程的因素,包括吸附剂和吸附质本身,pH值、盐度和离子强度等环境因子,试途探究煤对HOCs吸附解吸的本质。由于煤的有机质含量、有机碳组成和空间结构等物理化学性质都明显不同于天然土壤和沉积物,因而对HOCs的吸附解吸过程也具有特殊性(如吸附过程一般为非线性,解吸过程的滞后性)。有关煤对HOCs的吸附解吸机理在微观分子角度的探讨、煤与吸附解吸过程中其他影响因子对反应体系的影响、煤对HOCs降解的环境风险评价等的研究还较少,今后需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96.
环鄱阳湖区水足迹的动态变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足迹模型是计量水资源承载力的一个较新颖且日趋成熟的方法。水资源状况对鄱阳湖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以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着重要意义。将水足迹模型运用于环鄱阳湖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计量模型计算出环鄱阳湖区1989~2008年水足迹的时间序列值,并评价其承载状况。结果显示,近20 a来,环鄱阳湖区的水足迹需求由1989年的735亿m3增加至2008年的110亿m3,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至今为止水足迹未超载,但盈余空间呈减少趋势。最后从优化水资源利用、倡导绿色消费和促进区域间贸易交流等降低水足迹的需求和增大水足迹供给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水足迹承载力的对策。进而从水足迹的角度为环鄱阳湖区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897.
环鄱阳湖区生态足迹与经济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生态承载力状况的一个较成熟的方法。首先通过计量模型计量出环鄱阳湖区1989~2008年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值,并评价了其承载状况。结果显示,近20 a来,环鄱阳湖区的生态足迹从1989年的1 401万hm2提升到2008年的3 145万hm2,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从1989年的6 255万hm2上升至2008年的7 215万hm2,基本上呈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能满足区域的生态足迹需求,表现出生态盈余,但其盈余空间从1989年的4 220万hm2降低至2008年的4 069万hm2,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其次,将生态足迹与区域的经济总量和三次产业进行协整分析后得出,生态足迹的GDP弹性为035,其三次产业的弹性分别为0668 3、0011、0049 4。最后,从加强土地管理、强化区域贸易、改变消费方式、完善产业体系等角度提出了协调环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与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98.
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寻找高效低耗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是很有实际意义的。本文主要从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人工湿地和组合工艺这几方面介绍了农村小型生活污水的处理现状,介绍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的研究发展情况。采用生物生态组合工艺,操作管理简单,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适宜在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中应用。  相似文献   
899.
采用序批式活性炭海绵基材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在反应周期为6 h,好氧、厌氧时间比为2∶1,处理水量为18 L的条件下,讨论反应器及动态膜分别对COD、TN、NH3-N、TP的去除效果,并分析反应器中氮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活性炭海绵基材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对COD、TN、NH3-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99%、84.24%、95.52%和78.94%,动态膜对COD、TN、NH3-N和TP平均去除率为8.96%4、.75%、1.30%和7.54%;好氧结束时,反应器中的氮主要以硝态氮形式存在,浓度稳定在16 mg/L左右,出水中的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平均含量相近,分别为4.10 mg/L和3.69 mg/L;滤饼层对浊度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稳定运行时出水浊度可降至2 NTU以下。  相似文献   
900.
针对泉州地区地下水的超采状况及海水入侵的程度,以泉州地区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为依据,提出了该地区海水入侵灾害的防治措施,即将含水层存储与恢复技术(ASR)与地表蓄水体相结合。分析得出,采用该措施可以将泉州地区丰水期降水及其它可用水源通过人工补给存储在含水层中,并在枯水季节抽取使用。这样,既能减缓枯水季节的供水压力,又可以提高地下水水位,防止地下漏斗面积的不断扩大,从而达到防治海水入侵的效果。所提供措施可为该地区防治海水入侵灾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