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47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313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71.
从农药厂污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假单胞菌株BR13,该菌对浓度为0.4%的有机磷农药草甘膦的最高降解率为64%,研究了该菌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农药浓度是0.4%时该菌能旺盛生长,其遗传稳定性较好,在第3天的降解率最佳且较稳定;该菌最有利于降解有机磷的条件如下:接种量4%、浓度为2%的蔗糖作碳源...  相似文献   
572.
利用2009年7月和12月的气象资料(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空气污染物(PM2.5、SO2、NOx和O3)和能见度的监测数据,探讨了西安市夏冬两个季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夏季能见度平均值为11.12±5.78km变化范围在2.99~26.99km;冬季能见度明显低于夏季,其平均值为8.31±...  相似文献   
573.
目的 探究失效模式对加筋板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并提出加筋板极限承载能力预报方法。方法 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某典型船体加筋板模型进行分析。考虑加筋柔度与甲板柔度2种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加筋板的破坏机理,明确不同失效模式下甲板柔度与加筋柔度对加筋板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不同失效模式下加筋板极限承载能力的经验公式。结果 甲板柔度一定时,随着加筋柔度的增加,加筋板的破坏模式由板与加筋的局部屈曲,变为板格的局部屈曲,最后演变为加筋板的整体梁柱屈曲。板格宽度较低时,随着加筋高度的增加,加筋板的破坏模式会由梁柱屈曲变为板格屈曲;板格宽度较大时,不同加筋高度的加筋板破坏模式均为板格屈曲。不同失效模式下,加筋板的载荷位移曲线也呈现出不同的趋势。结论 加筋柔度与甲板柔度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导致加筋板呈现出不同的失效模式,此时二者对加筋板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会有所不同。此外,在设计阶段,需保证加筋与甲板的刚度匹配,避免出现材料利用率过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574.
河流水质模型在双流县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现有的河流水质模型,构建了一个可实时模拟河流水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的动态模型。模型采用一维稳态单组分水质模型对河流的CODCr、NH3-N的降解进行计算,采用多宾斯-坎普稳态模型对河流的BOD、DO变化情况进行计算。模型引入水文数据、水质监测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社会统计公报数据,以Excel作为数据平台,可以反演出河流不同月份、不同区段的污染物降解系数。研究将该模型应用于双流县的流域治理,以在锦江双流段的应用为例进行了具体说明。根据2008年双流县河流的相关数据,研究使用该模型反演出了锦江双流段的污染物降解系数,并对其反映的流域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随后,研究使用该模型已计算出的岷江中段河流的降解系数,模拟计算了4种情景下锦江双流段出境断面的可能水质变化,以验证拟定的双流县流域治理方案的预期效果。模型具有实用性和进一步扩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575.
我国北方地区,以污水处理厂出水等非常规水源补给为主的河/湖逐渐成为城市群下游河流的主导类型;以污水处理厂尾水为补给水源的湿地公园近年来亦大量涌现.在节约城市用水、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污水所携带的病原体对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为评估水环境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健康风险,深入了解水体中病毒的类型以及病毒污染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认识病原微生物在水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轨迹、人暴露风险点及暴露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典型再生水补给型水体存在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借鉴同时探索污水流行病学方法,并结合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QMRA)分析,通过“污染-风险评价-风险预警”的流程,可以实现病原微生物污染全过程风险管理,为城市水环境的管理和良性运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76.
为探究纳米零价铁团聚作用和氧化反应等物相转变对土壤中砷的稳定化效果和潜在毒性影响机制,选择纳米零价铁以及其可能的物相转变产物,包括微米零价铁、纳米级Fe2O3、微米级Fe2O3、纳米级Fe3O4等,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纳米零价铁物相转变对砷污染土壤稳定化效果和潜在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而言,纳米Fe0对土壤中砷的稳定化效率最优,当其添加量为5%时,水溶性砷含量由稳定化处理前的2.20 mg/kg降至0.11 mg/kg,稳定化效率为94.90%,同时,砷的环境风险由处理前的中等风险降至无风险;2)由浸出实验结果可知,团聚作用引起纳米零价铁向微米零价铁转变时,其对砷稳定化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3)由植物毒性实验可知,纳米零价铁的团聚和氧化作用产物均会抑制油菜籽根系生长,影响种子相对根长,而对种子发芽率和种子发芽率指数无抑制作用;4)基于形态分析、植物毒性和风险分析可知,微米级Fe2O3和纳米级Fe3O4对土壤中砷的稳定化效率较低,稳定化处理后仍有一定环境风险。因此,在实际修复过程中,纳米零价铁物相转变引起土壤中砷的环境风险变化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77.
578.
矿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模型与实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为对湘南某矿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作出客观实际的评价,将层次分析理论用于环境评价领域,引入重金属毒性响应系数和重金属在粮食中限量值双重准则,以确定重金属元素之间的权重,并结合加权平均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同时,结合GIS对耕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重金属富集特征及综合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对该矿区4种重金属Pb、Cd、Cu和Zn的综合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该矿区耕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严重,综合污染指数变化范围为1.25~427,属重度污染.因子分析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的来源具有一定相似性,主要来源于矿区有色金属采选冶炼活动.空间分析表明,4种重金属的含量及综合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呈明显富集.该评价模型可用于对矿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的研究,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79.
基于PSR模型的长潭水库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长潭水库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成果,着眼长潭水库生态系统特征,将水库生态健康、人类活动压力及水库生态响应等3大类指标纳入生态安全研究框架,运用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建立包含3个层次18个指标的水库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长潭水库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8年-2011年间,长潭水库生态安全状况呈好转趋势.讨论了长潭水库目前生态安全保护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80.
基于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典型河流——泗河水系表层与柱状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存在形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总磷(TP)及各形态磷与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和生态学意义.运用连续提取法将沉积物中的磷划分为可溶态或弱吸附态磷(S/L-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还原态磷(RS-P)、钙结合态磷(Ca-P)和残渣态磷(RES-P).结果表明,泗河水系表层沉积物ω(TP)为421.84~1 188.65 mg·kg-1; 6种磷的形态中,含量最高的是Ca-P,占TP的40%以上;其次为Fe-P,占TP的20%以上;含量最低的是S/L-P,仅占TP的0.4%左右;河流下游表层沉积物中TP及各形态磷的含量普遍高于上游,这可能与下游附近城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有关.沉积物剖面TP含量上层样品中呈明显高于下层,说明近年来泗河水体磷污染呈加剧趋势;沉积物剖面各形态磷中Ca-P所占质量分数最大,其次是RES-P.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Fe与Fe-P、 Al与Al-P、 Ca与Ca-P和TOC与RS-P之间呈显著相关性;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