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8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728篇
安全科学   135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125篇
综合类   1127篇
基础理论   243篇
污染及防治   408篇
评价与监测   101篇
社会与环境   76篇
灾害及防治   7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891.
ABTS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高锰酸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KMnO4与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反应产生的绿色自由基在415 nm处有最大吸收值,建立了一种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水中低浓度KMnO4(0~4.66 μmol·L-1)的方法.在pH=2.1、ABTS过量(28.4 μmol·L-1)的条件下,KMnO4与ABTS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为1:5,产生的绿色自由基能够稳定存在,其在波长415 nm处的摩尔吸收系数为ε=(3.34±0.04)×104L·mol-1·cm-1.该方法对高锰酸钾的检测限(置信区间90%)为0.01 μmol·L-1(1.6μg·L-1,以KMnO4计).  相似文献   
892.
为了探究太原汾河景区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与环境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监测.在2014年丰水期6~10月对汾河太原景区从上游到下游设置9个采样点进行定期采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太原汾河景区水体中浮游植物主要为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植物,其中蓝藻植物数量最多,其次为绿藻和硅藻.在丰水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现象,7月达到最高.采样点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位于汾河景区中下游的3个样点浮游植物数量最多.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通过冗余分析(RDA)进行整体排序,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与化学需氧量呈显著负相关.硅藻细胞密度与水温、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化学需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各种环境因子的作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不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析,太原汾河景区水体中总氮在整个时空范围内超标,处于轻度到中度富营养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893.
基于太湖微囊藻毒素的叶绿素a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探讨叶绿素a(Chl-a)阈值为主要目的于2013年6~10月间每月在太湖采样,通过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水体中3种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YR)进行检测.利用SPSS软件分析各种形态的微囊藻毒素(MCs)与总氮(TN)、总磷(TP)、Chl-a、高锰酸盐指数等富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了MC-LR、MCs与Chl-a的关系.结果表明,太湖MCs污染较严重,其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梅梁湾>贡湖、西部沿岸区>湖心区>胥湖区、南部湖区,并以MC-LR浓度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MC-LR、MC-RR、MC-YR及MCs均与高锰酸盐指数、TN、TP、Chl-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合饮用水中MC-LR和MCs的标准限值分析得出,太湖Chl-a的阈值是12.26 mg·m-3,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湖泊的Chl-a标准值比较属于安全阈值,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94.
土壤电阻率的测试方法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是四极等距法(文纳四极法),该方法测试数据较准确,操作过程较为简单,但由于测试现场土壤状况非常复杂,若对测量仪器和原理不深入了解或测试场地选择不当,将无法得到准确的数据,同时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通常会遇到数据偏小或数据超过仪器量程而导致无法运用到具体的工程和评估计算中,为此对测试场地、仪器的选择,数据无法测出的问题,测试电极的埋设深度,测试电极"a"的选择等常见问题提出最佳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95.
华北平原不同生产模式设施蔬菜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徐强  胡克林  李季  韩卉  杨合法 《环境科学》2018,39(5):2480-2488
全面系统地评价不同生产模式下设施蔬菜生产过程的环境效应,可为降低蔬菜生产过程中的负面环境影响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以华北平原河北省曲周县4 a春茬设施茄子生产为例,采用田间实测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分析和比较了该地区常规、综合和有机生产模式下设施茄子的生产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模式的水体毒性、富营养化和土壤毒性危害潜势对环境影响的贡献较大,分别占82.05%~84.02%、10.29%~12.32%和2.62%~3.48%,且主要发生在农作子系统中,均主要是由氮磷流失、农药残留及有机肥所携带的重金属所致.综合模式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数最低,为0.596,分别比常规和有机模式降低了30.3%和6.7%,该模式显著降低了设施蔬菜农作子系统的污染物排放,为最佳生产模式.因此,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如施用生物农药、优质有机肥和提高氮磷利用效率)可较好地控制蔬菜生产生命周期负面环境影响及提高该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的环境可持续能力.  相似文献   
896.
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引起了研究者对其潜在的生物影响的关注.为评价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本文以模式生物斑马鱼胚胎及其幼鱼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两种粒径不同的微塑料:粒径0.5 pm的红色荧光标记聚苯乙烯微塑料(0.5RF-PM)和粒径10 pm的绿色荧光标记聚苯乙烯微塑料(10GF-PM)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其在出...  相似文献   
897.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以普通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物时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以及细胞表面较高的疏水性,基质中适当的Ca2+浓度,反应器内较高的水流剪切力和较短的沉降时间对这一过程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98.
白玉涛  周玉  赵吉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7):1293-1301
以内蒙古高原半干旱草原区干涸湖泊为研究对象,应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对湿地土壤中的反硝化和甲烷氧化关联菌群的关键功能基因nosZ和pmoA进行了研究,根据末端限制性片段(T-RFs)分析了两种菌群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以及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湖泊干涸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干涸湖泊的湖心、湖底土壤反硝化和甲烷氧化细菌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结构较复杂;而较早干涸的湖坡以及相邻草原对照区,两个菌群多样性指数较低,群落结构相对单一.从湖心到相邻草原,反硝化和甲烷氧化细菌的群落相似度逐渐降低,显示两个菌群处于动态演替中.湖泊干涸过程中,水分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对反硝化和甲烷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影响显著;高pH值和高铵态氮分别对反硝化和甲烷氧化细菌有抑制作用.随着湖泊干涸,土壤微生物群落因环境扰动而受到胁迫,这一过程会加剧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899.
聚乙烯聚丙烯树脂及废料的热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聚乙烯聚丙烯树脂及废料的热解过程中,裂解温度对气相产物的收率及组成,液相产物的收率及汽油馏分、柴油馏分、重油馏分的分布,热解残碳收率的影响,将树脂与废料的热解产物及收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同一热解温度下,树脂与废料热解的液相产物组成及收率基本相同;树脂在400℃~500℃热解,液相产物的收率在90%~94%之间,无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900.
As a diagenetic progress, bioturbation influences solute exchange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SWI). Different benthic animals have various mechanical activities in sediment, thereby they may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solute exchange across the SWI. This laboratory study examined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benthic animals on phosphorus dynamics across the SWI. Tubificid worms and Chironomidae larvae were introduced as model organisms which, based on their mechanical activities, belong to upward-conveyors and gallery-diffusers, respectively. The microcosm simulation study was carried out with a continuous flow culture system, and all sediment, water, and worms and larvae specimens were sampled from Taihu Lake, China. To compare their bioturbation effects, the same biomass (17.1 g wet weight (ww)/m2) was adopted for worms and larvae.Worms altered no oxygen penetration depth in sediment, while larvae increased the O2 penetration depth,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reatment. Their emergence also enhanced sediment O2 uptake. The oxidation of ferrous iron in pore water produced ferric iron oxyhydroxides that adsorbed 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 (SRP) from the overlying water and pore water. Larvae built obviously oxidized tubes with about 2 mm diameter and the maximum length of 6 cm in sediment,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errous iron and SRP in the pore water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and worms treatments. Worms constructed no visually-oxidized galleries in the sediment in contrast to larvae, and they did not significantly alter SRP in the pore water relative to the control treatment. The adsorption of ferric iron oxyhydroxides to SRP caused by worms and larvae inhibited SRP release from sediment. Comparatively, worms inhibited more SRP release than larvae based on the same biomass, as they successively renewed the ferric iron oxyhydroxides rich oxidation layer through their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