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5篇 |
免费 | 678篇 |
国内免费 | 41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03篇 |
废物处理 | 20篇 |
环保管理 | 138篇 |
综合类 | 1428篇 |
基础理论 | 352篇 |
污染及防治 | 142篇 |
评价与监测 | 106篇 |
社会与环境 | 85篇 |
灾害及防治 | 10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78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154篇 |
2021年 | 171篇 |
2020年 | 163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09篇 |
2015年 | 122篇 |
2014年 | 99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44篇 |
2011年 | 139篇 |
2010年 | 157篇 |
2009年 | 146篇 |
2008年 | 129篇 |
2007年 | 108篇 |
2006年 | 119篇 |
2005年 | 88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N-高丝氨酸内酯(AHLs)是革兰氏阴性菌群体感应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类信号分子.本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活性污泥中7种AHLs的方法.采用乙腈-水为流动相,选择电喷雾源正离子模式,经过梯度洗脱分离,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测定,分析时间为10 min.本方法在1—1000 μg·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仪器检出限为1.0—2.0 μg·L-1,仪器定量限为2.0—5.0 μg·L-1,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0.0%—113.4%之间.采用该方法对某污水处理厂和实验室序批式活性污泥装置(SBR)中活性污泥进行检测,均可检测到不同种类的AHLs,并具有良好的峰型及分离效果,说明方法可满足实际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752.
本研究采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不同热处理方式和时间下,亚麻酸中持久性自由基信号和化学结构特征,以期探究亚麻酸结构变化及其自由基形成位点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麻酸在电炉加热和微波复热后均能产生自由基,且复热后样品中的自由基信号强度明显增强,并随微波复热时间的增加而增强.这归因于电炉加热对亚麻酸起到启动作用,并提高其分子极性,而后在氧气的引入和微波辐射的作用下,导致其共轭双键断裂,进而产生以氧为中心的自由基(g因子值> 2.0040).微波复热时间增加时,衰减速率常数K随之增加,相应的,半衰期t1/2随之减少.这是由于随着微波复热时间的增加,产生的较短寿命、高自旋的自由基增多.亚麻酸样品的羟基自由基随微波加热时间的增加而增强,这是因为微波加热有利于促进过氧化物的生成及其O-O键的断裂,进而贡献羟基自由基的形成. 相似文献
753.
为进一步认识植物对酸雨胁迫的适应性机制,本文选择具有较强耐酸性作物水稻为试材,研究酸雨(AR)(pH 3.5和pH 2.5)对水稻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组成的影响.发现AR胁迫5 d后,pH 3.5组水稻幼苗根系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POD(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上升,且同工酶谱条带均增粗变亮,H2O2、O2·-、MDA含量和质膜透性均增加,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冠比均减小;而pH 2.5组根系中虽SOD、CAT活性上升但POD活性下降,其中SOD、CAT同工酶谱条带变粗变亮且较pH 3.5组更粗更亮而POD 3、POD 4、POD 5条带明显变细变暗,O2·-、H2O2、MDA含量和质膜透性与根系生长各指标降幅均大于pH 3.5组.恢复5 d后,pH3.5组下水稻根系中SOD、CAT、POD、H2O2、O2·-、MDA含量和质膜透性恢复至对照水平,而pH 2.5引发的活性氧伤害未恢复.因此,AR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SOD、CAT、POD同工酶表达量增加促使活性增强有助于清除AR诱发的活性氧积累,增强植物对酸雨的耐受性,调控能力受酸雨强度限制. 相似文献
754.
利用中国北方357个气象站1951—2014年的季(月)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数据,应用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三类气温季节突变与变暖停滞年份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各季节整体随纬度降低突变和变暖停滞年份变晚,突变至变暖停滞周期缩短。东北春、冬季突变和变暖停滞整体最早(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1993—2002年),华北次之,西北最晚(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10 a、1996—2010年);夏、秋季突变华北最早(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东北次之,西北最晚(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10 a),变暖停滞年份地区差异较小。平均最高气温未突变和平均最低气温未停滞站点较多,均主要分布在山地、高纬度地区和华北平原南部,其周边区域突变及停滞年份相对偏晚。同类气温突变和变暖停滞年份整体上分别按冬(1981—1990年)、春、秋、夏季(1994—2008年)和冬(1995—2008年)、秋、夏、春季(1998—2010年)顺序依次变晚,冬→春→秋→夏季突变至变暖停滞周期依次缩短。春、夏和冬季均为平均最低气温整体突变最早(1972—1999、1987—1999、1971—2000年),平均气温次之,平均最高气温最晚(1975—2008、1994—2008、1972—2006年),秋季与之不同。春、夏季整体按平均最低气温(1994—2008、1997—2008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均为1997—2010年)停滞依次变晚,秋、冬季与之相反。各季节突变至变暖停滞周期整体按平均最低气温(9~18 a)、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5~12 a)依次缩短。夏季三类气温均在华北南部(低纬度)突变最早,与研究区整体规律相悖,该地区大部分站点未停滞,亦与突变早停滞也早的整体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755.
为了解河北省涞水县颗粒物污染特征,采用单颗粒分析技术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法和气团后向轨迹分析技术对该县2015年3个典型污染时段〔即正常管控、严格管控(2015年阅兵期间)及发生严重颗粒物染污〕采集的7个大气颗粒物样品进行了分析表征和来源解析.共测量了1 506个粒径≥0.5 μm的单颗粒,其中粒径小于2.5 μm的颗粒占98%以上,测量结果揭示了细颗粒污染特征.结果表明:①碳质颗粒为主要颗粒物种类,其检出数目占比在90%以上.②非供暖期严格管控时段,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球形碳质颗粒检出数目占比最高.③非供暖期正常管控时段,机动车排放的碳质集合体颗粒检出数目占比最高,交通污染贡献最大.④供暖期球形碳质颗粒检出数目占比最高,含硫颗粒检出数目占比相对增加,燃煤的贡献最大.3个采样时段48 h气团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在空气质量良好、颗粒物污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影响研究区域空气质量的主要是本地源;雾霾天气(处于严重颗粒物污染时段)时,西南方向外来源和本地源共同构成研究区域的颗粒物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756.
川西高原一带黄土沉积广泛分布,研究该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对于理解黄土沉积过程,探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详细分析了甘孜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容重在1.63—2.53 g?cm~(-3)变化,黄土地层中容重较大,平均为2.01 g?cm~(-3);古土壤地层中容重较小,平均为1.94 g?cm~(-3)。土壤容重与磁化率、粒度2μm组分具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平均粒径、粒度63μm组分呈明显正相关,可能表明了土壤化过程和沉积过程对土壤容重的影响;进一步的环境指标相关分析表明甘孜黄土-古土壤容重可以作为西风和高原冬季风变化的替代性指标。详细研究该区黄土的容重变化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环流的演化过程和高原内部的干旱化历史。 相似文献
757.
以重庆某汽车产业园为研究对象,基于DB 50∕577—2015《汽车整车制造表面涂装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0∕660—2016《摩托车及汽车配件制造表面涂装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调查分析了13家重点企业有组织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浓度、排放量及组分特征。结果表明:该产业园各排放环节VOCs最大浓度为243.00 mg∕m 3,最大浓度产生环节集中在表面涂装工序;产业园VOCs瞬时最高排放量为141.146 kg∕h,含表面涂装工序汽车零配件厂VOCs排放量占产业园总排放量的66%;VOCs中主要检出物为乙酸丁酯(37%)、二甲苯(30%)和乙苯(18%),各企业排放的VOCs组成因稀释剂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园的环境管理重点应由整车涂装向零配件生产企业涂装倾斜。 相似文献
758.
为了弄清深圳近海区域城市活动对大气降水中重金属浓度及湿沉降通量的影响,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对近海3个点位3年降水用ICP-MS测定18种重金属浓度,并对不同点位四季及全年重金属含量分布、湿沉降通量、富集情况与污染来源做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近海区域降水中相同季节重金属浓度及沉降通量的空间变化趋势一致,但YT点位金属含量及沉降通量最高;除元素Cu、Sr及Sb外,3个点位四季重金属浓度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且多出现在春夏季,BA点位频次最高,YT点位次之;降水中重金属浓度及年沉降通量空间差异大,但低于国内其他城市却高于国外一些地区,含量最高的地壳元素Na、Ca、Mg、K、Al及痕量元素Zn、Mn占总浓度的98.99%、占总沉降通量的99.62%,其中毒害大的元素Cu、Pb、Cd、As、Mn年沉降通量分别为:2.941、2.714、0.742、1.445、5.921 mg·(m2·a)-1;分别以Al及Na为参考元素得出降水Zn高度富集但空间差异小,高度富集的Sb在BA点位最高、YT点位最小,而富集因子均超过2200的Cd在YT点位高于4100,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主成分分析得出重金属污染来源除受近20%海洋源及10%地壳源共同影响外,BA点位还受周边工业生产排放、发电场燃料废气、交通燃料释放的影响,贡献率达46.3%,DP点位与海上交通燃料排放、垃圾焚烧释放及生物质燃烧关系密切,贡献率达51.9%,而YT点位受盐田港及码头燃料燃烧、交通排放及焚烧释放影响大,贡献率达38.1%. 相似文献
759.
应用3、5、10 MeV电子束能量和0.6、1.06、1.92、2.62、3.33、4.09、5.1、9.4、13.84、21.68 kGy共10个不同辐照剂量下,对恩诺沙星化合物的辐照降解研究,分析不同电子束能量和辐照剂量对化合物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束能量对少量恩诺沙星样品的降解率基本没有影响;当辐照剂量为1.06 kGy时,恩诺沙星降解率已达93%;10 MeV的电子束能处理含恩诺沙星水样的最佳厚度为120 mm,辐照降解率不低于94%.由此可见,电子束辐照是有效降解恩诺沙星难降解化合物的技术方法,并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60.
在有机酸(OAS)/Fe2+/过硫酸钠(PDS)体系中生成的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硫酸根自由基(SO4·-),可以降解水中难降解污染物甲氧苄啶(TMP).分别探讨了柠檬酸(CA)浓度、Fe2+浓度、PDS浓度、pH值对甲氧苄啶降解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4种有机酸在不同pH值下对TMP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MP浓度20 μmol·L-1,pH=7,温度25℃,反应时间30 min,摩尔比CA:Fe2+:PDS:TMP=5:15:40:1时,TMP的降解率高达82.55%;柠檬酸和EDTA有促进TMP降解作用,焦磷酸钠和草酸起抑制TMP降解作用.猝灭实验证实了TMP的降解是SO4·-和·OH共同作用的结果,SO4-·起主导作用;液相色谱质谱检出5种中间产物,推测TMP的降解路径涉及羟基化反应、脱甲氧基化反应和裂解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