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28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84篇
基础理论   16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鉴于GIS的强大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利用ESR1公司的地图组件MapObjects2.0,首次在PowerBuilder环境卜,成功开发了基于GIS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了地图的缩放、漫游、导航、定位和直接在地图上进行查询、分析、统计等功能,使信息查询更迅速、直观,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日常管理技灾时实时救援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开发实例表明,将PowerBuilde。与地图组件MapObjects2.0结合开发安全生产临督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开发方便、速度快,而且还能充分发挥PowerBtnldcr的管理、访问数据库优势。  相似文献   
112.
高校自动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的排课工作一直是教学管理中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拥有大量的约束条件,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也有着复杂的特殊性.高校自动排课系统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大大提高排课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3.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采集兰州市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0),分析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并采用时间序列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了可吸入颗粒物与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显示,TSP和PM10的质量浓度在春季较高,PM2.5和PM1.0在冬季较高;气象因子与大气颗粒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来说,PM10、PM2.5和PM1.0每升高10μg·m-3或10粒子数·m-3,入院危险分别增加0.052%、0.604%和0.652%;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来说,PM10、PM2.5和PM1.0每升高10μg·m-3或10粒子数·m-3入院危险分别增加0.046%、0.697%和0.935%.由此可见,兰州市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PM10、PM2.5和PM1.0对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入院人次均有一定影响,且PM10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较心脑血管疾病明显,而PM2.5和PM1.0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14.
为了解三峡水库长江干流不同水文期底栖硅藻群落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非蓄水期(2015年7~9月)和蓄水期(2015年12月~2016年3月)对干流32个样点进行底栖硅藻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蓄水期与非蓄水期在水温(WT)、水下光强(PAR)、p H、电导率(Spc)、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浊度(Tur)、透明度(SD)、流速(v)和高锰酸盐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 2个水情期共鉴定出底栖硅藻96种,隶属28属,非蓄水期鉴定出13种优势种,蓄水期鉴定出3种,且2个时期优势种在组成和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α-中污染性、富营养化的种类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为两个时期的绝对优势种.通过冗余分析(RDA)发现,非蓄水期显著影响长江干流底栖硅藻群落组成的环境因子是pH、流速和正磷酸盐,且上、下游样点存在明显分区;而蓄水期影响底栖硅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浊度、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上、下游样点分区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三峡库区蓄水对底栖硅藻群落组成具有重要影响,导致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5.
苦咸水作为农村饮用水已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此在综述电渗析和反渗透两种处理农村苦咸水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简单、高效的反渗透技术淡化农村苦咸水的处理工艺,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16.
不同涂层电极和抑制剂对电化学氧化降解苯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淼  王丽  刘波  李绍民  焦昕倩  糜仁  钱美荣  吴迪 《环境科学》2007,28(12):2745-2749
采用热分解法和电沉积法2种工艺制得4个二氧化铅电极,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电极表面形貌.以水杨酸(2-HBA)为捕获剂,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羟基自由基与水杨酸的羟基化产物2,5-二羟基苯甲酸(2,5-DHBA)的量作为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浓度.通过羟基自由基的浓度的测定和苯酚的降解,研究了不同涂层电极和抑制剂对电化学氧化对苯酚降解的影响.热分解电极、无掺杂电极、掺铋电极和掺镧电极产生羟基自由基的最大浓度分别为0.781、1.048、1.838、2.044 μmol/L,以这4个电极为阳极对苯酚进行电解, 1.5 h苯酚去除率分别为87.30%、93.55%、97.95%、98.70%,5 h TOC去除率分别为86.75%、94.26%、98.53%、99.60%;以掺镧电极为阳极,加入抑制剂CO2-3、PO3-4、CH3COO-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最大浓度分别为无检出、0.170 μmol/L、0.270 μmol/L,对苯酚进行电解,5 h苯酚去除率分别为99.06%、99.98%、99.79%.电沉积法制得电极对苯酚的降解效果优于热分解法制得的电极,而掺杂的电极优于无掺杂的电极,掺镧电极对苯酚降解效果最好,抑制剂CO2-3、PO3-4、CH3COO-存在时会对苯酚的降解起到阻碍作用,CO2-3阻碍作用最强.不同制备方法和掺杂不同添加剂制得的电极的催化性能不同,对苯酚的降解效果也不同;羟基自由基的浓度越大,苯酚的降解效果越好,抑制剂捕获了产生的羟基自由基,不利于苯酚的降解.  相似文献   
117.
国家环境监测网质量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的统一布局和监测任务事权上收的新形势,强化国家对环境监测的统一管理,创新性构建了以全程序全要素为核心、体现国家管理特征的国家环境监测网质量体系框架,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表格等。  相似文献   
118.
为提高天然气长输管道阀室冷放空作业的安全性,针对冷放空作业中的意外闪燃、爆燃事故现象,基于UDM模型并运用PHAST计算机软件,先模拟了泄放气体发生闪燃事故的影响域,分析冷放空气体闪燃范围随风速、大气稳定度、放空压力及放空速率4种影响因素而变化的趋势;后又讨论了放空速率对爆燃超压伤害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闪燃范围随风速、大气稳定度、放空压力及放空速率增加而递增,后两者对其影响较大,应重点关注并控制;在模拟工况下,最远轻伤距离达60 m,因此在实际工程中,控制放空速率对减轻意外燃爆事故的后果极为重要,应注重对放空作业参数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9.
微塑料是污水处理厂最难去除的新型污染物之一. 为探究污水厂微塑料颗粒赋存形态、尺寸分布、组分、去除效率、泥水中的迁移规律及归趋行为特征,以呼和浩特市某污水处理厂为例,布置17个采样点,并对水厂按月取样对出水进行全年检测分析,借助LAS X软件对微塑料的形状、丰度和尺寸进行统计,并展开全流程分析. 结果表明,纤维状微塑料丰度最高且分布最广,是主要的存在形态,占总丰度的61.8%;微塑料尺寸主要介于0~1.00 mm之间,4种尺寸中0.25~0.50 mm的微塑料丰度最多,占比32.9%. 检测到的8种塑料成分中,以聚酯类物质(PET、PBT)、纤维素和聚丙烯(PP)成分为主,占比分别为25%、21%和17%. 污水厂进水丰度为(73 ±5)n·L-1,出水丰度为(14 ±2)n·L-1,整体去除率为(80.8 ±12.1)%. 污水厂3个处理阶段中,只有一级处理起到了去除作用,微塑料在二级处理中丰度出现了激增. 不同构筑物对微塑料起到主要去除作用的是细格栅(49.2 ±7.4)%和二沉池(92.4 ±13.9)%. 微塑料主要以纤维状、碎片状和薄膜状存在,纤维状占比在70%左右,碎片状尺寸主要集中在0.50~5.00 mm之间,占比从大于0.50 mm以后开始上升,尺寸在1.00~5.00 mm范围内最多,占比为50%,成为超过纤维状存在的主要形态. 薄膜状尺寸多集中在小于0.50 mm范围内,占比在10%以上. 因此,提高小尺寸纤维状与薄膜状微塑料与大尺寸碎片状微塑料颗粒的去除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水处理厂排水对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0.
基于臭氧检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的遥感数据,利用ArcGIS10.2对2005—2020年中三角地区(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紫外吸收性气溶胶指数(Ultraviolet Aerosol Index,UVAI)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气溶胶颗粒物(PM2.5、PM10)和气态污染物(CO)数据,利用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方法研究主要污染城市气溶胶颗粒物的来源与传输路径,通过核密度估计法、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中三角地区吸收性气溶胶的高值区集中在襄阳市北部、孝感市东部、武汉市西部;在时间分布上,2008年UVAI最低,2014年达到最大值;季节分布具有明显变化,2005—2020年吸收性气溶胶指数季均值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2)UVAI与人口增长率、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呈正相关性,与节能环保预算支出呈显著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