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5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3197篇
安全科学   581篇
废物处理   538篇
环保管理   656篇
综合类   4605篇
基础理论   1492篇
污染及防治   3461篇
评价与监测   366篇
社会与环境   364篇
灾害及防治   35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454篇
  2021年   378篇
  2020年   290篇
  2019年   297篇
  2018年   306篇
  2017年   392篇
  2016年   474篇
  2015年   512篇
  2014年   648篇
  2013年   882篇
  2012年   727篇
  2011年   751篇
  2010年   581篇
  2009年   516篇
  2008年   631篇
  2007年   491篇
  2006年   487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302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286篇
  1998年   229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191篇
  1995年   153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采用泄漏检测与维修( LDAR)技术进行了全面检测和统计分析,分析泄漏的原因并通过维修减少泄漏。结果表明:芳烃抽提装置容易泄漏的元件主要为连接件和阀门,主要分布在泵区;SV≥5000μmol/mol的泄漏密封点占总密封点数的0.57%,对总泄漏量的贡献达到了82%,是造成泄漏排放的主要部分。设备管阀件泄漏造成的加工损失率为0.0009%,泄漏点停工维修修复率为83%,停工维修后整体泄漏率为0.03%;VOCs减排率为71%。  相似文献   
717.
湖北丹江口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但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水文情势改变,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的威胁。基于丹江口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现状,从合理调整保护区范围、全面加强湿地生态建设、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加强湿地保护知识的宣传等方面,构建和谐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18.
对2012年清水江流域福泉市段10个监控断面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个断面的TP污染最为严重,存在严重超标情况;通过相关性分析,氟化物、TP和NH3-N三者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具有同一来源;根据综合污染负荷指数可知,高坪河、市化肥厂、川恒公司排口上游、黑塘桥、越都取水口5个断面能够达到III类水质的要求;根据Tomlinson污染负荷指数法,可判断福泉市水体整体处于中等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719.
水质安全的动态超声波强化混凝除藻水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波辐射能够破坏蓝藻气囊,在水处理工艺中达到强化蓝藻混凝沉淀的效果.然而不适当的超声处理会进一步破坏蓝藻细胞,导致胞内毒素大量释放,加重水质污染负荷.本研究为获得水质安全的超声波强化混凝沉淀蓝藻水处理方法,采用频率40~120 k Hz的超声波辐射蓝藻水,考察处理后蓝藻混凝沉淀去除效果及藻毒素释放情况.结果表明,频率68~120 k Hz、能量密度59.1~186.4 W·L-1的静态超声波作用10~15 s后进行混凝沉淀,藻类去除率达98%以上,且频率越高效果越好;然而各频率静态超声波作用5 s以上均会导致藻细胞内藻毒素释放.采用内衬吸声棉及动态超声方式,频率120 k Hz、能量密度38.5~196.6 W·L-1超声波作用7.5~30 s后,可避免胞内藻毒素释放,且能去除水中溶解性藻毒素18.7%~30.7%,混凝沉淀后藻类去除率97.0%以上,其它有机物也降低.  相似文献   
720.
Despite the largely theoretical risks for human morbidity from exposure to DDT (p, p′-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the reality that it is inexpensive and highly effective in reduc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rom malaria vectors has encouraged its continued use. Here we present data indicating that domestic fowl are potentially excellent sentinel species for detecting possible human exposures to DDT. In addition to measuring residues of DDT in chicken blood or eggs, a potential alternate analyte indicative of recent DDT exposure is the definitive metabolic product DDA (2,2-bis(4-chlorophenyl)acetic acid) in fe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