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9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878篇
安全科学   257篇
废物处理   94篇
环保管理   205篇
综合类   1758篇
基础理论   387篇
污染及防治   400篇
评价与监测   159篇
社会与环境   119篇
灾害及防治   7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基于灰色聚类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灾害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正在向定量化、综合化、科学化发展,但是由于它所涉及的因子较多,且许多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迄今为止仍有不少需要探索的问题.可以认为,地质环境系统是灰色系统,这就是分类决策聚类问题.以吉林省磐石市为例,将灰色聚类法应用到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确定了影响地质灾害危险性的主要地质环境因素,建立了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危险程度数值,反映了磐石市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根据评价结果,按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将磐石市划分为4个区,经与磐石市地质灾害发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方法的分析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2.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一次大范围强飑线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多种气象监测资料,其中包括气象要素、红外卫星云图、闪电定位和雷达回波等对2007年6月11日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一次大范围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结构详细特征的深入分析,通过对比红外卫星云图、闪电定位资料与雷达回波发现,3种非常规气象资料在系统影响时间、强度变化和移动方向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对应性,这一特性可供今后预报此类天气参考.  相似文献   
18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急能力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危险行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能力进行安全评估,可以持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事故应急能力的总体水平。作为综合性的安全评估方法,层次分析法在安全研究的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应用。通过介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能力及其评估要求,分析国内外应急能力评估的现状,提出了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建立的总体思路。论述了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集的建立方法和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的评估模型构建方案,初步建立起事故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4.
某鞋业公司一起不明爆炸事故的分析、处置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某鞋业有限公司发生的一起爆炸事故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导致爆炸事故的根源是操作人员不了解氧化剂与易燃、可燃物的混触危险性,将丙酮等有机废料与少量双氧水混合后,形成了对热、撞击、摩擦敏感度非常高的熵炸药(TATP)。处理TATP的最大难点是其敏感性太高,少有不慎,即会发生爆炸,导致人员伤亡事故。特别是打开桶盖过程中,螺纹中可能存有干燥的TATP,桶盖旋转过程中可能发生爆炸。根据TATP和废料的特性,制定了现场存留危险性废料的处置方案并进行了处理,提出了防范该类事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5.
生态工业建设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一项涉及到地区经济发展、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举措。从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工业的基本定义出发 ,对生态工业建设层次进行详尽分析 ;并结合代表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地区——吴县市、邗江县和邳州市的具体案例 ,通过对其产业构成、主导产业、消费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总量与人均水平的对比分析 ,指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 ,实施末端治理并逐步推广清洁生产这种较低层次的生态工业建设模式 ;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其生态工业的建设则要采用生态企业以及生态工业园区这种较高层次的建设模式。为确保生态工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最后从政府、企业、市场和公众四方面提出了生态工业建设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86.
近年来粮食安全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农地投入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要素,是保障粮食稳定产出的前提。学者就农地规模对农户种粮投入的影响已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受农地流转的影响,土地要素更具多样化,土地规模与农户种粮投入的关系发生变化。随着农地流转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探析农地流转影响下土地规模对农户种粮投入影响的变化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地块的异质性,本文基于山东、河南、安徽三个粮食主产省622户农户1 284个地块的粮食生产数据从村庄和农户两个层次控制了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地块要素等非主观因素,进行多层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流转特征及地块特征对农户粮食生产单位面积投入有显著影响。地块规模和转入地占比对农地投入影响为负,转入地占比越大,地权稳定性越低,农户投入积极性受到挫伤越明显,在转入地上的投入减少。随着转入土地面积的增加,农户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增大,使其有更强的动力增加种粮投入,地块规模的负向影响程度降低。基于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以下3点结论:(1)规模化经营有利于降低单位面积种粮成本;(2)农地流转发生时,地块规模对种粮投入的影响发生改变,成片规模化经营将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必然趋势;(3)提高土地综合条件可以降低投入成本,并提高农户投入积极性。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从降低种粮成本、提高农户收益着手,建议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推动粮食规模化生产,同时也要注重增加财政拨款,建设高标准粮田,强化高标准粮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田间配套工程。  相似文献   
187.
洞庭湖水情受到长江和四水的综合影响,因此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必将对洞庭湖出口水位产生影响。通过构建模型对洞庭湖出口的水位过程进行模拟,以三峡出库日均流量、洞庭湖四水合成日均流量为输入,城陵矶站日水位过程为输出,以量化和分析城陵矶水位变化受三峡水库调度的影响。通过三峡入库流量代替出库流量,还原自然状态下的水位过程,并根据各调度方案计算的出库流量模拟各调度方案下城陵矶的水位变化过程。对比各调度方案下三峡水库蓄泄水对洞庭湖出口水位的影响可以发现:各蓄水方案对洞庭湖出口水位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起蓄时间较早的方案影响时间较长,整体上平均水位变化也较大,但起蓄后水位变化较为平缓;起蓄时间较晚的方案影响时间较短,整体上平均水位变化相对较小,但起蓄后水位变化较为剧烈。考虑到不同年份和不同来水类型情况对洞庭湖出口水位的影响存在差异,各蓄水方案的优劣需要具体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8.
雅砻江流域是我国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究流域干湿时空演变规律有利于合理规划和充分利用水资源,为流域内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科学指导。基于1981~2017年雅砻江流域内及周边16个气象站月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PM)公式计算各站逐月潜在蒸散量ET0,基于气象站降水校正CHIRPS卫星降水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降水数据,以此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SPEI指数,采用云模型、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法分析流域年代际、年、季尺度的干湿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对CHIRPS卫星降水产品进行偏差校正不但提高了精度,而且能够获得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降水;(2)流域春季呈湿润化趋势,其余时间尺度均呈现干旱化趋势,以冬季干旱化速率最快。年尺度下干湿变化不均匀度的稳定性最差,秋季稳定性相对最好。春、冬两季SPEI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度弱于时间分布;(3)同一时间尺度下的流域各级别干湿相对面积近似呈正态分布,流域干湿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差异较大;(4)流域各级别干旱与湿润高发区无明显区域分布规律,发生干旱与湿润的最高频率在20%左右,且随着干湿程度的加重,频率变化范围逐渐缩小;(5)不同年代干湿频率差异较为显著,年平均干旱频率变化趋势为减-增-减,湿润频率变化趋势为增-减-减,湿润频率高值区呈现由下游向上游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9.
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practices on reducing nutrient loss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can be confounded by factors such as differing crop typ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As we may not have the full knowledge of these confounding factors, conventional statistical meta‐analysis methods can be misleading. We discuss the use of two statistical causal analysis methods for 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actices in reducing P loss from agricultural fields. With the propensity score method, a subset of data was used to form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similar distributions of confounding factors. With the multilevel modeling method, data were stratified based on important confounding factors, and the conservation practice effect was evaluated for each stratum. Both methods resulted in similar estimates of the conservation practice effect (total P load reduction avg. ~70%). In addition, both methods show evidence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reducing the incremental increase in total P export per unit increase i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hese results are presented as examples of the types of outcomes provided by statistical causal analyses, not to provide definitive estimates of P loss reduction. The enhanced meta‐analysis methods presented within are applicable for improved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nd their effects and can be used for providing realistic parameter values for watershed‐scale modeling.  相似文献   
190.
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儿童和交通警察两类人群为例,分析了机动车尾气污染给人体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造成的危害。结果表明,由于儿童的呼吸带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带非常接近,交警在机动车尾气环境中暴露事件太长,导致这两类人群的呼吸系统极易遭到破坏,发生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而免疫球蛋白水平和血压发生改变导致了抵抗能力的下降。最后建议通过采取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完善检查维修制度等有效措施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减少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