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49篇
安全科学   86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534篇
基础理论   88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60篇
灾害及防治   5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紫云英(Astragalus siniucus L.)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明铜冶炼厂附近农田重金属污染对冬季绿肥作物的毒害作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浙江富阳铜冶炼厂附近的铜、锌、铅等重金属离子混合污染的水稻土上,紫云英的生长,根、茎、叶、果各部位重金属积累量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重金属混合污染下,紫云英根系生长缓慢,主根细小、侧根稀少,根瘤生长受抑制;地上部分枝减少,长势矮小,叶片黄化,花期推迟.土壤中铜、锌、铅被紫云英吸收后主要分布于紫云英根部;根中铜含量明显高于锌和铅,茎、叶中锌含量最高,果中铜含量最低.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表明,重金属混合污染主要毒害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等细胞器的超微结构,使叶绿体膨胀变形,基粒片层解体,外膜结构消失,类囊体模糊不清,腔内空泡化或形成大脂类;使线粒体变形、脊突膨胀或消失、外膜解体;使细胞核核膜破裂、核仁膨胀消失并与染色质凝集在一起.供试土壤重金属混合污染对紫云英各部位细胞的破坏程度为根>叶>茎.  相似文献   
242.
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及对氮磷去除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测定藻液D680和叶绿素a浓度,研究了水网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探讨了在分离培养和共生培养2种条件下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并考察了水网藻对氮磷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水网藻种植水作用8 d后,铜绿微囊藻死亡率达92%;不同浓度的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243.
城市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的热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对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典型组分进行热重特性试验,根据热失重曲线得出了反应力学参数及反应速率控制方程,进而提出了一个通用的反应速率函数式,提出热解指数这个指标来表征垃圾的热解特性。结果表明:1.垃圾组分中,塑料、橡胶、植物类厨余热解符合三段模型,其余组分符合二段热解模型,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热解的反应机理是不同的,且反应动力学参数也不相同。2.同一种组分,影响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动力学常数,升温速  相似文献   
244.
铜、镉及其交互作用对泡泡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铜、镉对泡泡草根、茎、叶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毒害及作用位点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鸭跖草属植物的耐重金属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通过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 75 μmol·L-1铜和 5 0 μmol·L-1镉及其交互污染对泡泡草根、茎、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和铜、镉在细胞中的分布 .结果表明 :75 μmol·L-1铜和 5 0 μmol·L-1镉均对泡泡草根细胞造成明显损伤 .铜使根细胞产生质壁分离、细胞质浓缩、部分细胞空泡化 ,使线粒体脊突消失、结构模糊、外膜破坏 ;镉使根细胞空泡化 ,并在部分空泡化的细胞里产生大小不等的颗粒状物 ;铜、镉交互污染使根细胞受害程度加深 ,并兼有两者的受害症状特征 :线粒体结构彻底破坏、空泡化细胞里的颗粒物更大电子密度更高、质壁分离现象更普遍、质膜上的颗粒物沉淀更大 .铜、镉及其交互污染使泡泡草茎细胞产生质壁分离 ,对叶细胞无明显伤害 .所以铜、镉及其交互作用在试验浓度下 ,对泡泡草各器官的损伤程度为根 >茎 >叶 .  相似文献   
245.
研究了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聚硅氯化铝(PASC)混凝剂的影响因素、产品性能和微观结构.选取A(碱化度)、B(n(Si):n(Al))、C(聚合温度)和D(反应时间)对混凝高岭土模拟废水后透光率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实验.最终优化方案为:A为1.18,B为5.64,C为47.40℃,D为2.48h,透光率预测值达86.58%,验证试验均值相对误差仅为0.18%,模型相关系数为0.9984,表明RSM优化模型可靠.混凝剂性能随投加量增加而不断增加,最终趋于稳定;随废水pH值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XRD分析PASC主要物相为氯化钠,非晶态衍射峰形成预示着浸出液和聚硅酸加碱聚合形成了新的无定形物;FT-IR测试表明聚硅酸与Al3+及其水解产物间络合形成了金属-OH等非离子键;SEM显示产品为高聚集度和枝化度的空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46.
喹啉降解菌Rhodococcus sp.QL2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某焦化厂生物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中驯化、分离出1株能以喹啉为唯一碳、氮、能源生长代谢的菌株QL2.经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红球菌属 (Rhodococcus sp.).研究表明,菌株QL2利用喹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35~42℃,培养基初始pH为8~9,摇床转速为150 r/min.外加氮源能促进菌株的生长,其中无机氮比有机氮、铵态氮比硝态氮更利于细菌的生长.在喹啉初始浓度为60~680 mg/L范围内菌株QL2降解喹啉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喹啉初始浓度为150 mg/L时在8 h内完全降解,TOC去除率14 h内可达到70%.降解过程中产生有颜色的物质,且杂环上的氮原子以氨氮的形式被释放.通过HPLC及GC/MS分析出喹啉降解过程中的主要中间产物为2-羟基喹啉.该菌底物利用范围广,能降解苯酚、萘、吡啶等多种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247.
城市垃圾焚烧主要工艺段捕集灰中二(口恶)英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位素稀释法、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垃圾焚烧主要工艺段捕集灰中的二(口恶)英.垃圾焚烧炉预热器、过热器和布袋除尘器捕集灰中二(口恶)英(PCDD/Fs)的浓度分别为10.25ng·g-1,1.249ng·g-1和467.0ng·g-1,毒性当量(I-TEQ)为 0.073ng·g-1,0.026ng·g-1和8.11ng·g-1.同时,分析了不同氯原子数取代的二(口恶)英同系物在预热器、过热器、布袋除尘器捕集灰中的变化和对I-TEQ值的贡献.  相似文献   
248.
攀枝花工矿区土壤重金属人为污染的富集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自然异常与人为异常往往同时存在,因此要判断环境污染状况,从自然异常中分离人为异常是十分重要的。文章根据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采用富集因子来判别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人为污染情况,攀枝花工矿区的实例研究表明,应用富集因子可有效区分工矿区重金属污染的自然影响和人为影响。  相似文献   
249.
常明  孙启宏  周顺桂  倪晋仁 《生态环境》2010,26(6):1471-1477
化学杀虫剂的长期使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也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日益提高,生物杀虫剂以其"绿色环保"的特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制剂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生物杀虫剂。它对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螨类等许多有害昆虫有毒杀作用,而对人类、动物和农作物无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苏云金芽孢杆菌发酵过程的研究,以期获得高毒效的生物杀虫剂产品。本文首先对苏云金芽孢杆菌发酵生产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将影响因素分为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组分两类,得出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1)℃,pH:7.0±0.1,搅拌速度:400~600r·min-1,通气量:1∶0.6~1.2(发酵培养基体积与每分钟通入空气的体积之比),接种时间:对数期初;最佳培养基配比为碳氮比:8~10∶1,无机盐含量:KH2PO4或K2HPO4为0.075%~0.2%;MgSO4·7H2O为0.075%~0.3%;CaCO3为0.075%~0.15%;MnSO4·H2O、FeSO4·7H2O各为0.002%。其次,对当前研究与工业化生产中的各种发酵工艺进行了评述,总结了现有发酵工艺的优缺点。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降低培养基原料成本、改进发酵工艺和采用基因学手段构建高效工程菌株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50.
外来入侵植物化感作用与土壤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倪广艳  彭少麟 《生态环境》2007,16(2):644-648
文章以全球普遍关注的外来植物入侵为背景,综述了外来入侵植物化感物质与土壤化学性质(土壤pH,土壤有机碳和有机质,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等)、土壤生物群落(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的关系。并探讨了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包括将化感作用与野外实际情况相结合研究,更真实的反映田间状况;进一步探讨微生物在化感物质生物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化感物质作为信号物质如何影响微生物代谢,从而影响地上植物;深入研究化感作用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入侵植物生物防治的安全性提供理论指导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