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203篇
安全科学   140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545篇
基础理论   101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为研究预氧化长期浸水煤体孔隙结构变化及贫氧复燃特性,以长焰煤原煤(RC)、浸水煤(S200)、预氧化200浸水煤(O200I200)、预氧化300浸水(O300I200)煤为研究对象,采用N2吸附、电镜扫描、热重实验手段,在21%,15%,10%,5%氧浓度下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浸水后煤样比表面积增大,低温氧化最大质量变化率(DTG)较高,促进低温氧化过程煤氧复合反应;预氧化浸水煤样平均孔径增加,初始放热温度较小,总放热量增加,其中O200I200煤样热参数相对较大。随氧浓度增加,各煤样着火点温度减小,活化能增加,O200I200煤样的这2个参数较小;随氧浓度降低,煤样初始放热温度增加,最大放热量与总放热量减小。O200I200煤体孔隙较发达,锁水能力较强,持续升温后氧化能力较强,更易复燃。  相似文献   
892.
技术、组织和区域关系三重螺旋模型相对以往测度经济知识基础的理论不仅在方法论上进行了创新,提出与原来思路完全不同的分析工具,而且该方法能够解释知识的配置和系统进化的动力问题,但Leydesdorff等却没有在他们原来理论基础上对经济的知识基础与创新的表现进行研究,而这个问题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基于技术—组织—区域关系三重螺旋模型,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实证研究了经济知识基础和创新表现之间的关系。该模型中,因变量是区域创新的表现,这里选择年授予专利数;自变量方面,用中、高技术企业数代表技术因素,用大中小企业数来表示组织因素。结论显示:技术—组织—区域关系的三重螺旋关系作为经济知识基础对中国的创新表现有显著影响;在三重螺旋关系中,"企业所有制"不能代替"企业规模"作为其中的一个螺旋,但对创新表现有间接影响;当经济知识基础系统中交互协调机制起作用时,中技术部门比高技术部门更有助于创新的表现。  相似文献   
893.
提出了一种在尽量挖掘震后实际交通网络潜力的基础上,建立包括空运、水运、铁路运输和各等级公路的公路运输在内的图层拼接震后交通图的新方法。在构造震后交通图的过程中,搜索能为灾区提供某类救援物资(救援队伍)的诸多地点。提出了一种多发点情况下地震救灾路径的优化算法——逐次逼近法。  相似文献   
89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γ-Fe2O3表面As2O3的吸附以及掺杂改性提高抗As2O3中毒性能的作用机理.计算了As2O3在完整以及O缺陷γ-Fe2O3(001)表面的吸附性能,包括吸附位点、吸附结构、吸附能、PDOS等.同时建立了Mo、Ti、Mg掺杂的γ-Fe2O3模型,探讨了助剂掺杂对抗砷中毒能力的作用机制,并考虑了掺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s2O3倾向于以O端化学吸附在γ-Fe2O3(001)表面Feoct位,吸附过程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和电荷转移.当表面存在O缺陷时,As2O3的吸附能得到提高.Mo、Ti、Mg倾向于掺杂在Feoct位,增强了对As2O3的吸附能力,并且增大Mo的掺杂量可以强化As2O3的吸附.As2O3倾向于与活性较强的Mo、Ti、Mg发生反应,从而保护活性Fe位不受砷中毒,Ti和Mg的掺杂还抑制了相邻Fe位对As2O3的吸附.Mo、Ti、Mg的掺杂还促进了催化剂表面对NH3的吸附,增强了表面酸性强度,有利于SCR反应.Mo、Ti、Mg原子的掺杂有利于提高γ-Fe2O3催化剂的抗砷中毒性能.  相似文献   
895.
牛坤玉  申宇哲  刘静  宋蕊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0):2601-2616
中国食物浪费问题严重,对粮食安全及资源环境构成重大挑战。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开启了食物系统节流战略的顶层设计,而具体可操作的落地机制亟待探寻。研究通过政策归纳总结、趋势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参考日本官方网站发布的第一手资料,从法律演进、政策目标、机构职能、监测体系、国民行动等方面梳理了日本减少食物浪费的做法。研究指出:日本通过扩大生产者责任、制定食物系统节流目标、构建食物损失监测和核算体系、开展多部门协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反食物浪费政策保障体系。基于日本经验的启示,凝练出中国未来反食物损失和浪费的政策路径与对策:食物安全理念应由增产导向转为开源、节流双向发力;增强法律的针对性和约束性;开展跨部门协作机制,全环节减少粮食浪费;构建食物损失和浪费监测核算体系,分行业分对象设计节流目标。  相似文献   
896.
于2022年1月2~17日在深圳进行了为期15d的观测,基于化学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器(ToF-CIMS)对气态N2O5和HNO3进行了现场测量.冬季N2O5的夜间平均浓度为(174.3±262.0)×10-12,最高可达到4535.1×10-12.较高的N2O5反应活性表明夜间化学活动活跃,τ(N2O5-1平均值在8.3×10-2s-1,通过N2O5非均相水解反应形成的硝酸盐潜力大.通过对NO、NO2、O3pNO3-的同步测量,量化表征了深圳市冬季夜间活性氮的化学行为;此外,通过奇数氧的收支分析发现,夜间HNO3pNO3-占据了Ox的主要成分且当(HNO3+ pNO3-)系数为1.5时收支闭合,这表明N2O5的非均相水解是冬季夜间Ox去除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897.
目的 解决跟踪微分器(TD)的参数设计问题。方法 对TD的工作原理、参数进行解释,提出其参数R与工作频率上限的关系,建立扫频仿真模型,通过扫频仿真获得TD的频率特性。通过不同输入幅值仿真研究其频率特性的非线性,通过添加白噪声,研究TD的抗噪声能力。结果 仿真表明,对于输入幅值为1的情况,由R计算的频率上限确实反映了TD的工作频率范围。在该范围内,TD跟踪信号的幅值、相位良好;频率超出范围后,幅值、相位很快变差。输出幅值变小时,频率上限扩展。时域仿真的波形展示了与频率特性一致的结果。与平滑滤波器对比仿真显示,一般情况下,TD的跟踪信号、微分信号优于平滑滤波器,但是信噪比很差时,平滑滤波器反而优于TD。结论 解决了TD参数R的定量设计问题,仿真展示了TD的时域、频域特性,为TD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98.
为了解UV-B增强条件下农田N2O响应规律,采用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地表UV-B辐射增强20%对土壤-冬小麦系统N2O排放的影响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小麦返青期,UV-B辐射增强处理对该系统N2O的排放影响不显著;在小麦的拔节期,UV-B辐射增强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小麦系统N2O的排放,并减少了该系统的呼吸速率.UV-B辐射增强对N2O的影响机理主要表现在对小麦植株N代谢过程的影响,如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99.
在实验室模拟青海和西藏2种牛粪在民用炉具中的燃烧过程,采用稀释通道系统与质子转移飞行时间质谱(PTR-TOF-MS)在线分析牛粪燃烧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通过电子秤实时记录燃料质量的动态变化,获得牛粪燃烧排放VOCs浓度的时间序列与实时排放因子.结果表明,70g牛粪一次燃烧过程持续1100~1500s.牛粪燃烧排放VOCs浓度的时间变化趋势总体上呈单峰分布;西藏牛粪在燃烧450s左右VOCs浓度达到峰值7.92×10-6;青海牛粪在燃烧400s左右VOCs浓度达到峰值6.01×10-6.牛粪燃烧VOCs实时排放因子变化范围为40.74~156.88mg/g,趋势不同于VOCs浓度变化,随燃烧过程进行排放因子呈上升趋势.牛粪燃烧至3~4min左右,VOCs排放因子最低.甲醇、甲醛和乙醛3种VOCs排放因子占比最大,其中西藏牛粪燃烧3种VOCs排放占比分别为24.0%±1.9%、11.9%±1.8%和27.4%±1.4%,青海牛粪为22.0%±1.1%、13.3%±2.9%和17.7%±4.6%.本研究首次给出了牛粪燃烧VOCs实时排放因子,可为高时间分辨率排放清单建立和青藏高原地区室内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和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关于环境条件(湿度与温度)、空气污染及人为活动对2019-nCoV传播的文献鲜见报道.由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采样困难,难以开展直接试验研究,因此通过对国内外其他类似病毒文献调研,探究影响病毒传播和生存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疫情防控和控制2019-nCoV传播提供指导.结果表明:①冠状病毒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中能够保持较长的存活时间与传播力,尤其在干燥物体表面停留时间更长,如冠状病毒能在温度为22~25℃、相对湿度(RH)为40%~45%的光滑物体表面存活5 d以上;②同时,冠状病毒气溶胶在低温低湿的条件下也具有高存活率,提示在密闭环境中2019-nCoV气溶胶可能在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30%~50%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存活率;③颗粒物浓度越高,2019-nCoV传播的风险可能随之增加;④感染者的行为活动也对2019-nCoV的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避免在人群中打喷嚏、咳嗽,并且用手、手肘或其他物品加以防护,降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综上,提出几点疫情防控的相关建议,如改善室内微环境和开展2019-nCoV的检测、灭活、影响因素、传播规律等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