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46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272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01.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henol selected as model compound of organic pollutant had been investigated in aqueous titanium dioxide (TiO2) dispersion under UV irradiation. The e ects of various parameters such as pH, catalyst concentration, phenol concentration, anions, metal ions, electron acceptors, and surfactants on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henol were investigated. The degradation kinetics was determined by the change in phenol concentration employing UV-Vis spectrometry as a function of irradiation time. The degradation kinetics of phenol follows pseudo first-order kinetics. The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dependence of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henol on the functional parameters. The probable promising roles of the additives on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02.
膜生物反应器与传统活性污泥反应器内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欧阳科  刘俊新 《环境科学》2009,30(2):499-503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和传统活性污泥法(CAS)2种反应器处理相同的生活污水,考察了MBR和CAS的运行和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MBR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率均比CAS高, MBR和CAS出水COD的平均值分别为39.6 mg/L和62.9 mg/L,出水氨氮的平均值分别为6.8 mg/L和14.5 mg/L,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于有机物还是NH+4-N,MBR的去除效果都比CAS要好.由于MBR的污泥处于大的曝气剪切力、过低的污泥负荷、以及长SRT导致的各种惰性物质积累等环境中,使MBR中污泥的群落及其变化与CAS相比有明显的不同.随着反应器运行时间的增加,DGGE的结果表明MBR的种群数量始终高于CAS, MBR群落相似性系数的变化也比CAS要大很多,在第15、 124、 186和230 d时,MBR的条带数分别是22、 25、 24和20条,而CAS在相应的运行时间时条带数分别为19、 14、 17和20条.MBR污泥与种泥的相似性系数分别是54.1%、 63.7%、 63.9%和66.8%,而CAS污泥与种泥的相似性系数分别是71.8%、 61.4%、 9.1%和65.9%.说明CAS的排泥导致非选择性的微生物流失,同时,也说明MBR的群落具有更好的适应环境因素变化的能力,这是MBR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的原因之一.从戴丝系数来看,尽管群落相似性越来越高,但群落始终处于变化状态,说明环境的微小变化(进水水质、环境温度等)都会引起生物群落的变化.  相似文献   
403.
河套灌区不同灌季土壤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东段乌拉特灌域为研究区,在春灌、夏灌和秋浇(2005年4月、7月和11月)3个不同特征灌季进行采样分析,应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中的普通 kriging 法,对研究区0~20cm土壤中氮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时期土壤中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理论变异函数模型主要为球状、高斯和指数模型,与实际变异函数间的残差平方和在0.0009与0.1238之间,拟合效果较好;除11月铵态氮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外.其它参数均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在4、7月土壤中总氮元素含量大体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研究区整体土壤总氮和硝态氮含量4月最高、11月最低,土壤铵态氮含量7月最高、11月最低.土壤中氮元素的上述时空变异受研究区地下水位、引水和农田排水不同期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4.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尤其是项目建设与节能减排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一些地区和城市,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障碍。在肯定对节能减排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对节能减排障碍进行了剖析,为了加大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力度,阐述了国家节能减排的行业政策,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十项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05.
介绍了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当前全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在21世纪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证明了可持续发展是适合中国国情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406.
水合氧化铈吸附水中磷酸根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综合利用稀土矿物资源和开发新型高效除磷吸附材料为目的,对稀土材料水合氧化铈(HCO)进行了吸附除磷的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水合氧化铈具有优异的除磷特性,在较宽pH值范围内对磷酸根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酸性条件更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其吸附等温线能很好地用Langmuir方程进行描述.对于低浓度(1 mg/L)的含磷溶液,水合氧化铈在所选pH值条件下能很快对磷酸根达到完全吸附.水合氧化铈对磷酸根的吸附属于吸热反应,其标准吸附热为6.24 kJ·mol-1.但温度对吸附反应的影响较小.从实验结果推测,水合氧化铈对磷酸根的主要反应机理趋向于化学专性吸附.  相似文献   
407.
天然气开发在实际过程中大多是区域滚动开发,对流域的水环境安全可能形成较大的影响和隐患.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内各部分环境特征和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处理、排序,能够识别区域内各部分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为区域环境管理和风险预防提供理论基础.以川东盆地,沱江和涪江上游德阳地区天然气区域开发为例,分析天然气开采对区域内各部分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可知在选定的4个水质参数中,pH值和COD两个主成分能够代表开发前所有监测信息的93.02%,开发后的95.09%.研究结果表明,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区域天然气开发不会影响区域水质;同时也证明在区域水环境安全评价中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效、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08.
文章以超声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铜绿似单细胞S6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浓度、pH值、温度及时间下对萘、蒽.芘、苯并蒽的增溶效果,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萘、蒽、芘、苯并蒽的溶解度越大;固定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下,在对萘、蒽、苯并蒽及芘进行增溶时,pH值应控制在6~8之间,最好设置pH值为8;在对萘、蒽...  相似文献   
409.
丰水期巢湖表层水体六六六类农药的残留与风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SPE-GC-ECD方法测定了湖泊表层水体六六六类(HCHs)农药的含量,分析了其残留特征,探讨林丹的生态与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①丰水期巢湖表层水体中HCHs含量范围为1.58~31.66 ng·L-1,平均为(2.57±2.07)ng·L-1;α-HCH、β-HCH、γ-HCH和δ-HCH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4...  相似文献   
410.
为探究三峡库区腹地重要支流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关系,于2020年8月和11月对香溪河、大宁河、梅溪河、彭溪河和黄金河这5条支流进行浮游植物采集,夏季共计检出浮游植物119种,隶属7门62属,冬季共检出浮游植物118种,隶属7门58属.依照Padisak理论,将所有浮游植物划分为25个功能群,冬季和夏季均出现6种重要功能群,其中夏季以L0、 H1、 D、 Y、 MP和P为主,而冬季则主要以L0、 H1、 A、 M、 MP和Y为主.根据浮游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分析结果可知,冬季α多样性低于夏季,且下游河段浮游植物功能群多样性更高,群落结构更复杂.浮游植物功能群及其驱动因子RDA分析表明,ν、 pH、高锰酸盐指数、 WT和RUETN是显著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的环境因子(P<0.05).VPA结果显示,夏季环境变量对功能群组成变化的解释度较高(45.23%),而冬季则相反,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更高的解释度(42.33%).进一步对重要功能群与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线性拟合发现,夏季功能群L0、 H1、 D和Y与RUETN和RUET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