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2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8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3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19篇 |
综合类 | 138篇 |
基础理论 | 32篇 |
污染及防治 | 29篇 |
评价与监测 | 13篇 |
社会与环境 | 12篇 |
灾害及防治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多元配合物胶束增溶光度法测定微量氰化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CN-对丁二酮肟-Ni-OP-10体系的增色作用,建立了一种测定微量氰化物的新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选择性好,不需要蒸馏和萃取.CN-量在0~5μg/25ml内符合比尔定律,用于环境水中氰化物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2.
203.
水溶液中4-氯酚的微波辅助光化学降解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研究了微波辅助无极紫外灯(MW/UV)光化学降解4-氯酚(4CP)模拟废水;为了考察溶液中4CP的降解效果,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和离子色谱法(IC)测定了溶液中4CP的降解率和Cl-浓度.结果表明,MW/UV体系中30mg/L 4CP反应120min的降解率由紫外(UV)光解体系的21.56%提高到52.40%.提高溶液的pH值、向体系通入氧气、增强光照度以及外加氧化剂H2O2均能增加水溶液中4CP的降解率.微波辅助光化学降解4CP服从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04.
本研究通过简便的水热和煅烧两步法合成了一种新型光催化剂,该方法用碳量子点(CDs)修饰BiOCl纳米片.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CDs-BOC)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稳态荧光光谱(PL)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材料成功地引入了CDs.7% CDs-BOC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吸收边界被增强至可见光区域(424 nm),并提高了光致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为了提高有机污染物降解的效果,过硫酸盐(PS)被引入了CDs-BOC光催化体系中.由于复合纳米催化剂具有出色的光催化能力,光生电子可以有效活化PS,产生更多的活性氧化物质.在可见光(λ>420 nm)照射下,20 min内可以完全去除5 mg·L-1对-乙酰氨基酚(AAP).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探明了此体系具有多种活性氧化物质:·OH、·SO4-、·O2-和h+,并提出了降解反应机制.以上结果体现出CDs-BOC/PS体系在光催化处理水污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5.
水稻土中铁-氮循环耦合体系影响镉活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于铁-氮循环耦合体系对镉(Cd)活性影响的研究目前尚鲜见报道.本文采用淹水培养试验,研究不同硝酸根(NO_3~-)、铵根(NH_4~+)处理条件下,南方典型Cd污染水稻土中铁氧化还原与氮形态转化耦合关系及其对Cd活性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不同处理的pH值逐渐向7.0靠拢,Eh值由273~321 mV持续下降至118~132 mV,pe+pH值(e-活度的负对数值与H+活度的负对数值之和)从10.62~11.19持续下降至8.55~8.83,土-水体系处于中度还原条件;化学反硝化(Chemodenitrification)和NO_3~-依赖的厌氧铁氧化过程(Microbial NO_3~--dependent FeIIoxidation,NDFO)生成无定形氢氧化铁(Fe(OH)_3(amorp)),其对Cd~(2+)专性吸附及与Cd~(2+)共沉淀降低了有效态Cd浓度,加之pH值上升增大Cd~(2+)在土壤固相表面的吸附量,导致水稻土中Cd活性下降;NH_4~+被Fe(OH)_3(amorp)厌氧氧化(Anaerobic NH_4~+oxidation coupled to FeIII reduction,Feammox)会消耗H+而提高体系的pH值,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Cd活性,但其自身与Cd~(2+)对土壤固相表面吸附位点的竞争,可能会更大程度地减少Cd~(2+)在土壤固相表面的吸附量,而导致Cd活性提高.本研究成果可为丰富和拓展水稻土中Cd的生物地球化学理论,并为南方Cd污染农田修复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6.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和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环境无害化处置已成为目前行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遵循“以废治废”的研究思路,利用填料柱开展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去除NF(纳滤)膜浓缩液中CODCr的特性研究,重点研究了不同淋滤速率(40、60、80 mL/h)、填料层厚度(5、15、25 cm)条件下NF膜浓缩液中CODCr随淋滤时间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NF膜浓缩液中CODCr的去除主要依靠飞灰的吸附、化学沉淀以及截留作用;淋滤速率对NF膜浓缩液中CODCr的去除效果影响很小,CODCr去除率随填料层厚度增加而增大;当填料层厚度为15 cm、淋滤速率为60 mL/h时,飞灰对垃圾渗滤液纳滤膜浓缩液中CODCr的去除效果总体达到最佳,且相应灰渣的含盐量以及Pb、Zn、Cu、Cd、Cr的浸出毒性均显著降低.研究显示,最佳条件下飞灰对NF膜浓缩液CODCr去除率可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207.
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浓度的方法包括:蒸馏法、比色法、气相色谱法以及各种滴定法。就常规监测和控制而言,滴定法在简洁、省时和成效比方面要优越于其它测试方法。滴定法测定VFA主要包括四点滴定法、五点滴定法和八点滴定法。这些方法主要应用于厌氧反应器中高浓度VFA的测定,但随着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应用,城市污水中低浓度VFA的测量越加重要,是模型应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文章具体介绍了上述三种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和应用情况,为适用于城市污水中VFA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8.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双季稻生产的可能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长江中游地区50 个气象台站自1960 年以来的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1960-2009 及1960-1984、1985-2009 年3 个不同时间段,分温度生长期、早稻生长期、晚稻生长期分别分析了热量、光照、降水等农业的变化特征,并讨论对双季稻生产的可能影响。1960-2009年,该地区温度生长期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增速分别为0.08 ℃/10 a、0.09 ℃/10 a、0.07 ℃/10 a,≥10 ℃活动积温的平均增速为66.3 ℃/10 a,日照时数的平均减速为31.7 h/10 a,降水量的平均增速为3.7 mm/10 a。表现为温度上升、积温增加、温度生长期延长、日照时数减少、降水量微弱增加的变化特征。温度升高、积温增加可能导致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病虫害加重,日照时数减少可能影响叶片光合及产量。早稻生长期的平均气温、≥10 ℃活动积温的增速分别为0.20 ℃/10 a、48.9 ℃/10 a,晚稻生长期分别为0.09 ℃/10 a、14.6 ℃/10 a,早稻和晚稻生长期间日照时数的下降速率分别为18.6 h/10 a、42.7 h/10 a,降水量的增加速率分别为1.9 mm/10 a、8.7 mm/10 a,表现为升温速率早稻大于晚稻,日照时数下降速率晚稻大于早稻,降水量增加速率晚稻大于早稻。早稻期间升温和积温增加明显可能有利于早稻提前播种、选用生育期稍长的品种、提高产量潜力和产量,晚稻期间升温不明显且日照时数下降则可能不利于群体光合和产量形成,影响其产量潜力和产量。区域中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等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其热量、日照、降水同步增加,其他地区则表现为热量、降水增加,但日照时数下降,要充分发挥其基础条件好与气候资源丰富且同步增加等优势,发展高效规模化生产,增强稻谷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09.
210.
为研究关中地区细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17年9月4日至2018年1月19日在关中地区5个主要典型城市(西安、渭南、铜川、宝鸡和咸阳)设置采样点(XA、WN、TCH、BJ和XY)进行细颗粒物(PM_(2.5))的手工采样观测,碳组分环境样品采用热光透射法(TOT)分析.结果表明,细颗粒物中OC和EC平均浓度分别为(14. 48±7. 86)μg·m~(-3)和(2. 27±0. 95)μg·m~(-3),占比分别为18. 04%和2. 99%,与其他城市相比污染较为严重.碳组分占比的空间分布为XY WN XA BJ TCH,且季节差异明显,冬季占比高于秋季. OC与EC的相关性显著(R~2=0. 79),有着较为相同的污染来源.OC1在碳组分中比例最高为23. 44%,碳组分的浓度顺序为OC1 EC2 EC3 OC4 EC1 OC2 OC3 EC4 EC6 EC5.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的源解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碳组分的4类主要贡献源为生物质燃烧与燃煤源、汽油车尾气、柴油车尾气和道路扬尘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48. 63%、23. 07%、18. 82%和9. 47%,各点位的污染贡献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