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45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应用蚯蚓彗星实验检测环境甲醛的生态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垚  艾燕  彭光银  杨光涛  崔鸿  杨旭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2):2032-2037
为了检测甲醛对环境的生态毒性,用不同剂量的液态甲醛和不同浓度的气态甲醛对赤子爱胜蚓染毒1h,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又称彗星实验)和氯化钾-十二烷基硫酸钠沉淀法(K-SDS)检测蚯蚓细胞的DNA损伤和DNA-蛋白质交联情况.实验结果发现,甲醛在低剂量或低浓度水平(5、25μmol·L-1;0.522、1.308mg·m-3)时,可以引起轻微的DNA损伤——DNA分子断裂(p<0.01);在高剂量或高浓度水平(125、625μmo.lL-1;2.1mg·m-3)时,可以导致严重的DNA损伤,即DNA-蛋白质交联(p<0.01).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甲醛可以引起蚯蚓细胞DNA断裂,较高浓度的甲醛可以导致蚯蚓细胞DNA-蛋白质交联,且DNA损伤的程度与甲醛浓度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242.
为研究关中地区细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17年9月4日至2018年1月19日在关中地区5个主要典型城市(西安、渭南、铜川、宝鸡和咸阳)设置采样点(XA、WN、TCH、BJ和XY)进行细颗粒物(PM_(2.5))的手工采样观测,碳组分环境样品采用热光透射法(TOT)分析.结果表明,细颗粒物中OC和EC平均浓度分别为(14. 48±7. 86)μg·m~(-3)和(2. 27±0. 95)μg·m~(-3),占比分别为18. 04%和2. 99%,与其他城市相比污染较为严重.碳组分占比的空间分布为XY WN XA BJ TCH,且季节差异明显,冬季占比高于秋季. OC与EC的相关性显著(R~2=0. 79),有着较为相同的污染来源.OC1在碳组分中比例最高为23. 44%,碳组分的浓度顺序为OC1 EC2 EC3 OC4 EC1 OC2 OC3 EC4 EC6 EC5.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的源解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碳组分的4类主要贡献源为生物质燃烧与燃煤源、汽油车尾气、柴油车尾气和道路扬尘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48. 63%、23. 07%、18. 82%和9. 47%,各点位的污染贡献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43.
采用中试规模微压内循环生物反应器(MPSR)处理某北方城市新区污水处理厂沉砂池出水,考察了高悬浮物进水条件下反应器污染物处理效果及污染物的去除特性,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MPSR 经450 d的运行结果表明,受春季冰雪融化和夏季降雨影响,反应器进水中SS质量浓度平均值在1—5月提高至约800 mg·L−1,在5—8月达到约2 700 mg·L−1,运用SPSS对进水SS与COD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为正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82。高悬浮物进水使得系统内MLSS质量浓度增加至12 000 mg·L-1,而MLVSS质量浓度基本保持在3 000~5 000 mg·L−1,SVI下降至50 mL·g−1。在不同进水负荷条件下,MPSR出水COD、TN、TP质量浓度始终保持在26、14、0.28 mg·L−1以下,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MPSR内微生物结构丰富,系统内好氧反硝化菌ThermomonasTerrimonas、反硝化除磷菌Dechloromonas等多重功能微生物共存。MPSR内丰富的微生物结构使其在高悬浮物冲击下仍可以保持稳定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44.
Slurry-phase biodegradation of weathered oily sludge wast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e assessed the biodegradation of a typical oily sludge waste (PB401) in Mexico using several regimes of indigenous microbial consortium and relevant bioremediation strategies in slurry-phase system. Abiotic loss of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PH) in the PB401 was insignificant, and degradation rates under the various treatment conditions ranged between 666.9 and 2168.7 mg kg(-1) day(-1) over a 15 days reaction period, while viable cell count peaked at between log(10)5.7 and log(10)7.4 cfu g(-1). Biostimulation with a commercial fertilizer resulted in 24% biodegradation of the TPH in the oily waste and a corresponding peak cell density of log(10)7.4 cfu g(-1). Addition of non-indigenous adapted consortium did not appear to enhance the removal of TPH from the oily waste. It would appear that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alkylaromatic fraction of the waste limited biodegradation rate even in a slurry system.  相似文献   
245.

The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of waste tires has increased tremendously over the years. This has motivated efforts to develop secondary applications that will utilize tire when they reach the end of their life cycle and limit their disposal in landfills. Among the applications of waste tires which are discussed in this review, the use of rubber crumbs in artificial turf fields has gained worldwide attention and is increasing annually. However, there are serious concerns regarding chemicals that are used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ires, which ultimately end up in rubber crumbs. Chemicals such a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 and heavy metals which are found in rubber crumb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review paper is intended to highlight some of the methods which have been used to manage waste tire; it also looks at chemicals/materials used in tire compounding which are identified as possible carcinogenic.

  相似文献   
246.
考察了在低溶解氧(DO)条件下,低频机械振动(LFMVs)的加入对AO工艺脱氮效果的影响,从氧在气—液—固三相之间的传质效率、污泥絮体结构变化以及理化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机理探究。结果表明:在(1.5±0.3) mg·L−1的低DO浓度下,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系统 COD和TN的去除率有所提高,在40 Hz时达到最高,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86%和76.88%,相比于对照组R0分别提升了5.42%和23.46%,此时,气-液间氧传递系数增加约140.46%,液-固间氧扩散系数增加了255.26%;理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气-液间氧传递系数的增加是由于LFMVs强化了液相的湍流流态造成的,而液-固间氧扩散系数的提升主要是因为LFMVs的引入降低了污泥粒径,增大了絮体间孔隙和刺激了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此外,经济性评估结果表明,荷载 LFMVs的AO反应器比传统模式AO反应器的综合用电量低0.12 kW·(m3·h)−1。  相似文献   
247.
采用低成本、可持续修复材料处理酸性矿坑水 (acid mine drainage, AMD) 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选取基围虾、对虾、蛎虾和梭子蟹壳4种甲壳生物质,探究其对AMD模拟水样及恒定pH的AMD水样中镉的去除性能与机制。结果表明:甲壳生物质具有良好的镉去除能力 (112.38~235.45 mg·g−1) ,其含有丰富的碳酸钙对镉去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通过中和作用调高AMD的pH值,降低镉的迁移能力;也可与镉离子形成碳酸镉沉淀,促进镉的固定。此外,甲壳生物质中大量的羟基、羧基等官能团可通过络合作用捕获镉离子。研究结果为甲壳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和废弃矿山AMD的低成本、可持续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48.
利用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reinhardtii CC-125)与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coagulans BS32)构建藻菌共生系统,通过Biolog EcoPlateTM微孔板筛选系统可利用碳源,进而研究葡萄糖和L-丙氨酸对藻菌共生系统中微藻和细菌生长的影响,并考察其对养殖废水的净化能力.结果...  相似文献   
249.
以邻二甲苯为石油烃类污染物代表,以污染土壤质量的减少量以及冷凝液质量的增加量表征土壤污染物的平均脱附效率,研究了微波-超声波耦合热源处理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脱附规律。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功率恒定(800 W)情况下,增大微波功率 (从200 W增到400 W),能显著提升装置内反应温度(从128.3 ℃增到270.1 ℃),显示了微波较强的热效应;在微波功率恒定(350 W)情况下,增大超声波功率 (从600 W增到1 400 W),对装置升温效果影响不明显(从169.4 ℃增加到187.9 ℃),表明了超声波较弱的热效应。超声波/微波耦合热源修复壤土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土水比20∶1、超声波功率800 W、微波功率350 W、辐照10 min,相应的最高污染物平均脱附率为77.28%,处理效果优于单热源条件。对于不同的土壤粒径及有机质含量,不同类型土壤的平均脱附率排序为砂土(88.36%)>壤土(64.29%)>黏土(52.61%);综合考虑土壤介电损耗因子、土壤比热容、土壤通透性影响的结果,土水比最优值设为10∶1;综合考虑土壤颗粒单层吸附/多层吸附作用的结果,土壤污染物浓度最优值为8%(砂土)、4%(壤土、黏土)。  相似文献   
250.
单嘧磺酯的除草活性及其对玉米的安全性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了创制除草剂单嘧磺酯和其他几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对稗草(Echinochloa phyllopogon(staf) Koss.)和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生长的影响,以明确其除草活性.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鲜重和株高是生物测定很好的指标,不同化学结构的磺酰脲类除草剂对杂草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单嘧磺酯对稗草和苋菜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除草活性与氯磺隆相当;室内研究结果表明,单嘧磺酯对玉米(Zea mayz L.)的安全性介于测定的几种磺酰脲类除草剂之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2.5 g·hm-2单嘧磺酯对当茬玉米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添加安全剂后,10%单嘧磺酯可湿性粉剂对玉米的出苗和生长以及产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