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34篇 |
免费 | 852篇 |
国内免费 | 214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73篇 |
废物处理 | 232篇 |
环保管理 | 448篇 |
综合类 | 3767篇 |
基础理论 | 1026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398篇 |
评价与监测 | 316篇 |
社会与环境 | 276篇 |
灾害及防治 | 2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8篇 |
2023年 | 197篇 |
2022年 | 366篇 |
2021年 | 322篇 |
2020年 | 309篇 |
2019年 | 260篇 |
2018年 | 292篇 |
2017年 | 343篇 |
2016年 | 351篇 |
2015年 | 358篇 |
2014年 | 370篇 |
2013年 | 503篇 |
2012年 | 488篇 |
2011年 | 521篇 |
2010年 | 394篇 |
2009年 | 398篇 |
2008年 | 423篇 |
2007年 | 373篇 |
2006年 | 370篇 |
2005年 | 287篇 |
2004年 | 204篇 |
2003年 | 172篇 |
2002年 | 177篇 |
2001年 | 140篇 |
2000年 | 135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84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3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01.
902.
以吉林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环境和振荡平衡的方法,探讨冻融作用对NH+4在酸化土壤中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周期的增加,酸化土壤对NH+4的吸附量逐渐减小;冻结时间对酸化土壤吸附NH+4的影响不明显;随着冻前含水量的增加,酸化土壤对NH+4的吸附量逐渐减小,对NH+4的吸附量由大到小排列为:15%25%35%。酸化土壤对NH+4的吸附过程能很好地利用Langmuir方程拟合,冻融作用促进酸化土壤中NH+4的释放,增加了NH+4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903.
介绍了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硫黄回收联合装置安全环保停工的过程,在硫黄回收联合装置停工前,研究讨论各装置停工密闭吹扫的流程及方法,并确定各装置停工吹扫的顺序、注意事项和前期准备工作。在各装置停工吹扫过程中,严格按照停工方案,采取了分装置吹扫,该装置吹扫完毕后立即加盲板隔离,最后放火炬公用系统采取倒吹扫,实现了装置停工密闭吹扫,达到了各装置停工酸性气系统吹扫不放火炬的要求。 相似文献
904.
两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亚心形扁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恩诺沙星和盐酸环丙沙星两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亚心形扁藻的毒理学效应。经多组不同浓度的两种抗生素处理后,分别对扁藻的96EC50、叶绿素和胞外聚合物(EP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抗生素在低浓度时对扁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在高浓度时体现抑制毒性作用。高浓度时,抗生素浓度越高对扁藻的生长、叶绿素和胞外聚合物抑制效果越明显,但当浓度达到一定高度后,抑制会达到其阈值。恩诺沙星和盐酸环丙沙星对扁藻的半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9.8 mg/L和28.7 mg/L。 相似文献
905.
考察了两种废水中和反应过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然后采用P204/正辛醇复配萃取剂对废水进行络合萃取处理.结果表明,采用溴化废水中和滴定胺化废水可以大幅消减废水中污染物,避免后续萃取过程中的乳化现象;在pH值为8.0,油/水相比为1:1的条件下,P204:正辛醇=3:2的复配萃取剂对废水中TOC和金刚烷胺的单级萃取效率分别为49.6%和99.5%;多级萃取对TOC去除率没有明显提高;以2.0mol/L的HCl溶液为反萃取剂,在水/油相比为1:1条件下,可以将47.5%的金刚烷胺从负载有机相中反萃分离,回收得到的金刚烷胺盐酸溶液可以回用,再生后的萃取剂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906.
90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Fe-TiO2(Fe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催化剂,通过XRD(X射线衍射仪)、SEM(扫描电镜)、EDX(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和UV-Vis谱对其形态、结构、组成和性质进行表征. 采用Fe-TiO2催化剂脱除气态Hg0(元素汞),研究了该催化剂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的脱汞效果,并考察了Fe3+的最佳掺杂比. 结果表明:在Fe-TiO2光催化剂中,TiO2以锐钛矿相形态存在,当Fe3+掺杂浓度〔以n(Fe)/n(Ti)计〕达到0.010时,所制备的Fe-TiO2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的脱汞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54.76%和18.92%. 提出了Fe-TiO2光催化脱汞的可能机制:Fe3+掺入TiO2结构中,使TiO2的导带与Fe3+的d轨道发生重叠,导致TiO2能带变窄,从而扩展了可见光的响应范围;Fe3+在TiO2中作为一个浅俘获阱,当其俘获光生电子以后,光生空穴能够继续扩散到TiO2表面发生表面化学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超氧自由基O2-和·OH,对Hg0进行氧化;当Fe3+掺杂浓度大于0.010时,由于过多的Fe3+成为了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的俘获位,从而使俘获的电子-空穴对通过量子隧道效应复合的概率增加,同时,活性氧化物种O2-和·OH相互消耗,抑制了光催化效率. 相似文献
908.
<正>1前言近年来,人们为了时尚或美容渴望拥有健康的古铜色皮肤,许多人选择使用日光浴床来晒黑皮肤。人们普遍存在一种错 相似文献
909.
910.
通过对注意涣散时驾驶员头部运动及面部表情变化特征的分析,系统实时监测驾驶员眼睛、嘴巴位置和运动状态信息,构建驾驶员注意涣散特征表征参量,实现对驾驶员注意涣散状态信息的检测与提取。驾驶员注意涣散表征量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利用BP神经网络非线性识别的优势对驾驶员注意特征进行模式分类,实现驾驶员不同注意涣散状态下的特征捕捉。同时采用Dempster-Shafer证据推理技术,对驾驶注意涣散多源表征信息进行决策融合,实现对驾驶员注意涣散状态的判断。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与D-S规则多源信息决策融合技术的运用提高了驾驶员注意涣散特征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