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5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312篇
安全科学   115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10篇
综合类   760篇
基础理论   123篇
污染及防治   78篇
评价与监测   87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1.
太原市气悬颗粒物上多环芳烃的测量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 0 0 1年 3月下旬 ,在太原市建成区均匀布设 1 5个网格点 ,利用新型便携式仪器 ,连续 5天监测了各点大气颗粒物上多环芳烃 (PPAHs)的浓度。结果表明 ,PPAHs浓度范围为 3 6ng/m3~ 3 1 3 ng/m3;全市上下午平均浓度为 1 3 9ng/m3;上午浓度平均值是下午的 2倍 ;全市空间分布整体上由北向南逐渐降低 ,东北部最重 ,东南部最轻 ;不同功能区的污染程度依次为 :一电厂化工区 >太钢工业区 >桃园商业区 >太行居民区。本文还着重探讨了污染分布的成因 ,并提出了改善大气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612.
在太子河本溪城市段7个点位采集表层水样,应用多元数理统计法研究其DOM的来源、组成、结构及腐殖化水平.推导出9个紫外光谱指数(SUVA254、E_2/E_3、E_2/E_4、E_4/E_6、S_(275~295)、S_(350~400)、A_2/A_1、A_3/A_1和A_3/A_2)用于研究DOM的组成与结构特征,进一步评估DOM的腐殖化水平.研究表明:太子河本溪城市段水体中DOM的腐殖化程度呈现城市河段及工业废水排放分布特征,本溪钢铁厂排放废水所含的DOM为聚合程度低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E_2/E_3与E_2/E_4呈现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S_(275~295)、S_(350~400)和A2/A1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太子河本溪城市段水体DOM腐化程度不仅与有机物分子缩合度有关,同时与富里酸和胡敏酸比值密切相关;DOM组成结构特征与A_2/A_1、SUVA_(254)和S_(275~295)呈显著正相关,而与E_2/E_3和E_2/E_4呈显著负相关;得分图显示7个采样点分别位于3个35%置信度的椭圆内,进一步验证太子河本溪城市段水体中DOM组成与结构、腐殖化水平呈现城市河段及工业废水排放分布特征,表明太子河本溪城市段DOM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13.
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地表水中高氯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地表水中高氯酸盐,在US EPA相应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以阴离子交换柱为分析柱,氢氧化钾为淋洗液,经抑制电导检测后通过阀切换将检测液中大量弱保留的阴离子切到废液后再将强保留的高氯酸盐切入质谱,电喷雾负离子模式电离,选择离子反应监测(SIM)高氯酸盐。方法检出限达0.031μg/L,实际样品相对标准偏差为2.26%~4.45%,加标回收率为93.0%~98.0%。四川省内主要河流的高氯酸盐浓度在未检出~68.0μg/L之间,高氯酸盐污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14.
2017—2018年TP成为滦河一级支流伊逊河流域的主要污染因子,部分国控断面水质主要以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Ⅴ类为主.为开展伊逊河TP污染定量识别研究,在2017年和2018年伊逊河流域水体TP污染时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流域磷铁矿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水、雨水径流、河道内源释放以及农业非点源等方面开展TP污染研究.结果表明:①伊逊河流域上游至下游TP污染程度呈加剧恶化趋势,上游唐三营控制单元污染较轻,下游李台控制单元TP污染最重;丰水期TP污染较重,枯/平水期污染较轻;从年度看,2017年TP污染严重,2018年年均ρ(TP)下降了50.00%.②2017年、2018年伊逊河流域TP污染来源差异显著,2017年磷输入主要来自于磷铁矿工业污染,占比为33.46%;选矿企业整改后,2018年磷输入主要来源变为畜禽养殖和城镇生活污染,二者占比合计为59.91%.针对伊逊河流域TP污染特征,提出伊逊河流域TP污染控制建议:加强选矿企业环境监管,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加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实施矿山披绿;大力实施绿色农业工程,加强畜禽养殖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615.
生物修复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土壤和地下水生物修复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污染物的可利用性对生物修复速率和生物强化效率有重要影响。生物可利用性是指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微生物或其胞外酶对有机污染物的可接近性,它受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物和微生物性质、污染接触时问等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污染物的介质吸附、多相分配、老化和形成非水相基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吸附、过滤和沉降作用降低了污染物的可利用性。促进土壤中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解吸附,增强非水相基质的溶解,加速土壤污染物与微生物之间的质量传递,可以增强污染物的可利用性和生物降解的速率。施用表面活性剂和电动力学方法可有效地增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616.
针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文本内容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提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修订的6个关键点,即该技术规范定位及与其他相关标准的协调关系、医疗废物暂存时间和温度要求的调整、医疗废物处置厂防护距离的要求、处理处置技术覆盖范围调整与技术选择、应急处置的管理要求和标准效力的提升。通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明确该技术规范在医疗废物管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其突出特色在于覆盖医疗废物管理全过程,既要整合其他相关标准的相关内容,又规定了其他标准未涉及环节或技术的管理要求,如医疗废物暂存环节、应急处置环节以及高温干热消毒处理技术等;医疗废物暂存时间和温度应增加低温贮存的相关要求;防护距离应基于现行环境标准管理要求的变化和实际情况而确定;处理处置技术的选择应关注最新技术进展,及时纳入先进技术;应急预案的建立要考虑协同处置医疗废物的技术内容;通过转化为强制性标准进一步提升标准效力。  相似文献   
617.
层次分析法在垃圾填埋场选址中的应用--以哈尔滨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哈尔滨市市区5个简易卫生填埋场进行综合适宜性评价,确定这5处卫生填埋场是否适宜继续堆放垃圾,为下一步选择适宜的垃圾堆放场的新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5处垃圾填埋场的适宜性评价的得分值为Z王岗=75.72,Z和平=83.00,Z程家岗=65.57,Z哈东=62.33,Z柳树林=83.22.最后确定柳树林垃圾堆放场是最适宜的垃圾堆放场地.  相似文献   
618.
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对日本沼虾养殖水体的生物净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池塘水体中栽种以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主的水生植物,并添加活菌含量>108 g-1的复合微生物制剂,构建了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研究该系统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养殖水体的生物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试验40 d时,所添加的1.0 mg.L-1活性微生物可充分依赖水体中水生植物的巨大表面积而形成固定化的生物膜,使得植物区及相邻水体中细菌和真菌数量提高25%~69%,强化水体的净化功能。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可通过相互的协同作用,提高对氮、磷和有机物等的利用能力,在促进自身生长的同时,可大幅降低水体中NH4+-N、NO2--N、NO3--N、TP、PO43--P含量,抑制TN、高锰酸盐指数的快速升高,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竞争藻类生长的资源,使得水体中藻类的丰度有所下降,pH也趋于稳定。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是一种良好的日本沼虾养殖水体生物净化系统,当水体中添加的微生物质量浓度为1.0 mg.L-1时,适宜的水生植物覆盖率为40%。  相似文献   
619.
综述了土壤多介质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现状,包括吸附、解吸、淋溶、挥发、降解等过程及多介质环境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需加强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20.
碳氟碳氢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及灭火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氟辛基磺酰基季铵碘化物(FC-203)和十二烷基苯磺酸纳(SDBS)混合溶液的表面张力、起泡能力及其灭火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FC-203与SDBS复配对于提高溶液的表面活性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混合溶液只有在同时具备低表面张力和较强起泡能力条件下才表现出较好的灭火性能.对于浓度为5 mmol/L的混合溶液,当FC-203与SDBS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其灭火时间可降低至6.9 s.研究结果对于碳氟碳氢表面活性剂在灭火剂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