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7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407篇
安全科学   190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88篇
综合类   869篇
基础理论   160篇
污染及防治   117篇
评价与监测   74篇
社会与环境   70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The residues of 13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in surface water and HCHs and DDTs in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from rivers and lakes in Yangtze River catchment of Wuha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OCPs in surface water varied from 1.01 to 46.49 ng l−1 (mean 10.55 ng l−1). The levels of total HCHs (ΣHCH) and total DDTs (ΣDDT) in surface water were in the range of 0.55–28.07 ng l−1 and lower than detection limit to 16.71 ng l−1, respectively, which was lower than Chinese standards on the whole. For OCPs residues in SPM, the mean levels varying from 0.20 to 34.72 ng l−1 and 0.46 to 2.72 ng l−1 for ΣHCH and ΣDDT, respectively, which ranked the relatively higher levels among Chinese studied rivers. Results from this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previous excessive usage of technical OCPs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residues of HCHs and DDTs both in surface water and SPM, although some new sources were likely to occurred in the region. Apart from the OCPs in SPM originated from upstream in flood season,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OCP residues both in water and SPM in Yangtze River was supposed to be the inputs of its tributaries. Additionally, in situ water-SPM phase distributions of OCPs indicated that HCHs tended totransport with water as well as DDTs was prone to combine with SPM in Yangtze River catchment of Wuhan.  相似文献   
872.
针对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泥沙的地表水中总氮时,数据准确度常受到絮凝沉淀的干扰的问题,采用一次性0.45μm水相针式滤器过滤消解后水样,快速有效地去除絮凝沉淀的干扰,达到了提高含泥沙的地表水总氮测定准确度的目的。结果表明,该方法相对标准偏差2.0%,加标回收率为92.0%~96.5%,符合实验室质控要求。  相似文献   
873.
高架复合道路交通噪声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杭州市典型高架复合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研究高架复合道路交通噪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噪声与车流量、车辆类型及车速密切相关;噪声随着与高架路距离的增大,地面各测点的噪声值呈递减趋势;高架复合道路平直段与下坡路段的噪声在临街建筑竖直立面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但在不同高度的影响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74.
通过比较3个不同类型机场周边敏感点噪声连续1昼夜、连续2昼夜与连续7昼夜平均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声级值之间的差异发现,对于同一监测目标,连续1昼夜与连续7昼夜声级值差异不超过2.2 d B,连续2昼夜与连续7昼夜声级值差异不超过1.8 d B,连续1昼夜或2昼夜与连续7昼夜的噪声监测结果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875.
结合2017年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报告效果评估结果,总结了企业自验现状和验收监测工作情况,分析了项目业主、技术机构、管理部门三方的技术需求,从如何为企业自验做好技术支撑的角度,提出了主动宣传解读管理与技术要求、完善验收监测技术规范体系、全面开展验收监测培训、持续开展验收效果评估、建立环保验收监测服务专家库5项建议。  相似文献   
876.
杭州城区PM2.5和PM10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杭州城区空气质量监测站PM_(2.5)、PM_(10)浓度值结合气象、道路、人口数据以及站点周边绿地信息分析PM_(2.5)、PM_(10)浓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杭州城区各监测站PM_(2.5)和PM_(10)晴天日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PM_(2.5)比PM_(10)污染严重;晴天日PM_(2.5)、PM_(10)浓度值与对应的温度(-0.463,-0.281)、风速(-0.305,-0.332)呈负相关,与湿度(0.257,0.239)呈正相关;晴天有风时,杭州市区PM_(2.5)、PM_(10)污染北部重于南部,东部重于西部,浓度极高值集中在风速小于5 m/s时段,且风速越小浓度值越高;温度为12℃左右,湿度在60%~80%时,颗粒物污染最严重;交通高峰时各监测站PM_(2.5)、PM_(10)污染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PM_(2.5)、PM_(10)污染程度与道路密度成正比,与缓冲区内绿地覆盖面积成反比。PM_(2.5)污染程度与人口密度成正比,PM_(10)污染与人口密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877.
对铬及其化合物工业项目排放废气中特征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验收监测应参考《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的建议;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提出了现场监测和数据审核的注意事项,应严格监控工况,并详细记录关键设备运行参数;提出应把废气中六价铬作为特征污染物控制指标,并结合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对六价铬的要求,确定合理的排放限值,并研究适合的配套监测方法,为后续铬及其化合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特征污染物监测方法的制修订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78.
滇池东南岸农业和富磷区入湖河流地表径流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方法,通过8次常规监测,对滇池东南岸10条以农业面源和受磷矿开采区影响的入湖河流的地表径流及其水质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空间差异性。在南岸选取降雨过程相同的3条河流,开展暴雨径流监测,探讨污染物在降雨过程中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新宝象河的平均流量为2.6 m3/s,占总入湖流量的26.5%;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是滇池的主要污染指标,许多河流均已严重超标。河流水质在空间上可分为3类,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氮、总磷、溶解磷、硝态氮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达到了53.636%,氮、磷含量是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贡献因子。降雨条件下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浓度增长迅速,流量、悬浮物与大多数水质指标均有相关性,磷矿开采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在降雨条件下更加明显,其悬浮物浓度在降雨条件下比只受农业面源影响的河流最高高出1.9倍。  相似文献   
879.
烟花爆竹燃放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常规污染物浓度和PM_(2.5)化学组分浓度,分析了2015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花爆竹燃放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其中对SO2、PM_(2.5)和PM10的影响最为显著。除夕夜间良乡、官园和怀柔3个监测站点的PM_(2.5)质量浓度峰值分别达730.5、343.4、762.2μg/m~3,为2月17—25日和3月4—8日(观测期间)平均值的5.2、3.1、7.1倍。烟花爆竹燃放对PM_(2.5)组分中的SO_4~(2-)、K+和Cl-的影响最为显著,除夕夜间监测中心点位的SO_4~(2-)、K~+和Cl~-质量浓度峰值分别达92.2、95.6、57.4μg/m~3,为观测期间平均值的4.5、10.5、6.8倍。烟花爆竹燃放产生的气态前体物和NO_3~-、SO_4~(2-)、NH+4、OC等PM_(2.5)二次化学组分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会发生化学反应和物理积累,造成PM_(2.5)浓度升高,产生持续性的大气污染。根据各污染物与NH+4的质量浓度比推算得出,除夕、"破五"和元宵节3个时段烟花爆竹燃放对K~+、Cl~-、SO_4~(2-)、SO_2和PM_(2.5)浓度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8.4%、61.1%、37.4%、38.7%和30.1%。  相似文献   
880.
广州市春季一次沙尘天气过程综合观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17年4月21—23日广州市经历了一次远距离传输的沙尘天气过程,为了解沙尘过程对广州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基于广州市大气超级站,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SPAMS)、气溶胶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沙尘过程细颗粒物组分及污染来源贡献变化和沙尘气溶胶的来源及路径。结果表明:受沙尘过境影响,PM_(10)浓度大幅升高,PM_(2.5)/PM_(10)最小值仅为12.1%;沙尘过境期间影响近地面颗粒物的沙尘高度主要分布在1 km以下区域,近地面颗粒物消光系数均值为100.11 Mm~(-1),探测到最大退偏振比为0.28。SPAMS研究发现沙尘过境期间含硅酸盐颗粒物(SI)的细颗粒物数浓度比例达25.9%,是沙尘过境前的1.4倍;PM_(2.5)中扬尘贡献率明显增大,达到了17.3%,是沙尘过境前的1.9倍。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显示此次沙尘为典型的北方沙尘传输,沙尘源自中国西北地区,传输方向为自西北输送至华东地区后,转为东南方向影响广州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