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79篇 |
免费 | 294篇 |
国内免费 | 60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5篇 |
废物处理 | 21篇 |
环保管理 | 191篇 |
综合类 | 1519篇 |
基础理论 | 219篇 |
污染及防治 | 96篇 |
评价与监测 | 115篇 |
社会与环境 | 119篇 |
灾害及防治 | 1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137篇 |
2021年 | 140篇 |
2020年 | 140篇 |
2019年 | 87篇 |
2018年 | 109篇 |
2017年 | 115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130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159篇 |
2012年 | 166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53篇 |
2009年 | 157篇 |
2008年 | 144篇 |
2007年 | 145篇 |
2006年 | 131篇 |
2005年 | 108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翅碱蓬作为辽东湾湿地典型生境植被,其生长密度可直观地反映盘锦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修复效果。本研究以高分六号(GF-6)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开展翅碱蓬生长密度遥感定量反演。研究发现:(1)翅碱蓬生物量湿重与各植被指数的相关性比干重更为显著,基于转换型土壤调整指数(transformed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 TSAVI)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模型是翅碱蓬生物量遥感反演的最优模型;(2)本研究基于实测数据构建的翅碱蓬生长密度模型,对不同覆盖情况的翅碱蓬群落均具有较好适用性,实测验证R2>0.97,符合生长密度遥感反演精度要求,且算法中的土壤线系数具有一定的鲁棒性。本研究可为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2.
为查明河北省坝上与坝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能力,选择张北县(坝上风蚀区)和阳原县(坝下水蚀区)作为典型研究区,采用微型圆盘入渗仪测量土壤入渗特性,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阳原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渗透性能表现为:高盖度草地>低盖度草地>耕地>林地,张北县表现为:草地>耕地>灌木林地>防护林地;(2)不同入渗模型拟合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hilip模型拟合效果最佳;(3)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稳定入渗时间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总孔隙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该区草地土壤入渗能力最强,后期开展生态工程建设时应更加重视草地涵养水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以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作为主要光敏剂研究磺胺氯哒嗪(SCP)间接光降解行为和机理,分析CDOM组成、盐度和pH值对SCP间接光降解的影响.SCP间接光降解速率随CDOM浓度升高而逐渐加快.CDOM产生的光化学反应活性中间体对SCP间接光降解的贡献率不同,其中3CDOM*起主要作用,对SCP间接光降解的贡献率高达77.94%.所用CDOM由4种荧光组分组成,包含3种外源腐殖质(C1,C2,C3)和1种内源腐殖质(C4), SCP间接光降解去除率和3CDOM*浓度分别与荧光组分的相关性大小顺序均为C3>C2>C4>C1.其中C3和C2与[3CDOM*]具有较高线性相关性(R2>0.97),是3CDOM*的主要贡献者.盐度和pH值对SCP间接光降解的影响作用显著.在盐度为15‰时,SCP的间接光降解速率最大.在低盐度范围(0~15‰)内,离子强度效应对间接光降解的促进作用大于无机阴离子带来的抑制作用,使得间接光降解速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加快.溶液pH=(5.00±0.10)时,SCP的间接光降解速率最大.SCP的间接光降解速率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而减慢,中性和碱性环境不利于SCP的间接光降解. 相似文献
104.
利用2019年和2020年夏季沈阳市工业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观测数据,研究沈阳市夏季工业区大气VOCs的组成特征并初步判断其来源,并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和气溶胶生成系数(FAC)法分别估算该地大气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AFP).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沈阳市工业区ρ(总VOCs)平均值为41.66μg·m-3,烷烃、烯烃、芳香烃和乙炔分别占总VOCs浓度的48.50%、 14.08%、 15.37%和22.05%.浓度排名前10的物种累计占总VOCs浓度的69.25%,其中大部分为C2~C5的烷烃,还包括乙炔、乙烯和部分芳香烃.总VOCs整体上呈现出早晚浓度高、中午浓度低的日变化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06:00和22:00,11:00~16:00处于较低水平.由甲苯/苯(T/B)和异戊烷/正戊烷的比值判断工业区主要受机动车尾气排放、溶剂使用、燃烧源和LPG/NG的影响.工业区大气VOCs的总AFP为41.43×10-2μg·m-3,其中芳香烃的贡献最大;总OFP贡献值为1... 相似文献
105.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卤代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加盐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氯乙腈、二氯乙腈和三氯乙腈,并对样品前处理方法及GC/MS仪器条件进行优化,使得3种卤代腈在5.00μg/L ~80.0μg/L 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分别为2.52μg/L、1.02μg/L和1.57μg/L。空白水样的加标回收率为75.9%~94.1%, RSD为3.6%~6.2%。 相似文献
106.
107.
在文化旅游领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已成为新的趋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题,联系产业分工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结合文化及旅游产业自身的特征,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融合机制和融合背景下如何进行政府规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Biodegrada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wastewater organics as precursors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in wate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wastewater organics as the precursors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 in drinking water supply. The focus was on the change in wastewater DBP precursors during biological degradation under simulated natural conditions. The wastewater and its treated secondary effluent were characterized for DBP formation potential (DBPFP) and DBP speciation profile, including trihalomethanes, haloacetic acids, chloral hydrate, and nitrogen-containing DBPs. Several model organic compounds, including humic acid, tannic acid, glucose, starch, glycine,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were used to represen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wastewater dischar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BPFP of wastewater decreased after biodegradation, but the remaining organic matter had a greater DBPFP yield with chlorine. Different model organics displayed different changes in DBPFP during biodegradation. The DBPFP remained largely unchanged for the glycine solution, decreased greatly for the tannic acid and BSA solutions, and increased nearly 3-fold for the glucose and starch solutions after 10d of biodegradation. Meanwhile, the DBPFP yield increased from 3 for glycine to 51μg DBP mg(-1) C for its degradation residue, and from 1 for glucose and starch to 87 and 38μg DBP mg(-1) C for their organic residues, respectively. Although biodegradation may effectively remove some DBP precursors, bio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produces new DBP precursors in the form of 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 (SMP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SMPs may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wastewater-derived DBP precursors in natural wate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