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6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68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秸秆和地膜覆盖会改变农田土壤碳氮循环等理化条件,而覆盖对参与碳氮循环的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还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黄土高原旱作玉米农田无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探讨了细菌介导的碳氮循环对覆盖的响应。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且显著增加了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纤维弧菌属Cellvibrio)及介导固氮(根瘤菌属Rhizomicrobium、Chryseolinea)和硝化过程的细菌(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丰度(p0.05);地膜覆盖增加了土壤细菌丰富度,但降低了细菌多样性,且显著增加了介导土壤硝化作用的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的丰度(p0.05)。本结果为土壤中微生物介导的碳氮循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2.
新型钛酸钠填料对Cu2+、Pb2+、Zn2+和Cd2+的竞争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钛酸钠纳米纤维为原材料制备新型钛酸钠填料,对水体中常见的重金属(Cu~(2+)、Pb~(2+)、Zn~(2+)和Cd~(2+))进行竞争吸附实验研究,分析了四元、三元及双组分竞争吸附的选择性吸附特性,并探讨了4种金属离子在钛酸钠填料上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初始浓度较低时,4种离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差异性不明显;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4种离子的竞争吸附分配系数都呈下降的趋势,竞争吸附系数大小顺序为:Pb~(2+)Cu~(2+)Zn~(2+)Cd~(2+),这与重金属离子的第一水解常数大小顺序一致.竞争吸附结果表明,水中存在Pb~(2+)时,其余3种离子的吸附都会被抑制,尤其对Zn~(2+)和Cd~(2+)的抑制更显著,即在钛酸钠填料上Pb~(2+)的竞争吸附能力最强,Cu~(2+)次之,而Zn~(2+)和Cd~(2+)的竞争吸附能力较弱,其吸附过程容易受到其他二价金属离子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3.
主要针对2011年冬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区降水过少而2012年春季极度干旱对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对在2011—2013年冬季反常气候影响下的黑龙江哈尔滨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的樟子松、胡桃楸、白桦、蒙古栎林下可燃物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点检测,并通过细致的分析发现随着气象条件的变化,不同森林可燃物含水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樟子松林下可燃物含水率相比之下一直很高,胡桃楸林下可燃物含水率一直非常稳定,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反映不太明显,而蒙古栎林下可燃物则处于中间,白桦林下可燃物对气象因子的变化最为敏感,上下波动很大。根据监测获得的数据对不同森林可燃物含水率和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建立了相对应的含水率预测模型,由于数据较少等原因,所得模型准确性有待验证,但是这也为哈尔滨城市林业示范基地森林含水率的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重金属以及氨氮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物质,在对水体重金属以及氨氮的去除方法中,活性炭吸附法有一定的进展.本文参照常见的酸类物质如硝酸、盐酸、硫酸、磷酸、柠檬酸和其他酸性物质对活性炭改性去除重金属和氨氮的研究,综述了各种酸改性的机理和对活性炭的影响,定性地比较了活性炭在各种酸改性后的去除能力.总结了对酸性改性活性炭在去除重金属和氨氮应用中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对于日后用酸性废水改性活性炭以达到以废治废的功效有着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5.
为了研究不同特性参数细水雾抑制锂电池组火灾的效果,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和火灾动力学模拟程序对不同特性参数细水雾灭火效果进行了分析.采用锥形量热仪在50 kW/m2辐射热条件下和100%荷电状态下对锂离子电池进行燃烧试验,获取其热释放速率曲线,热释放速率峰值为9.23 kW.在试验获得参数的基础上以6个18650型锂电池建立火灾模型,利用火灾场模拟软件FDS对不同雾滴直径、雾动量和喷雾强度的细水雾的灭火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定量分析熄灭锂离子电池火的细水雾相对适宜的条件范围,研究细水雾的特性参数对锂离子电池组灭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细水雾雾滴动能不变的情况下,随细水雾雾滴粒径增大,灭火时间先波动后增大,在细水雾粒径为50~100μm的工况下系统抑制锂离子电池火效果最佳,灭火时间最短,耗水量最少;水雾动量变化在一定区间内增加对锂电池灭火有增强效果,当雾滴速度足以穿越火焰时,增加水雾动量对灭火效果影响不大;在规定范围内喷雾强度越大,细水雾能够气化的数量越多,吸收的热量也越多,越有利于灭锂离子电池火灾.  相似文献   
106.
刘杨  张延青  郭一令  王森 《环境工程》2011,29(6):42-45,52
对土地处理法中适合于小城镇的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系统的成本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已经运行的几个实际工程的建设投资与运行费用的数据监测与收集,利用SPSS17.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拟合,得到处理规模(Q,m3/天)与建设投资(C,万元)之间的关系C=258.130 6Q0.433 7。预测了不同处理规模该系统建设投资与运行...  相似文献   
107.
多介质土壤层系统(MSL)启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滇池支流新运粮河河岸建立3个多介质土壤层系统(MSL),在3个不同表面负荷下,对其处理污染河水时的挂膜启动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其运行启动周期,并对系统初期的去除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COD的启动周期为15~20 d,TP的启动周期为7~10 d,氨氮的启动周期为25~30 d,系统的启动周期为25~30d。该系统属于复合生态系统,其对污染物的去除包括物理作用、化学电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对其启动周期的研判不能以单一的出水稳定达标来判断,而要出水数据综合断定。  相似文献   
108.
碳源的选择及曝气量的控制是影响多级土壤渗滤系统(multi-soil-laying,即MSL)脱氮效果的重要因素.试验采用BAF+MSL两段式新型组合工艺,避免了传统MSL曝气过量抑制反硝化脱氮的风险.考察了不同水力负荷下,BAF+MSL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并比较研究了以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反硝化碳源的MSL-1及木屑为碳源的MSL-2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水力负荷下,系统对SS平均去除率为94.08%,对COD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出水COD在20mg·L-1以下.水力负荷对系统BAF段硝化性能影响较小,对MSL反硝化脱氮影响较大.BAF水力负荷为0.5、1及2m·3m-·2d-1时,BAF对NH4+-N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对TN的平均去除率依次为26.53%、11.09%、5.71%;对应MSL段水力负荷分别为0.25、0.50及1m·3m-·2d-1时,MSL-1对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39%、65.09%、45.56%,MSL-2平均去除率依次为61.51%、42.52%、31.32%.MSL-1脱氮性能明显优于MSL-2,而两者除磷效果区别较小.随着水力负荷增大,MSL对TP去除率依次降低,MSL-1对TP平均去除率最高为91.97%.  相似文献   
109.
The Science of Nature - Leaf-cutting ants are highly successful herbivores in the Neotropics. They forage large amounts of fresh plant material to nourish a symbiotic fungus that sustains the...  相似文献   
110.
为研究防突风门未破坏下直角-分支巷道中瓦斯突出冲击气流传播特征,建立相似几何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突出腔体压力在7.5×105 Pa情况下流场中冲击气流压力和速度的变化,分析冲击气流传播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叉口-风门段,正向冲击压力与风门反射压力相交产生瓦斯超压现象;在突出口-分叉口段,正向冲击压力与风门反射压力相互冲击,有效降低突出口冲击气流的瞬时强度;在分叉口处,正向冲击气流首先产生绕射并形成单向涡旋,风门反射气流产生的绕射与单向涡旋方向相反,涡旋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