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28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84篇
基础理论   17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二十年来渤海生态环境参数的演化和相互关系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通过系统分析近20a来渤海中部海域3a(1982-1983,1992-1993,1998-1999年)10航次的生态环境特征参数的变化,描述了变化趋势,初步讨论了各种特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近20a来,渤海中部营养盐的浓度和结构(N/P和Si/N)均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无机氮持续增加,活性磷和硅显著降低,N/P值升高,Si/N值下降。N/P值3a的五月和十月平均值分  相似文献   
22.
于2003年8月下旬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十船连续同步27h采样调查,分析了调查区域的溶解态无机磷、有机磷、总磷的平面分布、断面分布、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内,溶解态无机磷浓度很低,而溶解态有机磷浓度较高(占溶解态总磷的85%以上),是溶解态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各形态磷的平面分布、断面分布均呈现出由河口向邻近海域降低的趋势,溶解态总磷、溶解态有机磷梯度变化较溶解态无机磷更为明显;潮汐对河口浅水区的各形态磷浓度影响较大,对邻近调查海域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3.
利用稳健四分位间距法和迭代法2种稳健统计方法,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共334家环境监测单位开展土壤中汞的实验室间比对,对比对测定结果和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系统性地研究了土壤中汞的质量控制指标。建议实际监测工作中土壤汞的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7%~19%,相对误差控制指标为±8%,低浓度水平下可适当放宽至±10%,加标回收率控制范围为81%~109%,为日常监测开展土壤汞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了评价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4.
玉米自交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选用经田间,土壤试验对N反应有典型差异的玉米自交系478,H21,Wu312,Zong31,Baici,在4个供氮水平下(0.04,0.4,2和4nmol/L),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玉米苗期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极低N胁迫条件下(0.04mmol/L),总干重的基因型差异是由根系,地上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高N下,总干重是由地上部的差异所决定的(表1),极低供N条件下,4578的总干重最大,且有较高的氮效率,Wu312,Zong31相对较低,478相对较高的氮效率主要来源于吸收效率的差异。该基因型在低N下总吸氮量最高,H21居中,Baici,Zong31相对较低,478相对较高的氮效率主要来源于吸收效率的差异。该基因型在低N下总吸氮量最高,H21居中,Baici,Zong31,Wu312相对较低(图1),吸收效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根系全N量的不同所致(图3),而根系全N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根系大小不同(表1),在极低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玉米根系全氮量的变幅比地上部高出28.1%,高N下(4mmol/L),全N量的变幅比地上部高出15.4%(图2,图3),在0.04mmol/L下,478与Wu312,Zong31的利用效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表2)。  相似文献   
25.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在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可利用性,关于喀斯特地区AM真菌多样性以及生态功能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本文归纳了喀斯特地区分离出的AM真菌名录,旨在为喀斯特高效生态修复菌种筛选提供支撑材料。综述了喀斯特地区土壤石灰性、营养物质匮乏、空间异质性强,植被逆向演替、植物种类多样等特点对喀斯特地区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规律,总结了AM真菌对于喀斯特地区土壤结构、营养元素循环、植物抗旱性、植物个体养分吸收、植被演替方面的生理生态功能及作用机理,以期为喀斯特地区AM真菌适生性研究、AM真菌潜在生态功能有效利用、AM真菌-植物共生体系筛选与培育等环节做出指引,为菌根技术在喀斯特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究AM真菌多样性影响机制,探讨AM真菌与植物适生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AM真菌-植物共生体系筛选与培育。  相似文献   
26.
18650型锂离子电池燃烧特性及火灾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18650型锂离子电池的火灾危险性,以3种不同品牌的商品三元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锥形量热仪在不同辐射热和荷电状态下对3种电池进行了燃烧试验,分析了电池的热释放参数、烟参数、毒性参数和质量损失参数。并在试验的基础上构建了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计算了这3种电池在辐射热35kW/m^2及品牌1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在25 kW/m^2条件下的火灾危险指数。结果表明:电池的热参数和毒性参数随电池荷电状态(SOC)和辐射热增大而增大,满电状态下的品牌1电池在辐射热为50 kW/m^2、35 kW/m^2和25 kW/m^2时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分别为9.23 kW、8.64 kW和6.26 kW;生烟量随电池SOC和辐射热增大而减小;综合评估得出了3种电池的火灾危险性。  相似文献   
27.
本研究采用莱州湾沿岸含水层中的沉积物,通过渗滤实验模拟镭的解吸过程。结果表明,在典型的地下水流速范围内(0.02~0.30 cm/min),镭同位素(223Ra、224Ra、226Ra)的解吸没有显著变化。在海水与淡水的混合过程中,解吸的镭比活度与水的盐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当盐度超过海水盐度时(如S=80的卤水中),解吸的镭比活度则趋于最值平台。对比模拟估算的地下水中镭的比活度与莱州湾沿岸实测间隙水中镭的比活度,223Ra和224Ra的结果基本一致,而226Ra的实测结果较模拟估算结果偏小。可能由于含水层中226Ra经反复解吸后得不到母体核素及时补充所致。本研究将为更好地理解镭同位素在含水层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地选择量化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模型的镭端元值提供新的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28.
A simple,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method by solvent extraction-first derivative spectrophotometry is describ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icroamounts of copper in water by means of its reaction and extraction at pH 8.0 with 3-(4-phenyl-2-pyridinyl-5-phenyl-1,2,4-triazine) (PPT) and picrate (2,4,6-trinitro-phenol) into 1,2-dichloroethane. Copper was thus determined in the range 7.5–350 ng/ml with a detection limits (3) of 2.3 ng/ml.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were in all instances less than 2.0%.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opper in several kinds of water.  相似文献   
29.
MS SQL SERVER复制技术在地震前兆数据集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WINDOWS NT 网络操作系统的MS SQL SERVER复制环境,分析并探讨了SQL SERVER复制技术、 复制模块的参数设置及其在地震前兆数据集成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说明了SQL SERVER复制技术在地震前兆数据集成中应用的可行性。 同时,对复制过程中常出现的事务日志空间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分析结果表明,应用SQL SERVER复制技术进行数据交换、 共享及应用是较为有效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0.
Chemical, electrochemical and flow variables were optimized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lectrocoagulation process for the removal of copper, lead and cadmium. The electrochemical process, which uses electrodes of commercial laminate steel, was applied to simulated wastewater containing 12 mg dm(-3) of copper, 4 mg dm(-3) of lead and 4 mg dm(-3) of cadmium.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the process were identified as pH=7, flow rate=6.3 cm(3) min(-1) and a current density between 31 and 54 A m(-2). When the electrode geometric area and time of electrolysis reached critical values, the copper removal reached a maximum value of 80%. A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identified between the current density and the mass of generated sludge. In addition, a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specific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urrent density.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provide important dat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ustrial-scale electrolytic rea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