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1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1635篇
安全科学   310篇
废物处理   288篇
环保管理   350篇
综合类   2411篇
基础理论   773篇
污染及防治   1826篇
评价与监测   173篇
社会与环境   186篇
灾害及防治   20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373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375篇
  2011年   433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52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91.
研究了采自西南3省、1市17个选煤厂的原煤和洗精煤样品,分析了灰分、氟和砷含量,探讨了选煤脱除氟、砷的机理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选煤能有效降低煤中氟、砷的含量,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92.
凝聚/絮凝过程中形成的絮体通常具有分形几何结构,导致絮体的密度、渗透性发生了变化,从而对于固液分离过程(沉淀、气浮和过滤)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基于前人对于絮体分形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絮体与微气泡之间接触碰撞的动力学方程、絮体/微气泡聚集体在水中上升的分形速率方程。絮体与微气泡间的相对尺度和流态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碰撞机制,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式与絮体的分形维数也有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93.
散射光下铁(Ⅲ)-丙酮酸盐配合物还原铬(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散射光下铁(Ⅲ)-丙酮酸盐配合物对铬(Ⅵ)的光还原反应;考察了溶液pH、铁(Ⅲ)、丙酮酸钠、铬(Ⅵ)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分析了铬(Ⅵ)光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铁(Ⅲ)-丙酮酸盐配合物体系能在较弱的散射光下还原铬(Ⅵ)。在铬(Ⅵ)浓度为19.2μmol/L、铁(Ⅲ)浓度为10.0μmol/L、丙酮酸钠浓度为240μmol/L、pH为3.0、光照240min的条件下,铬(Ⅵ)的还原率达到99.7%。从表观动力学方程的反应级数看,铁(Ⅲ)的级数(0.83)最高,铁(Ⅲ)浓度是影响铬(Ⅵ)光还原反廊速率的主要因素.铁(Ⅱ)是铬(Ⅵ)光还原的主要还原剂。  相似文献   
894.
电催化氧化法处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自制电化学反应器对阴离了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电催化氧化处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阳极材料、电解电压、电解时间、电极间距离、废水pH、废水电导率等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电解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处理条件。在电解电压为8V、电解时间为30~40min、电极间距离为2cm、废水pH为8~10、废水电导率为0.620ms/cm的条件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电解处理去除率可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895.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举国欢腾,如何建好奥运场馆举世瞩目.我们作为从事高保安智能锁具研制多年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深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愿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以求建好奥运场馆,推进高保安锁具发展.  相似文献   
896.
Phosphorus (P) is both a nutrient and a pollutant. For instance, excess P induces water eutrophication followed by death of fishes and other water life.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P content in sediments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study P cycling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 to determine organic P in sediments is NaOH–EDTA extraction followed by 31P-NMR detection. However, some organic P compounds are difficult to extract using NaOH–EDTA due to the low solubility, thus can not be detected by 31P NMR. Here, we used foam separation to determine organic P in sediment of North Canal of Tianjin City, China. Organic P was first enriched using foam separation coupled with NaOH extraction. The enriched organic P was then analyzed with 31P NM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xtraction method, foam separation coupled with NaOH extraction enriched more P compound because 31P NMR detected an extra signal of teichoic acid at chemical shift 1.14. This teichoic acid signal was not detected in the extract prepared using only NaOH–EDTA. Our finding demonstrates that determination using foam separation followed by 31P NMR is feasible.  相似文献   
897.
Qu  Yang  Luo  Hongjie  Gao  Guolei  Wang  Yaowu  Wu  Linli  Gao  Yang  Xing  Yulong 《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2023,25(2):1130-1141
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 - Secondary aluminum dross (SAD) is classified as hazardous waste by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because it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toxic and...  相似文献   
898.
本研究基于实验室筛选、培养的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简称SRB)菌群,分别考察以麦芽糊精、污泥、乙醇、乳酸钠等为碳源时SRB的生长状况,同时模拟野外环境进行柱淋滤实验,分析在不同碳源作用下原位控制酸性矿山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这4种碳源时,SRB还原硫酸盐能力的大小依次为:...  相似文献   
899.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子印迹技术(MIT)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技术,它的产生与发展为环境科学打开了又一视角。介绍了MIT的产生与发展及基本原理,综述了MIT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MIT在固相萃取、膜分离、色谱分析、传感器及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催化剂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00.
沥青烟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质,对人的健康会造成极大的伤害。电捕焦油器对消除沥青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捕集沥青烟气较为理想的净化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