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81篇
安全科学   101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581篇
基础理论   76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67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901.
利用美洲商陆修复锰尾渣污染土壤对后茬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法研究用锰超富集植物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修复锰尾渣污染土壤对后茬植物大豆(Glycine max)和绿豆(Phaseolus radiatus)的影响.经美洲商陆修复锰尾渣污染土壤后,后茬植物大豆和绿豆的镉、铅、锌和锰含量降低,污染土壤的毒性减弱,有利于这2种植物生长.经美洲商陆修复2~3 a,可显著减弱污染土壤对大豆的毒性.由此可见,在经美洲商陆修复的污染土壤上栽培大豆,可以增加含氮量,促进其他植物生长,从而维持锰尾渣污染区植被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02.
水信息学及其在水环境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在水范围内运用知识的新途径、元知识.它着重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3S技术、可视化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并结合传统水科学和工程学的方法,研究与水环境相关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模拟、预测和结果显示等问题.文章首先探讨了几种不同的水环境概念及水环境研究模型,阐述了近年生态水力学模型的制约因素.生态水力学模型建市在时空一致性和质量能量守恒等假设上,而水生态系统的高度复杂性、非线性和时空特异性制约模型的发展.从"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两个视角出发,重点阐述数学模型、数据挖掘、数据同化、数据驱动、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商业软件等水信息学方法在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目前水信息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法交叉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加强,包括基于数据的各方法手段的结合、基于数据和基于过程的两者结合、水环境的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的结合等.  相似文献   
903.
大石桥地区以丰富的菱镁矿资源而著称,但资源的开采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以大石桥地区为研究背景,分析研究菱镁矿开采对当地地球化学环境造成的影响.采用数学统计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10种元素在不同生态环境因子中的相互关系及土壤试样中的含量变化曲线;重点分析了9种元素在土壤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大石桥地区的菱镁矿开采严重影响了研究区域内的地球化学环境以及各种金属非金属元素在不同生态环境因子中的含量;Mg在土壤中的含量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对其他金属非金属元素的吸收;土壤中一部分地球化学性质相近元素的相关性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元素在土壤环境中的相互关系与其外部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镁元素对动植物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常量元素,但高镁环境不利于动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威胁到了人类健康,容易产生一些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904.
四川小麦品种的旗叶光合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小麦品种光合特性优势材料筛选及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弱光照地区的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以41个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和2个高产推广品种(川育16和川麦42)作为材料,分3个时期(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测定各品种小麦旗叶的光合特性参数和叶面积.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在不同生育期存在明显差异,3个时期净光合速率(NPn)高低依次为: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根据NPn、旗叶面积(FLA)和3个时期净光合速率平均值与旗叶面积乘积(mNPn×FLA)筛选出了2个光合特性优良的地方品种——ZM4846、ZM4711和1个育成品种——川育16,可作为西南弱光照地区小麦高光效育种的亲本资源.其中灌浆期水分利用率(WUE)最大的3个品种为川育16、ZM4787、ZM4679,水分利用率具有随光合速率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本研究明确了在3个时期各相关性状对NPn的影响,并提出在四川地区小麦高光效品种选育上应选择在灌浆期具有低胞间CO2浓度、低蒸腾速率、高水分利用率的品种.  相似文献   
905.
基于GIS的陕西省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修复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修复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需要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区研究。论文以陕西省为例,应用ArcGIS 9.2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年降雨量、土壤侵蚀、人口密度等指标,划分出陕西省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修复适宜区域,并分析了陕西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情况。结果表明,陕西省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修复区面积为23 911 km2,秦岭大巴山区适宜自然生态修复的面积最大,研究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一步实施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06.
以区(县)为评价单元,采用野生动物丰富度、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受威胁物种丰富度等评价指标,应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对成渝经济区148个区(县)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价,以阐明区域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 归一化处理时修正了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野生动物丰富度、物种特有性、受威胁物种丰富度4个指标的最大值. 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中12个区(县)的生物多样性等级为高,71个区(县)为中,55个区(县)为一般,10个区(县)为低. 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区域主要包括大巴山区、渝东南武陵山区、渝南金佛山、四面山、三峡库区、龙门山、川西南山地,而生物多样性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盆中丘陵平坝、渝西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岭谷等区域. 评价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907.
井下工作面必须应用通风系统。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两种通风方式下,不同风口布置的掘进巷道内空气龄、空气流速和热舒适性指标PMV值的分布情况。根据模拟结果对掘进巷道通风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长距离送风和短距离抽风方式是最有效率的通风模式。压入式通风方式的风口应布置在距掘进头10 m附近,抽出式通风方式抽风口应布置在距掘进头2m范围内。在相同的送风条件下,可增大短距离抽风方式下的送风温度,以提高掘进巷道内热舒适性和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908.
基于Web的测井井控HAZOP分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HAZOP分析耗时长,工作量大,分析费用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的现状,提出基于Web的测井井控HAZOP分析技术,即通过与测井专业人员的交流和对现场作业条件的研究划分单元节点,找到偏差与影响,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并发挥Web的技术优势对分析结果进行汇总,经专家审核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测井井控HAZOP分析知识库.该知识库具有开放性特点,汇集大量测井井控HAZOP信息,分析人员可借助该知识库信息有效开展后继HAZOP分析工作.以测井井口设备为例介绍了基于Web的HAZOP分析和审核入库的过程.研究表明,基于Web的测井井控HAZOP分析技术可减轻分析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并有助于分享知识库,指导后续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909.
汉江中下游春季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2年4月,在汉江中下游从丹江口坝上至其河口沿途设17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10科26属33种,其中桡足类4科10属11种,枝角类6科16属22种。根据各采样点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采用Shannon 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了不同江段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多样性特征,并运用SOM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其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江段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分布呈现出中游高于下游的特征,而物种丰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则是下游高于中游;中游上段的属于密度高但多样性低的群落、中游下段和汉江口属于密度较低但多样性高的群落,下游除汉江口外属于密度和多样性均较低的群落。  相似文献   
910.
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水质的优劣,有利于了解水体污染状况的发展趋势.为及时掌握汉江下游水质变化,基于2019年3—12月汉江下游干流及主要支流浮游植物和水体理化指标监测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并通过冗余分析研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同时运用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对汉江下游水质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