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78篇
安全科学   84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460篇
基础理论   74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51.
王小兰  王雁  闫世明  岳江  郭伟  郝振荣 《环境科学》2022,43(7):3423-3438
对2017~2019年晋中盆地主要城市PM10和PM2.5逐时浓度资料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晋中市和太原市颗粒物浓度主要分布特征;此外利用PM2.5逐时浓度资料,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通过轨迹密度分析(TDA)、轨迹停留时间分析(RTA)和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并对PM2.5逐时浓度资料和对应时刻风向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晋中盆地主要城市冬季PM2.5传输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颗粒物浓度整体水平高于晋中市,月、季变化特征类似,均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特征,最高值出现在1月.晋中市受静稳型天气形势引起的颗粒物污染较受沙尘型天气形势导致的颗粒物污染相较太原市更普遍一些;颗粒物的分布呈现出晋中市中间值较多,太原市高值偏多、低值偏少的特点,冬季为晋中盆地PM2.5污染高发季节.晋中盆地主要城市冬季PM2.5传输通道均可分为4类:第一类通道沿太行山横谷传输,第二类通道为偏东南方向传输通道,第一、二类均为近距离传输通道,气团会携带较多...  相似文献   
152.
姚玉璧  杨金虎  岳平  陆登荣 《生态环境》2011,20(11):1585-1593
基于三江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潜在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59—2008年间,研究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5.316~13.047 mm.(10a)-1,春夏季增幅较大;最大潜在蒸散量呈增加趋势,年最大潜在蒸散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5.073~10.712 mm.(10a)-1,夏季增幅最大;地表湿润指数变化也呈增加趋势,年地表湿润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0.011~0.026(10a)-1,冬季增幅最大,在15年周期附近,出现了3~5个干湿交替期,1984年之后为偏湿期,在中高频区,1998—2006年有偏干振荡;影响三江源区地表湿润指数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平均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153.
基于黄土高原1961—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可能蒸散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异常分布特征和次区域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8年间,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多年平均在400~800 mm之间,大部分区域650~750 mm之间。一致性异常分布是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高原西北部区、高原东北部区和高原东南部区。高原西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发生了突变现象;高原东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也发生了突变;而高原东南部区域下降趋势不显著,未发生突变。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3个空间分区中,3 a的周期振荡表现得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4.
不同沉水植物净水能力与植株体细菌群落组成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琳  岳春雷  张华  李贺鹏  杨乐  王珺 《环境科学》2019,40(11):4962-4970
选取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和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这8种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室内静水条件下对其氮、磷吸收和水质净化能力进行对比试验,并结合16S rRNA基因测序对沉水植物关联细菌群落组成进行测定,研究沉水植物对水体的净化能力与植株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种沉水植物对水体中的氮磷的去除主要通过植物增效作用,植物吸收富集作用去除率较低.其中密刺苦草对水体中TN、TP的去除率最高,达到了91. 58%和96. 81%.伊乐藻、金鱼藻对水中氮磷自身吸收能力高于其他组,密刺苦草和苦草的植物增效的净化能力最强.经分析,8种沉水植物对水体中氮磷的净化能力较强可能是因为植物关联的细菌大多具有降解作用.根瘤菌目(Rhizobiales)、伯克霍尔德氏菌目(Burkholderiales)、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产碱杆菌科(Alcaligenaceae)、贪铜菌属(Cupriavid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ales)的细菌可能是引起密刺苦草增效的净化能力较强的优势菌群,异常球菌纲(Deinococci)、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腐螺旋菌科(Saprospiraceae)和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的细菌可能是引起苦草增效的净化能力较强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55.
为提升我国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技术,完善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能力建设,建立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方法体系,介绍了国外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技术发展与标准体系,以及我国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技术与能力现状.分析了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技术的发展方向,建议持续发展安全性试验技术,创新现有技术手段,解决更多、更苛刻事故场景对应的试验模拟能力覆盖问题,建立完善的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能力体系与试验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56.
活性炭因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经济易得性,常作为气体吸附法净化气体的吸附剂。SO2是大气环境质量指示的一个重要大气环境因子,其排放被严格控制。SO2的吸附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选取商品粒状活性炭作为样品,在常温、常压、相对湿度RH=0%、用SO2标气和N2模拟配制气体的条件下,进行了活性炭物理吸附SO2的穿透曲线和吸附容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商品活性炭实验吸附穿透曲线和吸附容量随其颗粒直径的减小而增加,吸附曲线也由陡峭变平坦。所得实验结果为商品活性炭的使用提供实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7.
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静脉产业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基本概念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我国建立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的重要意义. 选取经济发展、资源循环与利用、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4个方面共20个指标,构成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全面、准确地反映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水平. 经过综合分析,确定采用层次分析(AHP)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计算. 根据权重分析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重点应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保障环境安全,污染控制以固体废物的安全处置为主. 最后,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该方法所设定的各项指标在经济上、技术上、可操作性上都是可行的. 依据该评价方法,制定了国家《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   相似文献   
158.
几种农药在烟草上的消解动态与复合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室外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在烟草上的消解动态,同时研究了多菌灵、高效氯氰菊酯对吡虫啉及吡虫啉对高效氯氰菊酯降解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在烟叶中的消解半衰期为3.98d,喷药后15d,降解了94.60%;高效氯氰菊酯对吡虫啉降解表现出延缓作用,而多菌灵对吡虫啉降解表现出加速作用.高效氯氰菊酯在烟草中消解半衰期为4.82d,喷药后15d,消解了88.32%;吡虫啉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消解表现出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159.
笔者自行开发并研制了低空(<1 km)分层降水和云水采集系统,该系统成功地应用于福建省厦门市和贵州省贵阳市酸性降水来源和成因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探讨酸性降水来源和成因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支持。该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航空测量,目前国内外的类似研究中没有使用该系统进行样品采集的先例,因此该系统的开发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0.
西安地区人工林土壤干层与水分恢复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查明西安地区土壤干层和丰水年之后的土壤水分的恢复,利用烘干法研究了人工林地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西安地区丰水年极端降水前杨树林,法国梧桐林、中国梧桐林和苹果林地大约1.5~4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分别为9.3%、9.0%、9.7%和9.1%,普遍存在土壤干层,干层厚度约2.5m。丰水年之后土壤水分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干层全部消失。经过1a左右的入渗,水分恢复深度可达6m左右。根据丰水年之后土壤含水量的不断消耗确定,西安地区丰水年之后一般经过3~4a左右的时间,人工林地的干层将会再次出现。发育弱的土壤干层并未影响到人工林的正常生长,表明在西安或与西安类似降雨量的黄土高原其他发展人工乔木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