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00篇
  免费   676篇
  国内免费   4491篇
安全科学   1083篇
废物处理   732篇
环保管理   1108篇
综合类   7166篇
基础理论   2114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4050篇
评价与监测   608篇
社会与环境   518篇
灾害及防治   486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658篇
  2021年   565篇
  2020年   502篇
  2019年   387篇
  2018年   496篇
  2017年   606篇
  2016年   548篇
  2015年   728篇
  2014年   1000篇
  2013年   1330篇
  2012年   1177篇
  2011年   1194篇
  2010年   929篇
  2009年   886篇
  2008年   931篇
  2007年   799篇
  2006年   652篇
  2005年   488篇
  2004年   387篇
  2003年   442篇
  2002年   391篇
  2001年   329篇
  2000年   327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266篇
  1997年   265篇
  1996年   241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实验考察了臭氧对酸性嫩黄G色度脱除和其溶液pH值的变化情况,并对降解溶液中的残留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20min时,脱色率达到97.5%;有酸性物质生成并使得溶液的pH值随反应时间的推移下降,pH与脱色率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经反应,分子中的—SO3Na基团大部分生成了SO42-;N并没有氧化成NO2-、NO3-,而是生成其它含N化合物。  相似文献   
952.
各国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结构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良斌  李丽  刘玉强  董路  赵娜娜 《环境工程》2007,25(4):62-64,69
介绍美国、德国和欧盟等国的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对于填埋场防渗结构包括防渗构造、防渗系数、防渗层厚度的有关规定。并对我国54家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防渗结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生活填埋场防渗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发生渗滤液泄漏,这与现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有关防渗结构的要求不足有关。建议我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采用复合防渗结构,人工膜厚度至少为1.5mm,压实粘土层厚度至少为50cm。  相似文献   
953.
刘佳  蒋岚岚  耿震 《环境工程》2007,25(5):64-66
通过分析无锡市桃花山垃圾填埋场原工程渗沥液导排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卫生填埋场的现状,提出扩建工程在原工程和扩建工程和新场渗沥液导排2个关键环节上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54.
水溶液中活性成分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光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颖  萧潇  汪磊  孙红文  黄国兰 《环境化学》2007,26(6):730-734
采用长波紫外灯(UV365)和模拟日光灯研究光化学活性成分对水溶液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s)光降解效率的影响,并讨论了光降解导致NPEOs成分分布的变化.研究表明,在UV365辐射下,亚硝酸根,Fe(Ⅲ),H2O2和腐殖酸(HA)等的存在对NPEOs96h的降解效率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模拟日光下,Mn(Ⅱ),Fe(Ⅲ),H2O2等对NPEOs的光降解也有一定的促进,而此条件下HA的存在则表现为对光降解的抑制作用.此外,还考察了NPEOs在不同比例的Fe(Ⅲ)-HA和Fe(Ⅲ)-H2O2复合体系中的光降解效率.除了导致光降解效率的提高外,活性成分的存在也会导致降解后NPEOs成分分布的变化.以在UV365辐射下为例,H2O2(1000 μmol·l-1)或Fe(Ⅲ)(10和100 μmol·l-1)的加入使反应后短链NPEOs所占比例从初始的22.52%明显提高至29.75%,29.89%和51.89%.这种成分分布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长链NPEOs在降解过程中发生EO链衰减,从而使短链NPEOs成为其降解中间产物;或是由于长链NPEOs比其短链同系物具有更高的敏化降解速率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955.
骨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和降低基因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分级提取的方法研究了施加骨炭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的固定效果,结果表明,土壤施加10 mg·kg-1骨炭后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的浓度都显著下降;而加入骨炭后土壤有机结合态Pb的浓度显著上升,表明骨炭可以吸附、固定土壤中的Pb,改变Pb的化学形态,降低Pb的生物可利用性.加入骨炭后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Cd的浓度都显著下降,残渣态Cd的浓度明显上升.骨炭处理对土壤中Cu化学形态的影响和Pb相似,表明骨炭可以吸附固定土壤中的Cu.骨炭处理对Zn也有一定的固定效果,降低了土壤中水溶态的Zn.采用植物彗星实验研究了施加骨炭对土壤基因毒性的影响,表明加入骨炭后减轻了污染土壤对洋葱根尖细胞的DNA的损伤,降低了土壤污染对植物的基因毒性.生物评价和化学评价的结果均表明骨炭是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修复剂,能有效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对植物的毒性.  相似文献   
956.
厌氧-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工艺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研究1种填埋场地循环操作的厌氧-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工艺,设计了该工艺模拟装置并研究了其运行工艺特性.厌氧阶段主要通过渗滤液回灌控制反应器工艺条件,主要试验结果为,pH值,R1在 6周后可上升至6.7~7.8,R2在17周内一直低于6.8;渗滤液COD浓度,R1在13周时下降至10?617 mg/L,R2在5周后上升至60?000 mg/L后长期趋于稳定;填埋气累计产量,R1在8周达到44%,R2几乎不产气.衡量稳定化可以分别采用渗滤液pH、COD浓度及BOD5/COD的减少率、填埋气的累计产率等指标来判断,并据此转换为好氧填埋运行.好氧阶段主要是通过强制通风来减少恶臭和水分,主要试验结果为,通风19d氨气浓度降为1.16 mg/m3,通风23d后恶臭浓度降为19;通风14d后含水率降为26%.完成此阶段的工艺指标值可依据矿化垃圾开采的最终用途确定.对主要试验数据进行了数值模拟.厌氧-好氧填埋过程的微生物演替经RISA分析,有4个优势菌群,一些兼性菌群在厌氧-好氧阶段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  相似文献   
957.
采用浓度梯度污染暴露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石油烃和重金属Cu2 、Cd2 的毒性效应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石油烃和Cd2 、Cu2 对沙蚕均具有较强的毒性效应.暴露4 d和10 d后,石油烃LC50分别为440和110 μg·L-1,Cu2 分别为1 150和570 μg·L-1,Cd2 分别为5 090和2 500 μg·L-1,相应的生态毒性大小为:石油烃>Cu2 >Cd2 .在Cd2 、Cu2 污染暴露条件下,沙蚕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抑制率均低于50%.而在石油烃污染暴露条件下,沙蚕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最高抑制率可达90%以上;而且,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与石油烃的浓度显著相关.可见,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较灵敏地反映出石油烃对沙蚕的污染效应及其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958.
为了探究Cd胁迫下青葙中Mn的生理作用,通过水培实验,研究在Cd暴露下(0、5和25 μmol·L-1 )施加Mn(5、100和1 000 μmol·L-1 )对青葙的干重、叶绿素含量、Cd含量和青葙根部不同区域实时Cd2+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Mn的供应水平可缓解Cd对青葙生长的抑制效应.在Cd浓度为5 μmol...  相似文献   
959.
Swimming pools adopt chlorination to ensure microbial safety. Giardia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in swimming pool water because of its occurrence, pathogenicity, and chlorine resistance. To control Giardia concentrations in pool water and reduce the microbial risk, higher chlorine doses are required during disinfection. Unfortunately, this process produces carcinogenic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that increase the risk of chemical exposure. Therefo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the comparative microbial...  相似文献   
960.
Accurately quantifying the concentration and transport flux of atmospheric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 is vital when attempting to thoroughly identify the pollution formation mechanism.In this study,the mobile lidar measurements in Beijing on heavily polluted days in December from 2015 to 2018 are presented.The lidar was mounted on a vehicle,which could perform measurements along designated routes.On the basis of mobile lidar measurements along closed circuits of the 6 th Ring Ro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