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6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920篇
安全科学   305篇
废物处理   117篇
环保管理   187篇
综合类   1636篇
基础理论   42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93篇
评价与监测   134篇
社会与环境   138篇
灾害及防治   11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土氟静态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土对氟的静态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种土的吸附性能与氟质量浓度的关系用回归方程拟合达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水平,土吸附系数差异,表现为中沙<粉土<粉质粘土<粘土.此外,土吸附氟后的平衡溶液pH值随氟加入质量浓度增大而上升,主要是氟与OH-发生交换吸附作用;干扰因素试验中,HCO3对氟吸附有重要影响,随其质量浓度增加而减少,CR、S042-表现不明显;pH值因素试验中,氟的吸附性能随pH值先增加后下降,原因是酸碱条件影响了氟的存在形态,导致土氟吸附性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9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国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是一个基于时空尺度的动态概念.首先了解了1996-2005年期间全国建设用地变化的大背景,然后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05年建设用地数据、各种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全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各省、市、自治区建设用地的集约分值,根据标准确定了各自的集约度水平,结合ArcGis将评价结果空间化,进一步分析了集约度的空间差异.针对不同的集约度区域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为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提供指导,促进经济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建设用地数量在持续上升,增长率呈现波浪状;(2)建没用地的集约度在空间上存在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集约度水平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3)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是考核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4)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在结果评价时比较客观、全面,同时可以很方便地确定权重系数.  相似文献   
993.
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长川流域土壤侵蚀情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采用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法,评价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长川流域实施不同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显著,相对而言,退耕还林(草)对流域总体土壤侵蚀影响不大.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的组合情景方案对土壤侵蚀影响较大,部分组合情景的土壤侵蚀甚至可低于土壤侵蚀背景值.可见,水土保持措施结合退耕还林(草)可以控制和减少研究区土壤侵蚀.在今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应首推生物和工程措施辅以退耕还林(草)措施.  相似文献   
994.
江西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中碳较小幅度的变化能引起全球气候较大的变化,而表层土壤有机碳库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估算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对土壤碳库变化及土壤固碳潜力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根据2006年江西省各县市典型土壤GPS定点采样样点的理化分析数据计算出有机碳密度并进行空间插值,利用江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相关数据建立土壤空间数据库,结合各土壤类型分布面积,估算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江西省表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介于2.655~6.877 kg·m-2之间,有机碳库总储量为640 355.653×106 kg,其中,仅红壤和水稻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已占90.71%.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赣西、赣东如萍乡、宜春、上饶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赣南、赣北地区如九江、赣州等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较低,总体上呈东西走向高,南北走向低的趋势.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人类干扰下的土壤碳库研究却很少,其碳库动态变化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5.
尤飞  石王莹  胡源 《火灾科学》2005,14(4):258-266
本文运用一步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含有十溴联苯醚(DBDPO)或十溴二苯乙烷(DBDPE)和C16改性蒙脱土(MMT)的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复合材料,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UL 94垂直燃烧和锥型量热等试验手段对其燃烧性能和相态进行了表征.结果标明,DBDPO/E存在时仍可获得具有插层结构的HIPS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十溴和蒙脱土两种体系间的良好协同效应,这些材料的阻燃性提高、燃烧后的热释放速率下降.文中对其潜在机理进行了探讨.这种协同效应可用于指导发展环保性和阻燃性兼顾的HIPS纳米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996.
厦门海域春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初探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应用稀释法对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率(k)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5月,西海域18测站k、g分别为2.41、0.78d^-1;南部海域27测站分别为2.43、1.32d^-1。8月18测站k、g分别为3.00、2.90d^-1;27测站分别为1.94、0.91d^-1。说明厦门海域作为典型的亚热带港湾,具有高的k、g值。分粒级研究结果显示:8月,18测站微型浮游动物对微型浮游植物(Micro)具摄食偏好;而27测站微型浮游动物对Micro和Nano级的摄食率相近。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研究18测站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的k、g,结果表明:春季,生长率和摄食率分别为2.00、1.02d^-1;夏季分别为1.52、0.96d^-1。  相似文献   
997.
荷电水雾除尘器捕尘效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实验分析了影响荷电水雾除尘器除尘效率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除尘效率数学模型,该模型明确地表达了过滤风速、喷雾量以及雾滴荷质比对除尘效率的贡献情况。对实验结果及数学模型的分析表明,对于带有振弦栅的荷电水雾除尘系统,喷雾量对除尘效率的影响比过滤风速及荷质比更为显著,新除尘效率模型的提出对指导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实验中同时确定了荷电水雾除尘器最佳操作参数,在粉尘入口浓度为412 mg/m3的情况下,当过滤风速为16 m/s,喷雾量为12×10-3 m3/min,雾滴荷质为3.5×10-4 c/kg时,除尘效率可达99.5%。  相似文献   
998.
999.
The anaerobic digestion performances of kitchen waste (KW) and fruit/vegetable waste (FVW) were investigated for establishing engineering digestion system.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lab-scale to pilot-scale, including batch, single-phase and two-phase experiments. The lab-scal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FVW to KW at 5:8 presented higher methane productivity (0.725 L CH4/g VS), and thereby was recommended. Two-phase digestion appeared to have higher treatment capacity and better buffer ability for high organic loading rate (OLR) (up to 5.0 g (VS) L?1 d?1), compared with the low OLR of 3.5 g (VS) L?1 d?1 for single-phase system. For two-phase digestion, the pilot-scale system showed similar performances to those of lab-scale one, except slightly lower maximum OLR of 4.5 g (VS) L?1 d?1 was allowed. The pilot-scale system proved to be profitable with a net profit of 10.173 $/ton as higher OLR (?3.0 g (VS) L?1 d?1) was used.  相似文献   
1000.
The methods of synthesizing carbon nanotube (CNTs)-Cu/ZnO nanocomposites using a Cu hyperaccumulator (Brassica juncea L.) constitute a new insight into the recycling of hyperaccumulators and provide a new rout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green nanostructure syntheses. In this paper, CNTs-Cu/ZnO nanocomposit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using B. juncea plants as the sources of C, Cu, and Zn. The synthesized CNTs-Cu/ZnO nano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a (EDS). The synthesized CNTs were characterized further by selected area diffraction (SAD) patterns and Raman 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individual CNTs was middle-hollow, with an outer diameter of about 80 nm. The synthesized CNTs were not at all crystalline and there were a few defects in the walls. The outer diameter of CNTs-Cu/ZnO nanocomposites was 110 nm. The diameters of Cu/ZnO nanoparticles were 29.5/32.7 nm, respectively. Cu/ZnO nanoparticles that had grown onto the CNT surface were nonuniform and agglomerated. The Cu/ZnO nanoparticles were p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