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6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791篇
安全科学   301篇
废物处理   144篇
环保管理   219篇
综合类   1574篇
基础理论   404篇
污染及防治   666篇
评价与监测   136篇
社会与环境   131篇
灾害及防治   15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81.
以五水硝酸铋为铋源、钼酸钠为钼源、硫脲为硫源,采用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合成了MoS_2/Bi_2S_3异质结光催化剂,采用XRD,SEM,TEM,BET,UV-Vis DRS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MoS_2纳米片在Bi_2S_3微棒表面生长,增加了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并形成异质结构,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迁移,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再复合。实验结果表明:钼酸钠与五水硝酸铋的质量比为1∶2时制备的复合光催化剂性能最好,反应180min时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可达96.4%,明显高于MoS_2和Bi_2S_3,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该催化剂对罗丹明B、甲基橙和4-硝基苯酚的去除率分别为97.1%、93.1%和90.5%,表明其对污染物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82.
为解决水体因低碳氮比而导致脱氮效率差的问题,将颗粒聚己内酯(PCL)重新塑形为阶梯环状,研究其作为反硝化过程的生物膜载体与固相碳源的反硝化性能。结果表明,在静态实验中,平均反硝化速率为8.57 mg NO3-N/(L·h);反硝化过程为零级反应。连续填充床实验中,超过90%的硝酸盐可被去除,出水NO2-N质量浓度低于0.20 mg/L;出水NH3-N质量浓度略有上升;出水溶解性有机碳(DOC)先上升后降低至1 mg/L左右。电子扫描显微镜扫描显示,PCL阶梯环反应表面空隙率较高,表面生物膜以杆菌为主,反应后被明显腐蚀;液相色谱检测显示PCL阶梯环分子量反应前后略有下降,其结构未受到破坏;表明该材料适合作为反硝化反应的碳源的同时,又可以作为载体供微生物附着生长。  相似文献   
183.
一株耐盐柴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某油田附近受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一株以柴油为惟一碳源的耐盐菌株LS1。通过对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菌体的形态观察及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LS1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该菌株可耐受的最高盐度(Na Cl)和柴油浓度分别为6%~8%和12 000 mg/L。菌株生长的适宜p H和温度条件分别为6.0~8.0和28~36℃。在盐度为6%、p H为7.0、温度为32℃、菌种投加量为10%的条件下,初始浓度为3 000 mg/L的柴油经6 d降解后,去除率可达78.3%,加入适量外加碳源葡萄糖和蔗糖,可使降解率分别提高至92%和90%左右。菌株LS1的耐盐机理可能是通过在细胞内积累甜菜碱以调节菌株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投加甜菜碱可提高耐盐菌LS1在高盐环境下对柴油的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184.
化学混凝法去除稠油废水中的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油田稠油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混凝除硅方法对稠油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锌复合混凝剂的混凝、软化及镁剂除硅相结合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除硅效果。确定了最佳除硅配方:NaOH的加入量为500~600mg/L,除硅剂MgCl2.6H2O的加入量为700~800mg/L,锌复合混凝剂加入量为100~150mg/L,处理后废水中SiO2的质量浓度小于50mg/L,达到热采锅炉的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85.
铁阳极电凝聚处理活性黑KN-B染料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铁阳极电凝聚处理活性黑KN-B染料废水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电流密度、染料溶液初始pH值、电介质浓度及种类、温度、染料浓度等因素对脱色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活性黑KN-B模拟废水的脱色效率达93%;电流强度、染料浓度、电解液初始pH值及电解质的种类对染料溶液脱色效率影响显著,电解液温度、电解质的浓度对脱色效率的影响不明显;以铁为阳极的原位电凝聚处理活性黑KN-B模拟废水混凝过程中主要作用机理以吸附电性中和为主;电凝聚过程中活性黑KN-B在阴极上发生了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186.
滦河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的综合分级表征及其混凝去除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OM)是微污染物的潜在载体,是消毒副产物的主要前驱物,自身又可能成为微污染物,因此研究其内在特性和去除机理有着重要的基础性科学意义.本研究综合利用化学、物理分级方法(即树脂和超滤分级法),对中国北方典型饮用水源--滦河水体的DOM进行全面分级表征.此水体DOM基本化学分级特征是憎水酸(HoA)、亲水性物质(HiM)含量较高,且具有季节稳定性;其物理分级特征是分子量<1 kDa及3 kDa~10 kDa的组分含量较高,也表现出一定的时间稳定性.选用工业聚合铝(PAC)研究此DOM的基本混凝特征和内在混凝机理,结果表明,强憎水部分HoA及3 kDa~10 kDa间的有机物较易被去除,而较大分子量范围10 kDa~30 kDa间的有机物去除率较低,说明混凝过程中此DOM的物理性质不起主要作用,而化学性质更为重要.特别对DOM各组分作进一步(结合)分级研究,发现HoA主要在>10 kDa范围.<1 kDa的有机物中主要为HiM,但其中还含有HoA和弱憎水酸(WHoA),这使特定条件下部分<1 kDa有机物被混凝去除成为可能.另外,HoA中按分子量大小仍可分为易去除和难去除部分,但分布不连续,易去除部分在3 kDa~10 kDa和>30 kDa区间,而其10 kDa~30 kDa部分较难去除,说明可能存在其他结构性影响因素,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7.
用水解酸化池-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活性艳红X-3B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解酸化池-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活性艳红X-3B的模拟废水,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对水解酸化池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考察了水解酸化池-膜生物反应器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及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沉降性能对膜污染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解酸化池HRT为16h时,废水的可生化性最好,挥发性脂肪酸质量浓度与COD比值为0.5;HRT为17h时,废水脱色率达69%,而COD的去除率受HRT影响较小;膜生物反应器主要起去除废水中COD的作用;水解酸化池-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后废水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83%和97%;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直接影响膜污染的速率。  相似文献   
188.
气相色谱法直接测定水中微量有机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秀华  高明华  梁云  赵璞 《化工环保》2006,26(2):160-162
用配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的气相色谱仪直接测定水中多种微量有机胺。试样经过滤后直接进样,在气相色谱仪上使用CP7448毛细管柱,用外标法测定水中微量甲胺、二甲胺、一乙胺、二乙胺的含量。在所选择的色谱操作条件下,甲胺、二甲胺、一乙胺、二乙胺的质量浓度分别在一定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4种组分的回收率分别为96.7%,99.0%,101.2%,99.2%;精密度分别为4.3%,3.7%,5.5%,3.1%;检出限分别为2.0,2.0,1.5,1.5mg/L。该方法操作简便,回收率、精密度高。  相似文献   
189.
稀土酞菁锰对表面活性剂(LAS)的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新型含稀土酞菁锰(KCeO2MnPcX)催化剂对水中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氧化降解的催化性能,讨论了影响催化氧化反应的各种因素,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同时初步探讨了这种催化剂对表面活性剂的催化氧化机理,为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0.
ASBR反应器处理豆制品废水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亮  李风亭  刘华 《环境工程》2006,24(1):18-21
采用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处理食品加工废水。试验研究了反应器的最佳进水、反应时间比,从而得出最低进水pH值和最少加碱量,同时还研究了反应器在常温和低温下的处理能力,以及pH冲击、搅拌频率、消毒液对反应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进水、反应时间比为2.5h4.5h,此时进水pH值降低到5.0,加碱量大大减少;CODCr去除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25℃时,CODCr去除率为83.45%,20℃时,CODCr去除率降至73%左右,15℃时,CODCr去除率只有57%左右;本工艺条件下最佳搅拌频率为每小时搅拌10min,反应器对pH冲击具有一定耐受能力,但消毒液对处理效果影响较大且恢复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