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10篇
  免费   4176篇
  国内免费   9228篇
安全科学   4385篇
废物处理   579篇
环保管理   2387篇
综合类   20837篇
基础理论   3899篇
污染及防治   2854篇
评价与监测   1809篇
社会与环境   1813篇
灾害及防治   1051篇
  2024年   321篇
  2023年   917篇
  2022年   1952篇
  2021年   1993篇
  2020年   2320篇
  2019年   1572篇
  2018年   1512篇
  2017年   1842篇
  2016年   1551篇
  2015年   1711篇
  2014年   1582篇
  2013年   2105篇
  2012年   2512篇
  2011年   2424篇
  2010年   2237篇
  2009年   2080篇
  2008年   1916篇
  2007年   1880篇
  2006年   1831篇
  2005年   1360篇
  2004年   949篇
  2003年   697篇
  2002年   614篇
  2001年   511篇
  2000年   439篇
  1999年   256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 ,采用浸涂 -烧结法制备的负载型纳米TiO2 作为光催化剂 ,通过对水中微量溶解性间二甲苯的光催化氧化过程的研究表明 ,初始浓度在 6 .6 8— 17.36mg/L的范围内 ,间二甲苯的光催化反应遵循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随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半衰期则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经 1.5h反应后 ,溶液中间二甲苯的去除率从 17.36mg/L的 5 4 .4 4 %增加到 6 .6 8mg/L的 75 .90 %。  相似文献   
72.
炭纤维载体固定床厌氧发酵启动运行效果实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开发高效率、抗冲击性能强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沼气发酵技术为目的,用传统的 UASB反应器作为对照,研究了以炭纤维为生物膜载体的固定床厌氧反应器的启动运行效果。反应器进口废水 COD 为 5 000 mg/L, 水力停留时间 (HRT) 由213 h 逐步缩短为35 h,进水有机容积负荷(OLR)由0.56 kg COD/ (m3·d)提到3.45 kg COD/(m3·d)。结果表明,固定床反应器厌氧发酵的效率比对照高,出水 pH 值也比对照稳定;运行到第 50 d 时,固定床厌氧反应器和对照的 COD去除率分别由第 7 d 的36.56%和33.58%上升到87.9%和62.6%;固定床厌氧反应器的容积比产气率最高为1.16 m3/(m3·d),累计产气量为415.59 L,而对照的容积比产气率最高值仅为0.31 m3 /(m3·d),累计产气量为 71.66 L,前者最高容积比产气率和累计产气量分别是后者的3.74倍和5.78倍。固定床厌氧反应器的启动速度、COD 去除率和产甲烷效率显著地高于对照反应器。  相似文献   
73.
随着近几年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浙江省的危险废物和污泥产生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它们的产生、贮存、转运和处置过程中的监管压力也逐年增大。总结了浙江省的危险废物产生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了发达国家的相关管理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浙江省危险废物和污泥全过程监管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4.
灾害保险是筹措防灾救灾资金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自然灾害的保险模型,对自然灾害的最优保险合同和保险费率进行了研究,为开展自然灾害的保险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
玛纳斯河流域是中国干旱区最具代表性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三大生态系统表现出的区域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状况有所分异,所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根据流域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数据库,在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的基础上,针对流域不同分区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选取相应的17个生态风险评估指标,建立了生态-经济风险性评价模型,对流域各个生态经济功能亚区的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Ⅰ1,Ⅱ1,Ⅱ2,Ⅱ3,Ⅲ1,Ⅲ2和Ⅲ3亚区的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在增大,说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而Ⅰ1和Ⅱ4亚区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指数存在波动;Ⅰ,Ⅱ和Ⅲ三个大区中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指数最高的分别是Ⅰ1,Ⅱ1和Ⅲ1亚区。评价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因而对流域可能出现的灾害性的环境问题及由此引起的巨大的经济损失提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76.
钢铁企业的大中修和设备抢修、定修工程危险因素很多,施工环境差,安全管理难度大.唐钢公司利用企业改制的契机,在规范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开拓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营造和谐的安全生产氛围,提高员工自身安全技术素质,注重安全考核实效,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安全管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7.
关于企业安全评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安全评价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期间经历了曲曲折折,安全评价体系为保障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要注意到安全评价后企业的安全状况、职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及安全评价机构的地位、安全的科学定义不明确等,这就很值得安全监管和安全科技工作人员思考.  相似文献   
78.
Improvements of nano-SiO2 on sludge/fly ash morta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wage sludge ash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cementitious materials.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determine effects of nano-SiO(2) additives on properties of sludge/fly ash mortar, different amounts of nano-SiO(2) were added to sludge/fly ash mortar specimens to investigate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s. A water-binding ratio of 0.7 was assigned to the mix. Substitution amounts of 0%, 10%, 20%, and 30% of sludge/fly ash (1:1 ratio) were proposed. Moreover, 0%, 1%, 2%, and 3% of nano-SiO(2) was added to the mix. Tests, including SEM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were carried out on mortar specimens cured at 3, 7, and 28 days. Results showed that sludge/fly ash can make the crystals of cement hydration product finer. Moreover, crystals increased after nano-SiO(2) was added. Hence, nano-SiO(2) can improve the effects of sludge/fly ash on the hydration of mortar. Further, due to the low pozzolanic reaction active index of sludge ash, early compressive strengths of sludge/fly ash mortar were decreased. Yet, nano-SiO(2) could help produce hydration crystals, which implies that the addition of nano-SiO(2) to mortar can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sludge/fly as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strength of the mortar.  相似文献   
79.
Variations of metal distribution in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 the study, the variations of heavy metal distributions (of Cu, Mn, Pb, and Zn) during the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 proces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s. The total content of Cu and Zn in the composted mixture increased after the composting process. Mn and Zn were mainly found in mobile fractions (exchangeable fraction (F1), carbonate fraction (F2), and Fe/Mn oxide fraction (F3)). Cu and Pb we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stable fractions (organic matter/sulfides fraction (F4) and residual fraction (F5)). These five metal fraction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metal mobility (bioavailability) in the sewage sludge and composted mixture. The mobility (bioavailability) of Mn, Pb, and Zn (but not Cu) increased during the composting process. The metal mobility in the composted mixture rank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Mn>Zn>Pb>Cu.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