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8篇
安全科学   75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229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31.
本文介绍了预应力锚杆在衡阳市107国道K8 451~641段边坡加固治理中的应用,其成功地控制了已滑动的山体,避免了滑坡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132.
长期施肥农田黑土微生物量碳、氮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明  白震  张威  丁雪丽  宋斗妍  朱俊丰  朱平 《生态环境》2007,16(5):1498-1503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农田黑土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季节性特征,于不同月份采集单施化肥(NPK)、单倍有机肥(M)、双倍有机肥(M2)、单倍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NPK)和对照(CK)处理土样。结果表明:与其它处理相比,M2处理MBC、MBN季节性变化较小。MBC季节性变化规律为:4月(春耕前)各处理较高,其它月份较低,CK、NPK、MNPK的最低值出现在5月(出苗期),M和M2的最低值出现在7月(拔节期),8、9月(灌浆期和收获后)各处理略有回升。MBN变化规律为:4月NPK、M、MNPK较低,其它月份较高,4、8月CK较低,其它月份较高。所有月份各处理均值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NPK、M、MNPK、M2均能提高MBC和MBN,其中M、MNPK、M2对MBC的提高达到显著水平(p<0.01),M对MBN的提高达到显著水平(p<0.01),其它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另外,长期适量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及全氮的利用率。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基本理化指标相关性显著,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土壤质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3.
黔中丘原是泛指以贵阳为中心的高原丘陵地貌为主的地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0%,耕地占全省耕地的37%。本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上,海拔900—1500米,相对高差300米以下。丘陵之间山间盆地、宽谷坝地较多,耕地连片,土层深厚,水利条件较好。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温14—16℃,年雨量1,200毫米,年积温4,000—4,500℃。人口密度大(198.7人/  相似文献   
134.
芒苞草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芒包草(Acanthochlamys bracteata P. C. Kao)全草的甲醇撮物中分离出6个晶体,经波谱分析和与标准品对照,将它们分别鉴定为:豆甾醇(Ⅰ)、豆甾醇葡萄糖甙(Ⅱ)、7α-羟基豆甾醇(Ⅲa)和7β-羟基豆甾醇(Ⅲb)的混晶、棕榈酸(Ⅳ)、euscaphic acid(Ⅴ)、和槲皮素-3’,4’7-三甲醚(Ⅵ)。实验表明甾醇类化合物是该植物的主要次主代谢产物。这是该单种属科  相似文献   
135.
大冶龙角山矿区几种植物的重金属吸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调查采样和化学测试,对大冶龙角山矿区小麦、油菜、莴苣、白菜苔、豌豆等几种主要农作物中的重金属Cu、Pb、Cd及类金属As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农作物中,莴苣的重金属(包括As)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它作物的,其中以Cd质量分数最高,而豌豆的重金属质量分数最低,其它作物重金属质量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油菜、腌菜、白菜苔、小麦;小麦中的重金属质量分数依次是w(Cd) > w(As) > w(Pb) > w(Cu) > w(Cr),油菜中为w(Cd) > w(As) > w(Pb) > w(Cr) > w(Cu),莴苣中为w(Cd) > w(Cu) > w(Pb) > w(As)> w(Cr);随河流向下,作物中重金属含量变化规律与相应土壤中重金属累积量基本一致,如油菜含铜量在上游为0.61 g/g,在下游为0.37 g/g。  相似文献   
136.
论中—下扬子“一盖多底”格局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长江中小下游及邻区构造地质图1/100万”(85-901-03)的研究成果。在区内划分出4种变质基底,结合深部资料确定4个构造—地层地体.讨论了各自组成、历史和相互拼接时代,强调了晚元古代普宁运动在地质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认为晋宁运动Ⅰ幕(1000-900Ma)是杨子区内各地体向崆岭—董岭古陆拼贴的增生期.扬子地块形成;晋宁运动Ⅱ幕(800-700Ma)是华北—扬子—华夏地块对接时代.形成古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为盖层发育阶段。提出中下扬子的“一盖多底”的地壳结构。纵览扬子地块地质发展和演化.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基底发育与古中国大陆形成期;盖层发育与加里东运动;欧亚大陆形成与印支运动;陆缘—板内变形与燕山运动。  相似文献   
137.
本文阐述了城市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参考国内有关城市的成功经验,对淮北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就如何改善城市环境污染现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8.
土钉支护技术是一种基于新奥隧道法原理的主体边坡支护技术,由于具有其施工机具简便灵活、工艺简单、工期短、投资少及适用于狭窄施工场地等的优点。近几年来,已在广州地区基坑支护工程中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其应用的基坑深度和规模已经愈来愈大。由于广州地区的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尚无规范可循。许多工程主要依靠经验和工程类比进行设计。本文拟通过对广州某土钉支护深基坑边坡的崩塌事故的分析,对目前基坑上钉支护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1工程及场地概况1.1工程简介该工程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内,拟建地下三层…  相似文献   
139.
江苏省某化工厂废水设施的进、出水经Daphnia magna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废水在处理前、后均显示毒性。采用毒性鉴别评价(TIE,toxicity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的试验程序,对处理系统的进、出水进行了关键毒物的鉴别和评价。发现进水中存在的关键毒物为金属铜离子,而出水中存在的关键毒物为氨。该厂原废水毒性已基本被去除,毒性去除率为99.93%。因此,在该厂废水处理过程中金属离子尤其是铜离子已基本被去除,而氨在废水处理中的去除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0.
为研究傍河地下水的水均衡状况,以及傍河水源井群补给范围受河道硬化的影响,选取张家口盆地的Y傍河地下水源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法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型,通过水均衡分析探究河道硬化对傍河地下水水均衡状况造成的影响;利用MODPATH对水源井群进行质点反向示踪模拟,获得井口质点向前追踪1 000 d的补给范围,对比水源井群补给范围并结合历史与近期水质数据分析河道硬化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傍河地下水水均衡情况显示,主要的补给项为边界流入和降雨入渗,二者补给量分别为208.04×103与35.91×103 m3/d,占比分别为82.88%与14.31%;主要的排泄项为边界流出与地下水开采,二者排泄量分别为152.12×103与95.40×103 m3/d,占比分别为60.60%与38.01%.②河道硬化对傍河地下水水均衡的影响表现为河水对地下水的入渗量减少了46.79×103 m3/d,入渗量减幅为86.91%,且地下水停止了对河水的排泄,补给范围地下水水位下降了2~6 m.③河道硬化对傍河水源井群补给范围的影响表现为井群1 000 d的补给范围沿河流方向上减少了271 m,垂直河流的最宽距离增加了210 m,面积增加了0.77 km2,补给区域向远离河岸的方向发生偏移.④河道硬化对傍河地下水水质影响表现为河道硬化后傍河地下水pH、总硬度、氨氮浓度等均下降,有效减少了地表水污染物的入渗,但地下水的化学环境发生改变,潜在风险增加.研究显示,河道硬化极大地阻碍了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严重影响了傍河地下水源的补给量和补给范围,使水源井群的补给区域发生偏移,给傍河地下水水源安全带来新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