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黑河流域下游水分驱动下的生态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 GIS 技术支持下,以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为依托,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对植被群落(草地、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盖度的影响,剖析了水源距离对景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地下水埋深范围内,天然植被群落盖度与地下水埋深之间有着较显著的 LOGSTIC 关系(“S”型曲线),且草地植被群落盖度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程度最大.从水源距离对景观空间分异的影响来看,随着水源距离的增加,非荒漠景观的分布面积比例逐渐减小.水源距离对景观动态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东辽河流域地表水体中Atrazine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严登华  何岩  王浩 《环境科学》2005,26(3):203-208
在野外踏勘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以GIS技术为关键数据处理平台,系统剖析了东辽河流域地表水体中莠去津(Atrazine)的含量和富集特征的时空分异;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辽河流域旱田分布区和非旱田分布区内地表水中Atrazine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71μg·L-1和8.854 μg·L-1 ,在干流下游形成了分布的高值区;7月份是流域地表水中Atrazine含量最高的时期,最大值可达18.93μg·L-1.水体中Atrazine的空间分布进一步表明,在东辽河流域旱田施放的Atrazine已经危及到整个流域的地表水水质,将对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相对于植物来说,东辽河流域Atrazine在地表水中富集的归一化指数为0.605~1.750 ;从空间分异上看,干流右侧流域形成了连片的高值区,而左侧形成了连片分布的低值区,且在下游形成富集程度的集中高值区.地表水中Atrazine相对于土壤的富集特征的空间分异与相对与植物的富集特征相类似,但其高值区和低值区都是散斑状分布.从土壤类型对水体中Atrazine含量的影响看,低位泥炭土的综合表征指数较高,泥炭沼泽土和水稻土的综合表征指数较小;从景观格局对地表水中Atrazine含量的影响看,随着斑块间相互作用能力的增强,水中Atrazine的综合表征指数逐渐升高.在一定的范  相似文献   
43.
分析了安徽省淮北地区面源污染的现状与压力,从污染物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汇聚的机理讨论气候变化对面源污染的影响机制,最后从源头控制、途径控制、末端治理、调控机制建设4个层面提出综合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44.
满洲里市水体中氟化物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满洲里市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氟化物的含量已超过有关水质标准,在分析氟化物环境表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氟化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指出地表水体中氟化物污染主要是流域的非点源污染,地下水中氟化物主要是由于降水淋溶和岩石中含氟岩石的溶解引起的,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5.
雅鲁藏布江上游夏季水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雅鲁藏布江上游干支流的无机水化学特征,于2020年8月在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源和河流段采集干支流水样,分析了水体主要离子的化学组成和空间变化规律,并对离子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上游干支流水体中的阴离子以HCO3、SO42为主,分别占阴离子总量的71.11%、23.16%;优势阳离子为Ca2+、Na+,分...  相似文献   
46.
随着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以及水资源演变的"自然—人工"二元驱动特性凸现,传统的水资源监测难以满足现代水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的需求,针对西线工程水源区现有水资源观测站网存在的地基站点稀疏、布局不尽合理、监测手段落后和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提出了客观性、整体性、共享性、信息化、经济性五大监测站网优化原则。以气象与水文监测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与标准,水文、气象及生态监测研究新成果为优化依据,以GPS水汽观测、AWS自动气象站观测网、风廓线仪、边界层铁塔、探空观测以及多普勒雷达系统等现代化观测手段对区域空中水资源进行监测,同时,新增地表水水质站31处、降水站54处、生态水文监测站14处、水位站7处、水文站25处和土壤墒情站14处,对四川省境内的陆面水资源进行监测,新增自动气象站观测站点18处、水文站7处和土壤墒情观测站7处,对坝址以上集水区的陆面水资源进行立体监测,形成空基—地基一体化的水资源监测网络系统,为工程建设与运行调度、区域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