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生物富集因子(BCF)是评价化学品生物累积能力的重要参数.目前全球市场上使用的化学品数量已超过了35万种,但是只有一千多种化学品具有BCF值.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填补数据空缺的方法.目前大多数预测BCF的QSAR模型为单一模型,而集成模型可能会对BCF的预测效果有所改进.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全面的鱼...  相似文献   
62.
多种环境雌激素对淡水鱼联合毒性作用的预测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预测和评价多种环境激素对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通过对雄性鲫鱼卵黄蛋白原诱导作用探讨了17β-雌二醇、17α-乙炔基雌二醇、双酚A、辛基苯酚等几种环境雌激素联合作用的环境影响.确定了每种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混合物由单个化合物等毒性固定浓度比例混合而成,实验得出的混合物效应与通过浓度相加或反应相加作用模型计算得出的混合物效应比较.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上述结果证明了类雌激素化合物呈现相加作用方式,即使在单独作用无显著效应的较低浓度下也可产生显著的混合物效应,混合物效应可通过两类模型预测.由于环境污染物组成往往不明确,通过浓度相加作用模型预测的结果较为保守,在环境风险评价中更加实用.  相似文献   
63.
双酚A与内源性雌激素联合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环境雌激素与内源性雌激素联合作用的生物效应,通过对鲫鱼血浆卵黄蛋白原含量的相对变化和化合物暴露浓度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出17β-雌二醇(E2) 、双酚A(BPA)及其毒性固定比例混合物雌激素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应用相加作用数学模型根据单个化合物的数据可预测不同配比混合物的效应.在各个浓度范围,实验得出的混合物效应与通过浓度相加和反应相加模型计算得出的混合物效应比较,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在较低浓度范围BPA和E2呈现相似联合作用,混合物效应大小取决于化合物的作用性质、暴露量和质量比例,表明在对环境雌激素的风险评价中应考虑污染物与内源性雌激素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64.
贴近度法是一种模糊评价方法,现如今,在水质评价中已被大量使用。为了合理设定水质监测断面,节约监测成本,以吉林省松花江干流为研究区,用贴近度法对吉林省松花江干流12个监测断面进行优化,并结合水环境管理的实际需求,对优化结果进行了修正,优化后监测断面减少为8个并已用t值检验法完成检验。而水质在优化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贴近度法在优化水质监测断面中是十分实用的。  相似文献   
65.
从生态监管对生态质量评价的需求角度梳理了我国生态监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我国构建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必要性,并从网络建设目的、原则、空间布局、监测内容和工作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构建思路,最后指出"十四五"期间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重点任务,即开展生态质量综合观测站建设并进行生态功能相关监测和评估研究,开展生态质量监测样地系统建设并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监测,从引导生态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和提高自然生态用地利用效率出发开展生态质量监测和评价的尝试,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质量监测与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66.
以DO作为水体的污染指标来判定水质类别存在一定的缺陷,北方缓流水体在不同季节常存在不同的DO分层现象,现设在河床底以上0.5米处的自动监测采样口设计缺少科学性。在叙述缓流水体DO特点的同时,介绍一种新的水质在线自动监测采样口的方案,便于类似水体水质自动监测设计中借鉴。  相似文献   
67.
化学品风险评价是进行化学品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前提,其关键在于化学品环境暴露和危害性数据的获取。仅采用实验测试获取相关数据的效率较低、成本高,难以满足数以万计的化学品风险评价的需求。以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为代表的计算毒理学技术,可实现化学品环境暴露与危害性参数的高通量预测,是填补相关数据缺失的重要方法。近年来,计算毒理学领域发展了一批面向化学品环境暴露和危害性参数预测的软件工具,集成了数据和模型资源,在化学品管理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共搜集了国内外25款计算毒理学软件,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软件试用,从开发背景、预测终点、预测方法、功能与信息完整度和内嵌模型预测性能等方面对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分析表明,化学品管理法规支持、多方合作和数据共享,是计算毒理学软件开发的重要基础条件。现有计算毒理学软件在预测终点覆盖度、预测结果可靠性、软件实用性和可拓展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相关软件的开发需要结合深度学习等先进建模技术,增强软件的预测性能并扩大其应用范围,使之成为化学品风险综合评价和决策分析的实用工具。  相似文献   
68.
以澄迈6个村为对象,采集3种蔬菜及其土壤样品,测定样品中硒、镉、铅的含量,探讨蔬菜中硒、镉、铅的分布富集特征及土壤硒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硒、镉、铅在澄迈3种蔬菜/土壤中的分布为,蔬菜中Pb>Cd>Se,耕作土壤中Pb>Se>Cd;3种蔬菜对镉的富集性最强,硒次之,铅富集性最弱;元素种类是影响元素在土壤-蔬菜系统中分布、富集的主要因素。与我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相比,澄迈蔬菜耕作土壤中镉含量高于背景值,而铅含量低于背景值,澄迈应重视镉对农产品的潜在污染风险的防范。土壤硒对3种蔬菜富集镉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效应,而对土壤中铅具有较明显的伴生效应。  相似文献   
69.
油气田开采过程中各物料在采收、处理、运输过程中具有高温、高压、操作条件苛刻等特点,在外界因素的破坏下,生产和输送设施具有发生物料泄漏、火灾爆炸等突发性风险事故的可能性.本文对油气田开发进行环境风险识别,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分析其环境影响,针对性提出环境风险应急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防止风险事故对周围环境造成次生污染.  相似文献   
70.
辽南黄土光释光年代地层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托辽南地区七顶山黄土沉积剖面,对黄土年代地层进行光释光(OSL)测年研究,结合古地磁数据资料,并与东部丘陵平原区已有释光年代比较,结果表明,七顶山黄土堆积的开始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相当于黄土高原的马兰黄土堆积时代为晚更新世,离石黄土与马兰黄土的分界年代为100~110ka左右,这与黄土高原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反映地球轨道参数控制的气候变化。马兰黄土的堆积时间集中在末次冰期的早期(MIS4-5d)和晚期(MIS2),对应时代分别为86~113ka和22~31ka,而在末次冰期中期(MIS3),由于较高的气温和丰沛的降水及地势条件的影响,造成本区大约4~5万年的地层缺失。中国东部丘陵平原区年代地层学研究显示马兰黄土堆积是比较连续的,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