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6篇
综合类   14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对高原湖泊流域总氮(TN)污染的精准调控是预防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环节.但过去基于全流域尺度具体时点建立的流域TN排放清单,因忽略TN污染的时空异质性,导致关键因子识别不清,控源减排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以典型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为例,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根据上中下游子流域特征,建立子流域尺度TN污染负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构建抚仙湖流域1990~2020年25个子流域的TN排放清单,分析TN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及关键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和2020年的抚仙湖流域TN污染负荷分别为933.43、 1 012.90、 1 090.25、1 096.93、1 075.69、996.27和514.80 t,点源污染负荷逐年递增,但面源污染负荷仍是其主要来源. TN面源污染负荷主要来自化肥施用,点源污染负荷主要来自于农村生活;(2)TN污染负荷在空间上呈放射状递减的特点,流域整体单位面积负荷为65~6 877 kg·km-2,下游子流域单位面积TN污染负荷(1 009~6 877 kg·km-2)远远高于上...  相似文献   
12.
罗时江河口湿地运行10 a后,沉积物中N含量不断增加,存在较大释放风险。通过现场原位定点监测,探索上覆水、沉积物中N的时空分异特征;采用原柱样连续流动培养方法室内模拟5 d,研究湿地沉积物NH_4~+-N释放通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湿地上覆水中ρ(TN)和ρ(NH_4~+-N)较高,分别为3.11~5.13和0.32~0.62 mg·L~(-1),自入水口向出水口呈递减趋势。表层沉积物w(TN)和w(NH_4~+-N)分别为1 264.83~2 554.48和13.56~63.42 mg·kg~(-1),呈入水口高于其他监测点的特点。(2)湿地沉积物的NH_4~+-N释放通量为270.60~747.58 mg·m~(-2)·d~(-1),平均为482.95 mg·m~(-2)·d~(-1),湿地沉积物主要表现为NH_4~+-N的"源"。在为期5 d的连续流动培养实验过程中,湿地沉积物NH_4~+-N释放通量呈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在培养第3天时达到最低值。研究结果可为洱海流域人工恢复湿地设计、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选取云南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以阳宗海农田土壤为对照,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砷污染程度的沉积物对磷酸盐吸附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低浓度磷酸盐时吸附能力为底层沉积物表层沉积物农田土壤;高浓度磷酸盐时吸附能力为表层沉积物底层沉积物农田土壤;主要与沉积物表面的吸附点位的分布差异有关。(2)砷污染沉积物中活性态砷的含量及水体pH是影响沉积物富集磷的重要因素。(3)可还原态砷、水体pH、弱酸提取态砷对磷酸盐的吸附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磨刀门轮虫群落结构特征与水质生态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虫是浮游动物群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质变化反应敏感,调查轮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变化,可以获知水质变化和水体的营养状况,并可作为水质评价依据。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对珠江口磨刀门3个站点(S1滞水区、S2河道和S3水流交汇区)轮虫群落结构特征进行每月两次的调查,同时测定了水温、盐度、透明度、叶绿素、总氮、总磷等理化指标,利用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水体的营养状况进行了TLIc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并通过轮虫种类组成、E/O指数、QB/T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了生态学评价。调查期间,水温12~29℃,盐度0.11~7.9 PSU,叶绿素a浓度0.89-9.56μg·L-1,叶绿素a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001),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磨刀门水域3个采样站点TLIc处于50~60之间,表明其水质均达到轻度富营养水平,富营养程度按S1、S2、S3依次递减。调查期间,共记录轮虫56种,S1站点轮虫种类最多,其中污染指示轮虫42种。污染指示种占轮虫总数比例表明,珠江口磨刀门达到了富营养化水平,与利用非生物环境因子作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c的评价结果一致。磨刀门的优势种为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热带龟甲轮虫(Keratella tropica)和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调查期间,轮虫丰度在S1、S2、S3变化范围分别为0~199 ind·L-1、1~54 ind·L-1和0~48 ind·L-1,平均丰度分别为31±54 ind·L-1、13±15 ind·L-1和11±13 ind·L-1。丰水期的8月下旬轮虫丰度达到最大值;枯水期丰度均较低。轮虫丰度与水温、总氮、叶绿素显著正相关(p〈0.05),与盐度显著负相关(p〈0.05)。磨刀门河口理化因子变化剧烈,轮虫多样性指数波动范围较大,反映出河口水域轮虫群落结构的不稳定性。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盐度和叶绿素是影响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该研究在西藏那曲县西藏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那曲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高寒草甸样地进行了为期3年的模拟增温实验。结果表明,增温降低了土壤线虫个体密度,增大了均匀度,并改变了土壤线虫群落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动态。同时,增温也改变了土壤线虫群落的物种组成,Longidorella等属是增温后出现的种类,Nothotylenchus等属对温度升高比较敏感,增温后消失。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所指示的生物多样性在模拟增温条件下没有明显的改变。增温导致营养类群中植食性线虫、食细菌性线虫种类增加,杂食/捕食性线虫种类减少,食真菌性线虫种类则没有变化。群落结构的改变带来了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线虫通路比值显示,增温促进了以细菌为主的土壤有机质降解通道;成熟度指数升高、植物寄生线虫指数降低的趋势则表明土壤线虫群落受到增温干扰后,适应能力逐渐增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趋于更加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大型储罐事故后果的严重性,针对大型储罐火灾爆炸试验难以实施的情况,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研究手段,重现大型储罐火灾和爆炸事故过程;通过对储罐火灾和爆炸事故进行理论分析,优选出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事故后果数学模型;基于某商业原油储备库布置,利用3Ds Max软件对库区进行建模,结合Qt界面编写技术和OSG粒子效果技术进行交互式设计,划分火灾和爆炸2大仿真模块,设计各模块下属基本功能,形成1套基于真实场景的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事故后果三维仿真模拟软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VR技术的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仿真软件具有较强的沉浸感和交互性等特点,能够实时仿真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事故动态演变过程,降低大型储罐火灾爆炸试验成本,同时为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综合评价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对周围环境的生态风险及为治理重金属污染河流提供参考依据,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形态重金属在生态修复区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风险评估指数法(RAC),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① 生态修复区内沉积物中五种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存在差异,w(As)、w(Co)、w(Cu)、w(Pb)、w(Zn)的平均值分别为937.64、16.72、156.23、73.47、1 117.47 mg/kg,并且w(As)、w(Cu)和w(Zn)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到生态修复区出口又呈明显增加的分布规律,而w(Pb)和w(Co)呈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 ② 生态修复区中重金属主要赋存形态以残余态为主,稳定性大小依次为As>Pb>Cu>Co>Zn. ③ 根据风险评估指数法,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对环境构成的风险依次为Zn>Co>Pb>Cu>As;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As是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贡献率大于80%,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具有较低的生态风险.因此,在环境治理时既要考虑富集程度较严重的重金属元素,也不可忽视有效态含量较高的重金属元素给环境带来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高原湖泊河口湿地氮循环过程,以洱海罗时江河口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布设8个监测点按季度开展现场调查,分析沉积物无机氮的时空分异特征,采用PVC顶盖原位培育法分别在夏、秋季开展沉积物净氮矿化与硝化速率实验研究.结果 表明:(1)湿地沉积物氨氮(NH4+-N)、硝氮(NO3-N)和总氮(TN)含量分别为5.92±6.31、14.49±20.89和1408.98±625.29 mg·kg-1,NH4+-N含量沿进水口到出水口方向呈递减趋势,且冬季显著高于其他季(P<0.05).湿地西侧沉积物NO3-N含量高于东侧,NO3-N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春季显著高于夏秋冬季(P<0.01).(2)沉积物净氮矿化和硝化速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44~0.256和-0.085~0.084 mg·kg-1·d-1,湿地进水口两个培养期的净氮矿化速率和培养期Ⅱ的硝化速率显著低于其他监测点(P<0.05),而培养期Ⅰ的硝化速率在湿地中部较高.净氮矿化速率大于硝化速率并形成NH4+-N累积.河口湿地沉积物培养后的无机氮主要以NH4+-N形式存在(占NH4+-N和NO3-N总量的55.37%).(3)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净氮矿化速率与含水率显著负相关(P<0.05),硝化速率与培养前的NO3-N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培养前的NH4+-N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9.
侯磊  李树文 《安全》2008,29(12):40-42
《起重机械监督检验规程》中塔机部分8.7.1规定:起重机上允许用整体金属结构做接地干线,金属结构必须是有可靠电气连接的导电整体。如金属结构的连接有非焊接处时,应另设接地干线或跨接线。起重机上所有电气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变压铁心及金属隔离层等均与金属结构间有可靠的接地连接。  相似文献   
20.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受到广泛关注,但小流域尺度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微塑料污染影响的认识相对不足.以洱海北部罗时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耕地、河岸带、草地和林地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特征,利用聚合物风险指数法评估4种地类土壤的污染风险,探讨土地利用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罗时江小流域土壤微塑料丰度在220~1 900 n·kg-1之间,平均丰度为(711 ± 55)n·kg-1,主要聚合物类型为聚酯(PES,32.52%)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21.95%),粒径集中于0.5~2 mm(61.89%),超过75%的微塑料为纤维状,颜色以透明为主(58.50%).②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决定土壤微塑料的丰度和污染特征,人类活动强度更大的耕地[(885 ± 95)n·kg-1]和河岸带[(837 ± 155)n·kg-1]土壤微塑料丰度显著高于林地[(491 ± 53)n·kg-1](P<0.05),薄膜和碎片状微塑料主要赋存于耕地土壤,微塑料聚合物类型和颜色种类也以耕地土壤最为丰富.③耕地土壤微塑料风险指数等级(Ⅲ级)高于其余3种地类(Ⅰ级).研究表明,小流域内人类活动强度越大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土壤微塑料赋存特征越复杂,聚合物类型更丰富,潜在污染风险越高,应加强对耕地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