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1篇
基础理论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镇江北固湿地的生态修复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生物、生境、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内江的水文特点,以生态、去污、景观为目标,进行了镇江北固湿地生态修复方案的总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并讨论了北固湿地生态修复与污染控制的设计思路,介绍了镇江北固湿地的生态修复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22.
用定量分析法对镇江内江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中种群生态位动态进行了研究.先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择四类典型样地,分别代表群落演替进程中四个不同阶段.再以每个调查样方作为多维资源的综合资源位,用Levins 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测算不同演替阶段内所有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以及同一演替阶段内所有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并分析它们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优势种群生态位占绝对优势,揭示了它们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较高的资源利用能力.种群生态位动态较好地表征了演替过程中对应种群及生境的动态变化,尤其是优势种群的更迭.总体上,生态位较宽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较大,有较多相似生态特性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也较大.群落内种群的平均生态重叠随演替逐渐增加,至中后期最高,后期略有回落,这主要由群落内种群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
镇江内江湿地植物群落演替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于镇江内江湿地选择4类典型样地,分别代表群落演替的4个不同时间段,从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生活型等方面研究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从而探索受损群落的修复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和生活型变化明显。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随演替呈上升趋势,且演替中后期最高,均匀度随演替递增,而优势度递减;在生活型上,多年生草本的重要值随演替先降后升,其物种数逐渐上升并在后期维持相对稳定,并在各演替阶段处于主导地位。而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和物种数均为先升后降;在科属总数上,科属数随演替逐渐增加,其中,禾本科植物始终处于优势种地位。  相似文献   
24.
为了探讨和比较F-和Cl-对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生长的抑制毒性,采用锥形瓶培养法及模型分析,研究了不同浓度F-和Cl-胁迫下莱茵衣藻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及生长抑制程度的变化。结果表明:5~80mg·L-1的F-对莱茵衣藻均具生长抑制毒性,且抑制率随F-浓度和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10 d最大抑制率低于62%,因此,莱茵衣藻对80 mg·L-1以下的F-具有较好的耐受性;Cl-对莱茵衣藻的生长既有促进作用,甚至也有严重的抑制作用(12 800 mg·L-1Cl-处理组10 d抑制率可高达96%),这取决于Cl-浓度;F-和Cl-对莱茵衣藻的生长效应不同,主要表现在生长效应模型系数随F-和Cl-浓度的变化规律上。另外,就相同暴露时间下的EC50值而言,F-(18.0~56.4 mg·L-1)远低于Cl-(1 074~2 630 mg·L-1),即F-对莱茵衣藻的毒性高于Cl-,但Cl-的生态风险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