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2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51.
为预测伏牛溪中下游河段沿岸工程设施在流域暴雨期的潜在淹没危险性,利用MIKE11模型模拟了不同重现期暴雨和长江洪水发生时,伏牛溪中下游河段淹没深度及淹没范围。结果表明:50年及100年一遇暴雨发生时,伏牛溪中游河段的平均淹没深度分别为4.9 m和5.7 m,淹没面积分别为40 542 m2和41 980 m2,鳌山综合市场处居民生活用地会被淹没;50年及100年一遇长江洪水倒灌发生时,下游河段平均淹没深度分别为7.5 m和8.9 m,淹没面积分别为9 890 m2和10 931 m2;50年及100年一遇暴雨和长江洪水同时发生时,下游河段平均淹没深度分别达到9.4 m和10.1 m,淹没面积分别为14 559 m2和16 987 m2,下游污水处理装置会被淹没,部分居民建筑物地基受到威胁。模拟结果为伏牛溪流域的防洪规划和工程设施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2.
进水方式对序批式人工湿地处理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健  陈飞  张乐  杨志  刘轶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1):3873-3876
序批式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脱氮效能,研究考察了序批式人工湿地间歇和连续2种进水方式对其处理效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进水方式对TN去除效能影响显著,对COD、NH4+-N去除影响不显著。在水温18~25℃,负荷38 gCOD/(m2.d)条件下,采用"进水10 min-反应12 h-排水10 min-排空闲置4 h"的间歇进水方式时,可使进水COD、NH4+-N和TN分别为306、65和73 mg/L的生活污水,出水分别为45、7和19 mg/L,去除率分别为85%、89%和74%,与"进水反应12 h-排水10 min-排空闲置4 h"的连续进水方式相比,COD和T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4%和32%。  相似文献   
53.
陈浬  周健  窦艳艳 《环境工程学报》2015,9(3):1131-1135
研究以SBBR为对象,考察碳源种类对原位生物解偶联污泥减量系统污泥产率和污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挂膜密度为45%,负荷为4.0 kg COD/(m3填料·d),供气量为150 L/h,采用间歇曝气30 min/停曝30 min的方波供氧条件下,碳源种类对原位生物解偶联污泥减量系统效能影响显著。当进水有机质为葡萄糖时,系统污泥产率最小,为0.0292 kg MLSS/kg COD,分别比进水碳源为粪水、乙酸钠、淀粉时减少19.4%、64.8%和99.9%。碳源为葡萄糖时,系统出水COD、NH+4-N、TN分别为41、6.4和17.3 mg/L,可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54.
伏牛溪水污染治理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估河流治污措施对河道水质改善的效果,用MIKE11模型对伏牛溪河道主要污染物氨氮和CODMn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河道沿程点源全部截污后,可降低43%的氨氮和65%的CODMn,水质基本达到Ⅴ类水标准;补充20 000 m3/d污水厂尾水(仅深度处理其中6 000 m3/d),河道氨氮浓度将升高12%、CODMn浓度可降低17%,水质不能满足Ⅴ类水标准;补充20 000 m3/d全部深度处理的污水厂尾水,可以降低39%的氨氮和42%的CODMn,水质基本可达到Ⅴ类水标准;采取组合措施后,氨氮可降低12%~37%,CODMn可降低7%~30%。组合措施优于单一措施。  相似文献   
55.
AB法A段活性污泥沉降性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传统理论对A段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分析得出:由于A段BOD5负荷高,微生物能量水平高,则易出现污泥分散生长,凝聚性能较差的情况,而且A段一般在微氧条件下运行,易于现溶解氧浓度受限制而发生低DO型膨胀。然而,事实上,A段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这是传统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本文分析了AB法A段活性污泥具有良好沉降性能的原因,着重探讨了不设初沉地,水力停留时间,污泥龄及有机物负荷对A段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针对AB法A段剩余污泥量大的问题,采用臭氧和超声波对A段污泥减量效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将相当于传统A段剩余污泥量的污泥,进行2 h臭氧接触氧化后,再回流至A段反应器,其平均污泥产率系数为0.0328 kg MLSS/kg COD·d;(2)采用超声波对A段进水作用0.5 h,其平均污泥产率系数为0.0246 kg MLSS/kg COD·d.A段采用上述2种方法减量后几乎无剩余污泥产生,同时对A段反应器中的污泥活性和出水水质的影响较小,从经济上考虑臭氧法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7.
本论文主要通过收集江苏盐城附近及邻近海域历史和近代地震资料,阐述盐城地区地震活动概况,分析其存在的地震地质背景,同时还运用地震活动加速模型、灰色预测模型等方法,对有关地震活动背景性进行研究,为江苏盐城地震时、空、强三要素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8.
周健  官冬杰  周李磊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1):4539-4553
生态足迹思想被引入我国后,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理论,可以量化生态补偿标准.本文以重庆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省公顷"的模型改进方法修正模型,计算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得到其空间分异特征,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建基于生态足迹的三峡库区后续发展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并计算各个区县的生态补偿标准,与其他大型库区的生态补偿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2016年,重庆三峡库区的平均生态足迹为34586160.120 hm~2,平均生态承载力为6664208.176 hm~2,通过对重庆段的所有区县进行生态安全判断,发现全部都是处于不安全状态,需要进行生态补偿.整体上,生态补偿需补偿约54.92亿元.而人均补偿额度小于100元的有大渡口区、奉节县、石柱县、巫山县、巫溪县、云阳县和忠县7个区县,在100~200元有长寿区、丰都县、开州区和武隆区4个区县,在200~300元的有巴南区和北碚区2个区县,在300~400元的有万州区、江北区、江津区、涪陵区和南岸区5个区县,大于400元的有沙坪坝区、渝中区、渝北区和九龙坡区4个区县.随着经济发展,必定会带来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改变,生态补偿额度也会相应的增加.  相似文献   
59.
组合式间歇曝气系统处理城市污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固源  周健 《环境保护》1997,(12):16-19
组合式间歇曝气系统(PIAS)〔1〕是一种连续进、出水,间歇曝气、不外加碳源的脱氮活性污泥一池处理工艺。本系统较佳运行条件是:污泥负荷01~025kgBOD5/(kgMLSS·d),污泥浓度5~8g/L,泥龄30d,水力停留时间3~5h,DO2~3mg/L,水温22~28℃,曝气时间15~4h,停曝时间15~30h。在此条件下,当进水COD浓度140~464mg/L,NH3N23~48mg/L,TN34~52mg/L,出水全面达到二级处理厂的一级排放标准。总氮去除平均达81%。此外,该系统比传统的二级处理节省运行能耗24%左右,同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剩余污泥量极小。  相似文献   
60.
针对《固定污染源废气硫酸雾的测定离子色谱法》在污染源测定过程中SO_2引入的正干扰问题,通过实验进行了干扰物确认及消除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氧条件下,SO_2不会对硫酸雾产生正干扰,而在有氧气存在条件下标准方法中的碱性吸收液会吸收部分SO_2并最终转化为SO_4~(2-),使硫酸雾测定结果偏高。硫酸生产企业测定结果显示被吸收的SO_2约占其排放量的30%~59%。在原有吸收液中加入1%甲醛作为改进吸收液,可使采集到的SO_2以SO_3~(2-)形式稳定存在,不会对目标化合物SO_4~(2-)产生干扰且稳定时间至少为30 d。采用改进吸收液采集硫酸雾可有效防止SO_2引入正干扰,且对硫酸雾测定结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